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納米醫(yī)療技術研究中心蔡林濤研究團隊在腫瘤定向增氧增效光動力激活抗腫瘤免疫的研究取得進展。相應成果為“He HM, Liu LL, Liang RJ, et al. Tumortargeted nanoplatform for in situ oxygenationboosted immunogenic phototherapy of colorectal cancer [J]. Acta Biomaterialia, 2020, 104: 188-197(靶向腫瘤的納米平臺用于原位產(chǎn)氧促發(fā)免疫光動力治療結腸癌的研究)”。
光動力治療(Photodynamic Therapy,PDT)因具有非侵入和時空可控的優(yōu)勢而成為腫瘤治療領域的研究熱點。然而,目前在 PDT 中使用的光敏劑仍存在靶向性差、光漂白、氧依賴和治療深度不足等瓶頸,限制了 PDT 的臨床應用。同時,腫瘤微環(huán)境的局部缺氧不僅極大地限制了 PDT 的療效,而且還與腫瘤的侵襲和轉移有關。因此,進行安全有效的腫瘤定向增氧策略研發(fā),對提升 PDT 療效極為重要。
該研究利用具有優(yōu)異物化性能的納米金籠(AuNC)、酸性/富含 H2O2的腫瘤微環(huán)境響應性產(chǎn)氧的二氧化錳(MnO2)以及具有腫瘤靶向特性的透明質酸(HA),通過模板法構筑一種具有核殼結構的腫瘤靶向增氧、抗光漂白和近紅外光(NIR)吸收的納米光敏劑——金籠-二氧化錳-透明質酸(AuNC-MnO2-HA,AMH)。以期通過 HA 靶向腫瘤、MnO2定向產(chǎn)氧改善腫瘤缺氧微環(huán)境,增強 PDT 療效。
結果顯示,AMH 在 NIR 觸發(fā)下誘發(fā) CT26 結腸癌細胞發(fā)生免疫原性細胞死亡,促進損傷相關分子模式(DAMPs)分子信號的釋放和表面暴露,進而誘導樹突狀細胞成熟和活化。在 CT26 結腸癌小鼠皮下腫瘤模型中,AMH 納米顆粒在腫瘤部位有效積累并反應釋放氧氣,有效地改善了腫瘤局部缺氧問題。此外,AMH 在 NIR 照射下通過氧增強 PDT 效應,不僅能有效地破壞原發(fā)腫瘤,而且還能防止腫瘤的復發(fā)。
該研究所提出的氧增強的免疫原性 PDT 納米系統(tǒng)為清除原發(fā)腫瘤提供了一種有前途的方法,同時通過免疫激活的作用來防止腫瘤復發(fā)。
金籠-二氧化錳-透明質酸介導的免疫光動力治療結腸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