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明
小暑后剛剛幾日,京城氣溫還不算太高,因為已經進入雨季。窗外小雨淅瀝,下雨是最容易引起懷念和傷感,按選題順序居然輪到“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了,不禁想起了伴隨著自己人生歷程的三個家。
幾個月大就跟隨父母從東北去了陜西南部支援三線建設,在那里的19年山溝歲月是一家五口住平房,一棟十多家的單排大平房,我們家就住在2號院。一間半的房子外加爸爸將廚房改造成的盤有火炕的小房間,全家在那里生活了20多年,直到我大學畢業(yè)幾年后,父母隨工廠搬遷至西安。
起初的小院中是有葡萄架的,后來隨著葡萄藤的老去,種葡萄的位置變成了院內自建廁所和墻邊的洗臉池子。院外過道邊是兩棵核桃樹,記得是我和父親一起栽種的,核桃的品種很不錯,不是常見的那種圓形果實,而是大而長圓形的。平時并不會刻意澆水照料,秋季也能收獲不少顆粒飽滿的核桃。這排平房不好的地方是前面很近就是一棟三層青磚樓房,非常遮擋陽光,父母曾多次向單位提出換房,終因種種原因未果,直到搬遷至西安住進兩室一廳的三層樓房。
我在京城大學畢業(yè)幾年后,父母才搬進西安的樓房。兩室一廳的房子住老兩口自然是足夠的,可是每年一到春節(jié),哥嫂和我都回去過年的時候,三家子在一塊兒待上個把禮拜,顯然這房子就非常擁擠了。好在哥哥家離西安不算遠,所以后來哥哥買了車,即便是春節(jié),一般也不太住這里。但老父親每每自責,他說因為自己的職稱級別不夠,當初分房時沒有分到三室一廳,其實做子女的從來沒有覺得老父親有哪些不夠,對于之前是初小水平,后來又學徒補習了兩年的高小學歷的父親來說,即便他老人家只是當了一輩子的科長,我們覺得他已經足夠出類拔萃。
再后來,就是我個人大學畢業(yè)后,幾經周折,總算落戶京城,有了自己的家,結婚生子,這一路走來而今已過銀婚之年。
想想這三地之家,肯定是我現(xiàn)在的房子面積最大,但盛滿感情的卻是那個面積最小的陜南之家,雖然那里不是我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但它卻是我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時間最長的地方。
如今,每年回西安爸媽那里也就是春節(jié)這一個星期左右。二老早就年事已高,每年能跟二老在一起的日子實在不愿用每年一兩個星期的這種“遠行客”計算方法,心里不愿更不敢。
走進陽臺,看到外面的雨下得小多了,年輕的母親跟孩子打著一把傘從窗前走過。想起了一句話“母親在哪里,家就在哪里”,雖然用與時俱進的觀念衡量這句話,也許它不太準確了,畢竟地球早都變成“地球村”了,但對每個個體來說,無論你走過多遠的地方,心中總會懷揣一個很近的家,并且隨時都可以想起,永遠也不曾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