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祺 許秀紅
手術室是醫(yī)院內最嚴密的科室之一,其中每一項操作都直接關系患者的生命安全,因而必須提升手術室管理質量水平[1-2]。手術室護理中雖然已經(jīng)較為嚴謹和規(guī)范,但是操作失誤、壓瘡、輸液體外滲、手術器械清點錯誤、意外傷害、醫(yī)患糾紛等護理安全不良事件還是時有發(fā)生,必須嚴加控制。結構—過程—結果三維質量評價模式是一種先進的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結構,其廣泛應用于護理質量評價指標建立中[3-4];我院結合本院建立手術室護理管理的三維質量評價體系,并選擇該評價體系實施前(2018年1月—8月)和實施后(2019年1月—8月)期間在本院行手術治療的患者,各15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該質評體系對手術室護理管理質量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結構—過程—結果三維質量評價模式可有效提升管理效果,并降低護理安全不良事件風險,提升護理滿意度,現(xiàn)總結報道如下。
我院自2019年1月份開始基于結構—過程—結果三維質量評價模式構建起了手術室護理管理質量評價體系,并落實實施該評價體系,選擇該評價體系實施前(2018年1月—8月)在本院行手術治療的15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另選擇該評價體系實施后(2019年1月—8月)期間在本院行手術治療的150例患者作為觀察組。觀察組,男85例,女65例,年齡20~78歲,平均(58.69±20.36)歲,其中常規(guī)術式102例,微創(chuàng)術式48例。對照組,男86例,女64例,年齡20~78歲,平均(57.13±21.48)歲,其中常規(guī)術式102例,微創(chuàng)術式48例。本研究已經(jīng)倫理學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臨床資料完整;住院時間≥3 d;語言、認知功能基本正常;成年人;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2期手術者;語言障礙或智力障礙者;術前預估生存期不足3個月者;無法配合調查者等。
對照組患者按常規(guī)進行手術室護理與管理,觀察組手術室護理管理中采用結構—過程—結果的三維質量評價體系,具體措施如下:
1.3.1 建立手術室的結構—過程—結果的三維質量評價體系抽取手術室護理骨干護理人員和相關科室醫(yī)師共同組建管理團隊,團隊先對手術室護理質量管理及評價指標相關文獻進行檢索,擬定結構—過程—結果三維的初步質量評價指標,然后由資深護理管理工作者、護士長等人員組成專家小組,采用德爾菲專家咨詢方式對初步質量評價指標進行分析及討論,最終確定基本的指標體系。
1.3.2 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具體內容 結構—過程—結果的三維質量評價體系中,一維的指標包括結構質量、過程質量和結果三部分,各部分對應的二維指標為:結構質量下分人員分配、轉臺/換臺程序、手術室護理知識、手術室管理規(guī)范與制度等二維指標;過程質量下分手術配合、觀察鑒別、器械操作、護理風險、急救技能、蘇醒期護理等二維指標;結果部分下分護理操作、服務質量、醫(yī)療費用等指標。同時,結合手術室護理的具體情況,針對不同類型的疾病,再根據(jù)二維指標進行三維指標的劃分,以滿足不同疾病的護理質量管理與評估需求。
1.3.3 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下的管理措施 根據(jù)結構質量評價的要求,應對手術室護理人員進行優(yōu)化配置,合理分配人力資源,優(yōu)化手術換臺相關制度,在保證手術效果和安全性基礎上,將手術室利用率提升,完善手術室管理規(guī)范與制度。在過程質量管理中,基于評價指標方面,明確手術室護理人員職責與職能確保手術轉臺/換臺程序的合理性,每個護理人員均進行嚴格的技能培訓,學習觀察鑒別、護理風險識別、急救技能、器械操作和術中護理等技能,并提高醫(yī)患之間的配合度,提高團隊協(xié)作能力,在管理中應及時跟進觀察調整管理措施。結果質量部分管理中,對手術室護理進行實時監(jiān)測和定期評估,每周進行評估,定期開會,針對護理操作、服務質量、醫(yī)療費用等指標進行評估,發(fā)現(xiàn)護理措施問題,并制定干預方案。
1.4.1 護理安全不良事件 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期間是否出現(xiàn)操作失誤、壓瘡、輸液液體外滲、手術器械清點錯誤、意外傷害(灼傷、墜床、跌倒等)、醫(yī)患糾紛等護理安全不良事件,對比兩組護理安全不良事件發(fā)生率。
1.4.2 手術室護理滿意度調查 本院自擬手術室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評估護理滿意度情況,該調查問卷分為手術室環(huán)境、術前干預、服務態(tài)度、服務主動性、指導與幫助共5個維度,各個維度評分為0~4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滿意度越好。該問卷使用前1個月進行預調查,結果顯示,各維度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84~0.88,該問卷Cronbach α系數(shù)是0.86,效信度良好。由2名護理人員在患者術后48h協(xié)助患者完成手術室護理滿意度評分,并當場收回問卷,兩組患者收回問卷均有效。
本次研究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所有數(shù)據(jù),以 (±s)表示計量資料,并采用t檢驗;以(%)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認為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手術室護理安全不良事件比較 [%(例)]
表2 手術室護理滿意度調查(分, x- ±s)
觀察組操作失誤、壓瘡、輸液體外滲、手術器械清點錯誤、意外傷害、醫(yī)患糾紛等護理安全不良事件均低于對照組,但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室護理安全不良事件總發(fā)生率(1.33%)顯著低于對照組(10.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手術室環(huán)境、術前干預、服務態(tài)度、服務主動性、指導與幫助評分及總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近年來,醫(yī)療領域對于臨床護理的專業(yè)性和綜合素質要求不斷提升,因而也促進了護理質量評價指標建設,我國關于護理質量評價體系的研究逐漸增多,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護理質量,降低護理風險,減少護理缺陷,但是各種質評體系差異較大,尤其是手術室護理尚無可靠的護理質量評價體系,迫切的需要進行完善和統(tǒng)一[5-6]。
手術室護理是影響手術室整體管理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護理質控效果也關乎手術效果和患者安危,必須不斷提升手術室護理水平[7-9]。三維結構質評模式是一種持續(xù)護理改進管理模式,其構建了結構—過程—結果的三維質量評價體系,對于護理要求較高的科室尤為適用,相關文獻報道顯示其在手術室護理中應用效果良好[10-15]。為進一步探明結構—過程—結果三維質評應用于手術室護理管理質量評價體系的具體效果,本次研究對比分析了其對手術室護理風險的防控情況結果顯示,觀察組操作失誤、壓瘡、輸液體外滲、手術器械清點錯誤、意外傷害、醫(yī)患糾紛等護理安全不良事件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手術室護理安全不良事件總發(fā)生率(1.33%)顯著低于對照組(10.00%),且觀察組手術室環(huán)境、術前干預、服務態(tài)度、服務主動性、指導與幫助評分及總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可知三維結構質評模式可有效降低護理安全不良事件發(fā)生率,防控手術室護理風險的效果良好,并有助于提高滿意度,構建和諧醫(yī)患關系。
綜上所述,手術室護理中應用該三維質量評價體系可有效提升管理效果,并降低護理安全不良事件風險,提升護理滿意度,有助于保障手術效果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