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otte
湘桂走廊,北起湖南永州,南至廣西桂林,沿途山奇水秀,風光無限。幾千年來,這方好山好水引來了眾多文壇大家、繪畫巨匠,他們毫不吝嗇地揮毫潑墨,溢山水之美,詠胸中之懷,為湘桂走廊留下了無數(shù)筆酣墨飽的古詩文、煙波浩渺的水墨畫。借用那句早已深入人心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這條由華章滾滾、丹青浩浩連成的詩畫長廊,又何嘗不是“湘桂人文甲天下”呢?
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正值廣西鄉(xiāng)試大比之年,作為地方行政長官,時任廣西提點刑獄兼靜江府事的王正功,依慣例,于科舉放榜后的次日,在位于桂林獨秀峰下的讀書巖處,設“鹿鳴宴”以示慶賀,并邀當年的11名新科舉人及一眾官紳雅士飲宴于此。席間,眾人不僅按規(guī)制吟唱了《詩經(jīng)》中的《小雅·鹿鳴》,飲到興處時,王正功更以蒼勁洪亮的聲音,吟出了自己的千古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事實上,當時的王正功本意并非謳歌桂林的奇山異水,而是以景喻人,希望莘莘學子能如同這方好山好水一樣,秀甲天下。但他沒想到的是,這寥寥幾字,卻被后人當作桂林山水的“名片”,流傳千年,成為對這方山水仙境的最美贊譽。
幾億年的滄海桑田,將這片桂山桂水雕琢得愈發(fā)嫵媚、多姿——峰林溶蝕谷地和孤峰溶蝕平原交錯排列,使桂林成為亞熱帶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悠悠漓江水,從筍石般的山間蜿蜒淌過,串起了這幅北起興安、南至陽朔的絕美長卷。許是桂林山水相映、剛?cè)嵯嗳诘钠婷插漠愑诔?,所以才引得歷代文人為其留下無數(shù)溢美之詞。甚至可以說,千百年來,這璨如星辰的詩文,早已淹沒了桂林的每一座山、每一滴水,成為桂林山水的縮影。
翻開浩如煙海的古籍,可發(fā)現(xiàn)早在王正功的“桂林山水甲天下”之前,桂林就已經(jīng)擁有了兩張響當當?shù)摹懊保浩湟唬瑏碜员蔽旱乩韺W家、文學家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其中的“漓水與湘水出一山而分源也”,被視為現(xiàn)存史料中對漓江最早的文字描述;其二,出自南北朝時期的大文學家顏延之,為現(xiàn)存最早的桂林山水詩——“未若獨秀者,峨峨郛邑間”,詩文詠出了桂林主峰——獨秀孤峰拔地而起的陡峭與高峻,亦點出桂林城是以獨秀峰為中心營建的。而這一城市格局,也在日后的發(fā)展中,顯得愈發(fā)風格鮮明、獨一無二,用豪放派詩人劉克莊的話來說,就是“千山環(huán)野立,一水抱城流?!?/p>
繼續(xù)回溯歷史,唐開元十八年(730年),湘桂走廊迎來了被譽為“唐代無雙仕,南天第一人”的一代賢相張九齡,他從湖南乘船,逆湘江南下,前往廣西任桂州刺史。一路上,他見落日余暉斜照著兩岸群山,閑淡情致油然而生,當即賦詩一首:“落日催行舫,逶迤州渚間。雖云有物役,乘此更休閑。暝色生前浦,清暉發(fā)近山。中流澹容與,唯愛鳥飛還?!睆埦琵g傾注于這字里行間的情意,既是在詠誦隨風舒卷的漓江山水,又是在傾吐自己身為嶺南人,船行至此,猶如飛鳥歸巢般的歡喜心情。
另一位與湘桂走廊結(jié)緣者,是位居“清代駢文八大家”之首的袁枚。他曾自桂林城出發(fā),溯漓江北上至興安。舟行碧波上,兩岸挺拔而鮮活的玉筍青山,映入“隨園先生”的眼簾,亦在其心中落下點點墨痕——“江到興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p>
再看看唐代大詩人杜甫、白居易和韓愈,盡管他們終其一生都未曾到過桂林,卻從不吝惜詠贊桂林山水之筆墨。杜大詩圣在《寄楊五桂州譚》中,借“宜人獨桂林”之景,抒“江邊送孫楚”之懷;白居易則將一句“山水衙門外,旌旗艛艓中”,贈給了即將赴桂任職的好友嚴謨;韓愈的那句“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更是神來之筆,把桂林的秀與柔寫到了極致,讀其文字就好似親見發(fā)髻高挽、裙帶輕飄的仙女,自天邊款款而來。
而初抵永州的柳宗元,由于仕途不順,本就帶著一身的傷痛與悲憤,所以當他一路風塵仆仆、翻山越嶺而來后,難免會觸景傷懷,深感自己的滿腔抱負就此蕩然無存。以至于此后的幾年里,壯志難酬的柳宗元,終日郁郁寡歡,甚至還瘋狂地自我否定,認為自己愚不可及。于是,他就將自己居所旁的冉溪改名為“愚溪”,還把附近的山、溝、島、亭等景物建筑,均以“愚”字冠名。柳宗元在永州共度過了十個春秋。這十年間,他是孤獨的,一首《江雪》就寫盡了他心中,乃至整個人間的“千萬孤獨”——“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p>
好在,不久之后,柳宗元就調(diào)整了心態(tài)。那日,他與友人同游永州城南的西山,登頂之后,城景盡收眼底。觀景之余,柳宗元也從其中收獲了另一番感悟:河川縱橫下的永州,是山高水遠的偏遠之地,也是山環(huán)水繞的秀麗之城,以此類比自己的坎坷人生,雖有種種不順,但或許終能收獲別樣風景。后來,柳宗元就遍踏永州山水,把心中的理想與抱負,寄于筆墨,融于自然,從而開創(chuàng)了山水游記之新風。
柳宗元是中國文學史上公認的山水游記的鼻祖之一,他的《永州八記》精雕細刻出了一種幽深、高曠之美,使后人為之仰息。事實上,在柳宗元謫居永州之前,這里的山水并不為世人所知。但這些偏居荒蕪的景致,卻在柳宗元的筆下,表現(xiàn)出別具洞天的審美特征,極富藝術生命力,不禁讓人感慨萬分:一個失意之人,竟成了永州山水的伯樂。而作為壯志在胸之人,柳宗元任永州司馬期間,也沒有忘記民間疾苦,他反對華而不實、主張以文載道的《捕蛇者說》《黔之驢》等寓言及散文,無不寄托著自己為官為民的拳拳之心。
如今,在永州城南的零陵區(qū),有一條為紀念柳宗元而修的柳子街。以老街東端為起點,沿萍陽南路南行百余米,可達愚溪;逆愚溪西行,至207國道附近,可尋得柳宗元昔年游玩過、贊美過的西山——今天的愚溪,清涼依舊;今天的西山,也一如千年前那般“縈青繚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