李玲 涂榮
摘 要:檢索通常利用分類號以及關鍵詞進行檢索,然而在審查過程中存在一些使用常規(guī)檢索思路無法實現的情況,此時對檢索思路的調整對于查找有效對比文件至關重要。本文結合實際案例,分析一些檢索角度的調整方法,從而實現高效檢索。
關鍵詞:檢索; 角度 ;調整
0 引言
我國《專利審查指南》規(guī)定:檢索是發(fā)明專利申請實質審查程序中的一個關鍵步驟,其目的在于找出與申請的主題密切相關或者相關的現有技術中的對比文件,或者找出抵觸申請文件和防止重復授權的文件,以確定申請的主題是否具備專利法第二十二條第二款和第三款規(guī)定的新穎性和創(chuàng)造性,或者是否符合專利法第九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1]。
檢索結果直接影響發(fā)明專利是否能夠被授予專利權,能否檢索到相關文獻以及相關文獻的有效性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在審查實踐過程中,由于不同申請人對專利申請的不同撰寫風格,或專利申請的內容特點,使用常規(guī)的檢索方法可能無法獲取有效對比文件。下面,筆者主要結合無線通信領域幾個實際案例,來提供幾種檢索角度調整思路。
1 檢索思路調整
1.1 “角度”之“空間維度”
某案例涉及廣播數據包接收率的計算方法,說明書背景技術指出,對于無人機自組織網絡、無線傳感器網絡等節(jié)點在三維空間分布的情況,現有ad hoc網絡中廣播數據包接收率的計算方法的精度較差。對此,本申請?zhí)岢鲆环N三維ad hoc網絡廣播數據包接收率的計算方法,建立三維ad hoc球體模型,確定球形偵聽區(qū)域、傳輸區(qū)域、隱藏節(jié)點區(qū)域,然后計算接收節(jié)點的干擾區(qū)域與源節(jié)點的偵聽區(qū)域以及隱藏終端區(qū)域的重疊部分存在的節(jié)點個數,分塊考慮廣播數據包成功傳輸的概率,最終相乘得到最終成功率。
筆者通過在專利庫進行申請人追蹤以及簡單的檢索,發(fā)現本案關鍵詞較準,但針對于三維ad hoc網絡廣播數據包接收率的計算方法較少,而不加維度限制文限量過大。進一步對本申請繼續(xù)分析可知:本申請屬于ad hoc領域,而針對于ad hoc、路由、認知網絡,非專利涉及大量相關研究,因此,本申請優(yōu)先考慮在非專利的檢索。鑒于本申請涉及多個區(qū)域且涉及大量公式,依據其文字描寫畫出其模型圖如圖1所示:
基于該模型圖,從平面的角度即二維模型構架,而以二維ad hoc網絡為例,其僅需要確定二維偵聽區(qū)域、傳輸區(qū)域、隱藏節(jié)點區(qū)域,分塊考慮廣播數據包成功傳輸的概率,最終相乘得到最終成功率,實質上與三維ad hoc模型的區(qū)別僅在于面與球體的區(qū)別。將二維空間中以圓的面積為基礎計算得到的相應概率,轉變?yōu)橐郧蝮w的體積為基礎來計算相應的概率,最終計算三維空間中ad hoc網絡的廣播數據包接收率,這種轉變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很容易實現的。
因此,進行“空間維度”調整,將針對3D空間的檢索調整為針對2D空間的檢索,在IEEE采用ad hoc,packet reception ratio,sensing area,potential hidden nodes area,transmission area,interference area,2D及各自的擴展詞進行檢索,檢索到有效對比文件。
由本案例可知,涉及維度的專利審查,可建??偨Y發(fā)明,考慮技術方案在一維空間、二維空間以及三維空間的實質,判斷是否可以嘗試將空間維度升級或降級,從而快速定位有效對比文件。
1.2 “角度”之“方向”
某案例涉及一種基于LTE體制的衛(wèi)星移動通信上行發(fā)射端定時調整方法,其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通過定時提前TA進行多用戶與衛(wèi)星的上行定時同步造成的誤差問題,提出根據第一地面終端與衛(wèi)星的距離以及處于波束中心位置處的第二地面終端與衛(wèi)星的距離,獲取第一地面終端到衛(wèi)星的信號傳播所需第一時間與第二地面終端到衛(wèi)星的信號傳播所需第二時間的時延差,相對于第二地面終端,第一地面終端提前該時延差的時長發(fā)送上行信號。
通過追蹤及初步檢索,發(fā)現針對上行衛(wèi)星與地面終端的同步,普遍如本申請背景技術中所述的采用TA進行上行同步,即在針對上行衛(wèi)星與終端的同步場景,并無有效對比文件。進一步分析,本發(fā)明的核心技術手段較為簡單,其實質為根據不同終端到衛(wèi)星的信號傳播時延差來調整終端相對于其他終端的發(fā)送時間。而通過檢索發(fā)現,若不限定上行衛(wèi)星與終端的同步場景,檢索文獻量過大,且多用于UE與基站之間的同步場景,顯而易見,基站與UE的同步場景和衛(wèi)星與UE的同步場景存在很大區(qū)別。分析可知,預判對比文件類型應為衛(wèi)星與UE的同步場景,同時本領域技術人員熟知,通信領域上下行交互為實現通信過程必然會討論的兩個過程,轉換上下行方向考慮,重新思考本申請,其實質為多個發(fā)送方通過到接收方的傳播信號時延差來調整發(fā)送方的發(fā)送時間。進而,在針對衛(wèi)星與UE的同步場景下進行檢索時,同時關注下行同步,檢索到一篇可用對比文獻,該文獻中多個衛(wèi)星通過與UE的信號傳播時延差來調整衛(wèi)星相對于其他衛(wèi)星的發(fā)送時間,且其所涉及到的計算時延差的各個計算公式與本申請中計算時延差的各個公式實質相同。
