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段
作品介紹
新中國剛成立,有三本書就在青年中流行開來,其聲勢超過當今任何一本暢銷書。這三本書是: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留波芙·柯斯莫捷緬斯卡婭的《卓婭和舒拉的故事》和尤利烏斯·伏契克的《絞刑架下的報告》。而這三本書或通過書中人物的口,或由作者直接出面,高度贊揚了一本描寫革命家的小說,一時引起大家的注意:是怎樣一本書呢?很快,這本書出版了。這就是伏尼契的《牛虻》。
伏尼契,愛爾蘭女作家,1864年5月11日生。她自幼喪父,全家移居倫敦。她結識了不少流亡倫敦的俄、意革命者。這本書就描寫了意大利愛國者反對奧地利統(tǒng)治者的斗爭。書名取自希臘神話。天后赫拉嫉妒丈夫宙斯愛上了少女安娥,放出牛虻來日夜追逐已化為牛的安娥,使得她幾乎發(fā)瘋。后來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把自己比喻為牛虻,說自己對當時社會的弊端實行針砭,即使自己為此而死也在所不惜。伏尼契以“牛虻”作為新生的亞瑟的名字,描繪了一個飽經憂患、意志堅強、機智勇敢的反教會統(tǒng)治的革命者。
內容梗概
小說《牛虻》的主人公亞瑟,名義上是勃爾頓輪船公司老板的小兒子,實際上是這個老板年輕的妻子和傳教士蒙泰尼里的私生子。只不過因為老板“慷慨”,亞瑟才能以一個少爺的身份長大。以致他自己都感到,“我生長在一個過分奢侈的家庭里,被他們嬌養(yǎng)寵愛得什么似的,以致我就當這世界是由粉紅色的棉毛和糖包的杏仁制成的了?!崩喜獱栴D死后,他的兩個同父異母的哥哥仍然“對他表示慷慨,毫不吝惜供給他零用錢,并且聽憑他自由自在?!焙髞?,亞瑟回到蒙泰尼里身邊受教。他把蒙泰尼里當作現(xiàn)實中的上帝來崇拜,又從蒙泰尼里那里得到慈父一樣的關懷。因此,他一直長大到19歲,“除了一雙白嫩的手和一套愛花錢的習慣而外,并沒有一點本領可以賺飯吃”。
牛虻是一夜之間從天堂墜入地獄的。他那嫂嫂為了趕他出門,把他“少爺”的身份還原成了“私生子”。這對亞瑟的社會地位和心理的打擊已經很沉重了;而更為致命的打擊是,他和青年意大利黨的黨員波拉都喜歡瓊瑪,他以教徒的身份向神父懺悔了自己對波拉的嫉妒,被教士出賣,使得波拉被捕,而他信仰的上帝竟沒有對教士“加以雷殛”。這使亞瑟終于明白:“上帝是泥塑木雕的東西,我只要一槌就把它敲得粉碎?!彼婚吃宜榱四镜竦纳系壑螅瑐窝b了投河的現(xiàn)場,只身逃亡到南美洲。
亞瑟的可貴之處在于他原來的信仰毀滅后,他沒有消沉,更沒有墮落,而是向欺騙自己的教會乃至整個封建惡勢力復仇,斗爭得十分堅韌,特別有力。他多次瀕臨死亡,卻仍然“選擇了活下去這條路”。他深感“爬回活路上來可真不容易”,有時甚至覺得“單單為了要活下去而費這樣大的勁,似乎有些犯不著”,但他仍然頑強地反抗著死亡。瓊瑪曾問他:“為什么沒有自殺呢?”他回答說:“你想,我的工作怎么辦呢?誰能代替我去做呢?”是啊,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就承擔起了一份別人不能替代的責任;否則,何必來到世上走一遭?
十三年后,他回到了意大利,以列瓦雷士為名字,并用“牛虻”作筆名,從輿論和武裝兩個方面領導了反抗奧地利入侵者和對當地教會的斗爭。在起義最關鍵的時刻,因為蒙泰尼里挺身站到了他的槍口前,他無力地垂下了手,被俘了;在越獄即將成功時,舊病發(fā)作,最后他犧牲了。
作品開始時描繪亞瑟和蒙泰尼里在阿爾卑斯山旅游,描繪亞瑟出獄時和瓊瑪的見面,亞瑟向瓊瑪傾訴對南美洲苦難的回憶。牛虻偽裝成一個流浪漢,在深夜和蒙泰尼里會面,特別是最后行刑前夜,牛虻和蒙泰尼里的激辯與父子相認,和牛虻在刑場上的神采,都是極為精彩的篇章。
牛虻并非一個理想人物,但他身處逆境而不消沉,屢遭打擊而斗志愈堅的精神,作為資產階級先進戰(zhàn)士的遺產,我們是可以繼承下來的。事實上,尤利烏斯·伏契克、奧斯特洛夫斯基、卓婭……一大批英雄,都從牛虻身上獲得了信念和力量。我們每個青少年,不也可以從亞瑟——牛虻的身上學點什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