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紅
(大連市西崗區(qū)香爐礁第二小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兒童哲學教育,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兒童哲學的滲透,激發(fā)了學生對語文的熱愛,讓語文教學變得如此精彩。
“繪本閱讀”是低年級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一種載體,在看、想、聽、說、讀、寫、做、演的綜合性游戲式的活動中,提高孩子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和豐富的想象力。因此,繪本閱讀是低年級學生閱讀經(jīng)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是通向流暢、獨立的文字閱讀進程中必不可少的階段。我們發(fā)現(xiàn),有的繪本故事蘊涵著深刻的哲理性和思辨性。我們在指導這類繪本故事的閱讀時,常常抓住核心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啟迪學生智慧,讓學生在“悅讀”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我在執(zhí)教繪本故事《活了一百萬次的貓》時,巧設懸念,與學生進行了一次心靈對話,讓孩子們對“生與死”這一嚴肅的話題有了初步的感知。《活了一百萬次的貓》講述了一只死而回生的虎斑貓的曲折故事。它已經(jīng)活了100 萬次,每次都是別人的貓,主人們對它不錯,但它卻不喜歡它的主人們,它也從來不哭。第100 萬次重生時,它做了自己的貓,和白貓相親相愛,生兒育女,共度美好時光,直至白貓離世。虎斑貓抱著白貓的身體,哭了100 萬次后,隨白貓而去,再也沒有重新活過來。
我首先運用“猜讀”的方式引導孩子聽故事,在知道了這只貓先后成為國王、水手、魔術師、小偷、老太太、小女孩的貓后,我讓學生再次猜測:它還會做誰的貓?它的主人是怎樣對待它的?貓的命運又怎樣?我讓學生自由想象,給故事補白……在“猜畫”和“猜寫”的訓練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聽完故事后,我又向孩子們拋出了一個問題:虎斑貓究竟活了多少次?說說你的理由。一石激起千層浪,大部分的同學認為虎斑貓活了100 萬次,因為故事的題目就叫《活了一百萬次的貓》。有幾個學生認為,虎斑貓活了100 萬零一次,因為遇見白貓之前它已經(jīng)活了100 萬次,遇見白貓又活了一次。只有一個女生發(fā)表了不同意見,她認為,虎斑貓只活了一次。聽了她的發(fā)言,同學們面面相覷。接著這個女孩說道:“從題目上看,它活了100 萬次,可是這100萬次它卻不喜歡它的每一個主人,從來沒有哭過。因為那時的它,只是主人的寵物;但當虎斑貓遇見白貓后就不一樣了,它們成為一家人,并養(yǎng)了一群可愛的小貓,它看白貓和小貓時,眼睛是笑瞇瞇的?,F(xiàn)在的虎斑貓才算是真正活過?!?/p>
我對所有發(fā)言的同學都給予了肯定。他們大膽猜測,敢于質疑,有小哲學家的精神。我尤其表揚了那個女孩,提出與大部分同學不同的觀點。不從眾,不盲從,敢于堅持自己的觀點。
接著,我又向同學們追問,作者為什么要寫這個故事呀?想告訴小朋友什么呢?這個問題的提出讓孩子們懂得:做人要做自己,只有真正愛過,才算是真正活過。
哲學繪本故事讓兒童擁有思考的力量,用故事點亮了孩子成長的心燈。這節(jié)滲透哲學思想的語文課,既讓學生展開了自由的想象,又讓他們知道了愛與生死的關系,對今后人生觀的形成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
小學語文教材中蘊藏著豐富的兒童哲學教育內容,要善于挖掘語文教材中能夠滲透兒童哲學教育的支點,以此來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部編版三年級下冊《鹿角和鹿腿》一文,講述了一只鹿引以為傲的美麗的雙角讓它險些送了性命,最后卻被自己經(jīng)常抱怨難看的四條有力的長腿救了,長腿幫它從獅口脫險的故事。在初讀課文后,我問學生:“你覺得美麗的犄角重要,還是丑陋的雙腿更重要些?”多數(shù)學生認為雙腿更重要,因為鹿角雖美,但是它不實用,鹿腿雖丑,但在關鍵時刻能救鹿的命。生命都沒有了,還談什么美麗呀。有的學生則認為,鹿角也很重要,當鹿一旦發(fā)現(xiàn)危險時,第一件事情就是跑。如果跑解決不了問題話,有些公鹿就會用它們的角去戰(zhàn)斗。還有的學生認為二者都重要,因為犄角和雙腿是鹿身體的一部分,缺一不可。我適時地小結:物各有所長、所短;不要因為它的長處而看不見它的短處,也不要因為它的短處而否定它的長處。這節(jié)語文課讓我深刻感受到,只要抓住文章中有爭議、有思辨性的核心問題,引發(fā)學生去分析、去質疑、去辯論,學生的思維品質就會得到提升。哲學觀點的滲透,激發(fā)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愛,讓語文教學變得豐盈而富有內涵。
像這樣滲透兒童哲學教育的部編版小學語文課文還有很多,如《池子與河流》一文,“河流”奔流不息,保持活力;“池子”覺得“河流”的生活太累,負重太多;最后,“池子”安逸地干涸。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人在一生中不可荒廢年華,應當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為社會多做貢獻,為自己的生命增添光彩;同時也告訴我們,只顧享受眼前的舒適,只能換來以后的毀滅。此外,《陀螺》讓學生明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牛與鵝》讓我們領悟到“要尊重事實,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和“換一個角度看問題,產(chǎn)生的效果大不一樣”的道理……
兒童哲學與語文的有機結合,為語文搭建了一個平臺,回歸語文教學的本位。兒童哲學的滲透讓語文教學如此美麗!它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潛能,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意識,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最重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樹立了嶄新的兒童觀:每一個孩子都是有思想的,都是熱愛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