由于通信領域的領域特點,為了實現通信傳輸,用戶側與網絡側的交互必然存在上行過程與下行過程。因此,本案給出了通信領域涉及上行或下行通信過程的檢索啟示,考慮本申請針對該上行或下行研究是否具有上行或下行的獨特性以及通用性,轉換上下行方向進行檢索或對比文件篩選,從而快速獲取或避免遺漏有效對比文件。
1.3 “角度”之“手段替換”
某案例涉及一種車輛角度確定方法及裝置,為了解決通過GPS設備無法測得精確的車輛的當前角度進而無法根據車輛角度指導相關操作,其提出根據目標車輛當前時刻之前的預設時間段的歷史角度確定目標車輛的當前角度,獲得的角度準確,從而保證以車輛角度為因素的操作可準確進行。獨立權利要求記載為:
一種車輛角度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獲取目標車輛當前時刻之前的預設時間段的歷史角度,所述歷史角度至少包括復數個歷史角度;確定與所有歷史角度之前的差值的平方和最小的角度為目標車輛的當前角度。
通過常規(guī)檢索發(fā)現一篇專利文獻,其涉及根據車輛當前時刻之前預設時間段內的多個歷史角度的平均值來確定車輛。而本案例的發(fā)明構思為通過車輛歷史角度來預測當前角度,在實現細節(jié)上通過設置與所有歷史角度之前的差值的平方和最小的角度為目標車輛的當前角度,即上述文獻同本申請架構相同,但在處理算法上存在差異,而處理算法又涉及如何根據歷史角度確定車輛的當前角度,為發(fā)明點相關的內容。根據審查經驗,通信領域定位經常結合有多種數學處理算法,此時,可考慮在該場景下方案架構與算法的關聯性,考慮常規(guī)處理算法是否可以替換。經過百度百科搜索可知“差值的平方和最小”實際上為最小二乘法的主旨思想,且最小二乘法、平均法、方差為基本的參數估計方法。在公開基于平均法進行參數估計的情況下,有動機基于不同的實際應用考量,選取最小二乘法或方差法替換平均法來進行參數估計。因而,再進一步審查時,檢索到一篇定位領域通過以誤差的平方和最?。ㄗ钚《朔ǎ闇蕜t進行參數估計的文件,可結合上述檢索到的專利文獻來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評述。
對于通信領域定位、傳感網等技術分支,非專利相關研究非常之豐富,且很多涉及數學、遺傳學算法。在涉及架構相同算法不同的情況,可參考本案,在已檢索到架構相同算法不同文獻的基礎上,考慮是否能夠進行“手段替換”,即是否能夠進行算法的替換,來得到本申請,并基于此來查找相應的結合類文獻。
1.4 “角度”之“執(zhí)行主體”
某案例涉及一種針對集群主呼UE的切換判決方法及裝置,其提出通過判斷要切換至的目標基站是否支持集群業(yè)務來判斷進行切換判決,從而避免將UE切換至不支持集群業(yè)務而無法繼續(xù)集群業(yè)務。獨立權利要求記載為:
一種針對集群主呼用戶設備UE的切換判決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當集群主呼UE的源基站確定該UE需要進行基站間切換時,所述源基站判斷所要切換的目標基站是否支持集群業(yè)務;所述源基站根據判斷結果,對所述UE進行基站間切換操作。
該案例實質為通過源基站判斷目標基站是否支持集群業(yè)務來判斷是否執(zhí)行切換過程,而在限定由源基站執(zhí)行切換判決時,并未得到理想結果。思考無線網絡架構以及切換涉及的網元,通常包括源基站、MME、目標基站,而分析可知,而由何主體進行切換判決對技術方案實質并無影響,也都能達到避免切換至無集群業(yè)務能力的技術效果。因而在檢索過程中,考慮MME作為執(zhí)行主體,進而檢索到一篇通過MME判斷目標基站是否支持集群來決定是否切換的文獻,可評述本申請。
基于無線網絡架構,通信領域的多個過程,如小區(qū)接入、切換、重選等,均涉及多個網元。在進行檢索時,可以基于本申請的發(fā)明構思考慮是否可以更換執(zhí)行主體,從不同執(zhí)行主體的角度進行方案的檢索和對比文件的篩選。
2 總結
通信領域檢索實踐中,在使用常規(guī)檢索方法無法獲取有效對比文件時,首先要抓住發(fā)明實質,進而基于本申請或已檢索到的文獻調整檢索思路,可結合技術方案實質,考慮空間維度、方向、手段替換、執(zhí)行主體等不同的角度進行檢索思路調整,從而提高檢索效率或避免對比文件的遺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審查指南2010[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3-218頁.
作者簡介:
李玲(1992-),女,湖北人,碩士,專利審查員,主要從事U3009領域實質審查。
涂榮(1985-),女,湖北人,碩士,專利審查員,主要從事U3009領域實質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