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當前裝備領域現有的質量評價工作,大多針對的是單一對象或單一過程的質量狀況,缺乏反映整個裝備領域的指標;而且指標在測量裝備質量方面存在著“不管用”、“不頂用”的情況,往往與人們感知到的狀況不一致。因此,開展裝備領域的質量綜合評價工作,無論是對于國家政策法規(guī)的貫徹落實,還是宏觀層面的航空裝備領域質量評估、質量建設決策和資源配置,還是對企業(yè)層面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識別、質量管控能力提升,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具體來講,其必要性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是貫徹落實有關政策規(guī)劃的要求。
各級裝備主管單位的相關政策規(guī)劃中,都對開展質量形勢分析和質量評價工作,建立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形成完善的質量分析報告制度,提出了具體要求。如“加強質量管理頂層謀劃,制定武器裝備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定期組織裝備質量宏觀評估”等,開展裝備領域質量綜合評價,就是對這些要求的貫徹落實。
然而,當前在裝備領域尚未有一套統(tǒng)一的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質量分析上報的模板、流程、機制也未統(tǒng)一固化。不但質量評價指標有很大差異,而且統(tǒng)計對象、口徑也并不一致。開展面向裝備宏觀領域、承制單位、型號產品的多層次的質量評價工作,對擺脫當前質量分析評價工作的混亂狀況,推動落實國家各有關政策規(guī)劃的要求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是掌握裝備總體質量狀況,提高管理決策科學性的需要。
裝備研制與生產過程復雜,無論軍方、裝備主管部門,還是制造部門都迫切希望及時把握當前質量工作的現狀與實際的產品質量水平,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當前質量評價準確度不夠。如在航空領域,根據2006年至2013年的質量指標統(tǒng)計數據,航空裝備在設計、制造階段的大部分指標評價結果良好,均維持在極高水平。但是根據對部隊反饋數據的分析,該評價結果與裝備外場表現差異較大??梢?,現行的質量指標并不能真實反映裝備質量的現狀。
二是當前質量問題分析不深入。例如,在對裝備研制質量的評價中,主要依靠設計評審、工藝評審等控制節(jié)點的審查意見,當裝備質量問題發(fā)生時,無法準確判斷問題根源,采取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造成目前重復性質量問題頻發(fā)的情況。
開展質量綜合評價工作,就是針對裝備質量問題分析不深入的現狀,幫助裝備主管部門找到裝備建設中存在的重大、共性基礎問題,明確改進方向重點,從而提升質量管理決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第三,是提高裝備產品質量管控水平,實施質量改進的需要。
當前,盡管各裝備主管部門、集團公司、承制單位都提出了質量評價的相關要求,大多制定了一些相關的質量狀況評價方法,并在局部環(huán)節(jié)設有質量指標,但尚未形成科學、系統(tǒng)、針對性強的量化評價指標體系,對自身質量工作效果的理解還僅僅停留在定性層次,一些質量改進工作的開展還主要依賴于模糊決策,質量規(guī)劃與質量工作運行的實際效果之間還普遍存在著“兩張皮”現象,質量評價對質量工作的監(jiān)控、改進指導作用不明顯,質量評價量化程度低,指標關聯性和系統(tǒng)性不強,對質量狀況的綜合評價能力弱,因而降低了質量改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在這種形勢下,開展裝備質量綜合評價工作,針對產品質量形成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準確識別和設置質量控制點,對產品質量狀態(tài)進行準確標定,并通過積累和應用相關的質量數據,能夠把控裝備質量形成過程,促進裝備質量持續(xù)改進,對保證裝備任務的按時、按質和按量完成具有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
第一,要構建面向不同對象的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針對不同產品(衛(wèi)星、飛機、裝甲車等)、不同過程(設計、制造、采購、試驗等)、不同單位(裝備主管部門、裝備承制單位等)、不同層次(產品級、企業(yè)級、行業(yè)級等)的對象,應根據其自身特點,分別建立科學、適用的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例如,初步建立航空裝備質量綜合評價理論模型框架,如圖1所示。
基于上述理論模型框架,結合航空裝備研制生產實踐,可以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在指標體系構建過程中,不但要厘清微觀質量與宏觀質量之間、主觀性評價與客觀性評價之間、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之間、總體設計與分步實施之間的邏輯關系。同時還需要做到以下七個方面的統(tǒng)籌兼顧:戰(zhàn)略全面性與策略重點性兼顧、動態(tài)性與穩(wěn)定性兼顧、科學性與實用性兼顧、結果性指標與措施性指標兼顧、判斷功能與導向功能兼顧、技術復雜先進性與質量一致可靠性兼顧、繼承性與創(chuàng)新性兼顧。只有這樣才能建立一套科學合理、實用有效、完整協調的航空裝備領域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第二,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質量評價方法機制。
首先是要建立一套質量評價方法,具體應包含四方面內容:(1)數據收集方法,應主要考慮協調全面采集時效和抽樣統(tǒng)計誤差的問題;(2)數據的處理方法,應主要解決各級指標或其觀測變量的不同量綱和數量級別差異、正向指標和負向指標標準化轉換問題;(3)權重體系建立方法,應主要解決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利弊和適用性問題;(4)指數化測評方法,應主要解決單一指數與綜合指數的縱向比較與橫向比較問題。
其次,要建立一套質量評價機制。裝備領域質量評價工作要順利開展,必須有一個完善的組織架構和一套有效的工作機制。
裝備領域質量評價工作涉及范圍廣、單位多,要保證評價工作的有效開展以及評價過程的公平公正,(1)需要選擇一個能夠有效組織協調的牽總單位和相對獨立的實施單位,形成組織架構的基礎,并進一步明確各相關單位的職責;(2)需要逐步建立與各相關單位相關部門之間常態(tài)化的數據交換獲取機制,用文件或規(guī)章制度的形勢固化下來,保證指標數據按時準確的收集;(3)需要建立裝備質量分析評價工作的迭代改進機制,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不斷發(fā)現問題,不斷提升改進;(4)還需要建立裝備質量評價的分析發(fā)布機制,形成統(tǒng)一的質量分析評價報告模板,以及構建合理的質量狀況分析上報及發(fā)布流程。
第三,要建立一套科學的質量預測預警機制。在裝備領域開展質量評價的核心意義,不僅在于能夠客觀表現裝備當前的質量狀況,還應該能夠根據歷史評價結果,揭示裝備質量狀況的發(fā)展趨勢,對裝備質量水平進行預測和預警。而預測預警模型方法是質量評價方法中最復雜的環(huán)節(jié)之一,涉及數理統(tǒng)計、數據挖掘、空間信息和人工智能等多個學科的知識交叉。要在對當前眾多預測預警模型(主要包括時間序列法、控制圖法、馬爾科夫鏈預測、回歸預測模型、支持向量機等)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根據預測對象的不同類型(如宏觀質量指數或單個型號的某個質量維度),選擇不同的適合其特點的預測預警模型,并且進一步對預測值采用恰當的數理統(tǒng)計方法,確定出這些指標的預警臨界值,從而建立一套較為科學合理的質量預測預警機制。
航空裝備承制單位質量績效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建設,是航空裝備承制單位改進質量管理模式,提升航空裝備最終質量水平的一個重要措施。必須建立一套設計恰當、操作性較強的質量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這樣才能找準當前質量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為航空裝備承制單位質量管理及決策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持。
結合當前我國航空裝備承制單位自身特點,本文初步構建了航空裝備承制單位質量績效綜合評價指標的初步體系,如表2所示。在航空裝備承制單位質量績效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基礎上構建航空裝備承制單位質量績效綜合評價模型。限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再對于其中的具體內容詳述,只強調該模型下包含的幾個要點:(1)確定指標層的最優(yōu)指標集;(2)構建灰關聯綜合評價矩陣;(3)基于信息熵和AHP方法的指標層各指標權重確定;(4)對準則層進行綜合評價并構建準則層評價矩陣;(5)確定準則層權重系數并對目標層進行綜合評價。
總之,在裝備領域開展質量綜合評價工作,是貫徹落實有關政策規(guī)劃的要求、提高管理決策科學性和裝備產品質量管控水平的必然要求,能夠有效幫助航空裝備承制單位改進質量管理模式,提高各單位質量管理水平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