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刮風會把病毒吹得到處都是,下雨會讓病毒更快繁殖,它們都會加速新冠病毒的傳播。
真相:狂風非但不會加速新冠病毒的傳播,反而會使傳播減慢。
大風的確會將病毒吹得到處都是,但不會將病毒都吹到同一個地方,只會將高濃度的病毒吹散。日前,鐘南山院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病毒要附著在一些東西上來傳播,最突出的就是通過飛沫,狂風中的病毒很快就會被稀釋,在空氣里根本達不到一定濃度,病毒自然不會傳播。
下雨也不會增加新冠病毒的傳播風險。在潮濕環(huán)境中,細菌可能會更快繁殖,但病毒和細菌不同,病毒只能寄生在宿主體內繁殖,所以潮濕環(huán)境不會增加病毒數(shù)量。另外,病毒以極小的飛沫形式飄浮在空中,雨后,這些細小的飛沫會因雨滴沉降到地上而被沖刷走,這樣就無法進入大家的口鼻導致感染了。也就是說,下雨不僅不會加速新冠病毒的傳播,還可以降低空氣中飄浮著的病毒的數(shù)量,降低感染風險。
流言:新冠病毒怕熱,隨著氣溫升高,新冠病毒的傳播能力就會減弱,人們可以不戴口罩了。
真相:隨著氣溫逐漸升高,戴口罩也變得更加令人難以忍受,但這并不是不戴口罩、放松警惕的理由。高溫天氣的確可以降低新冠肺炎的傳播,但效果有限。
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評估研究所主任克里斯托弗·默里表示,他們通過統(tǒng)計研究發(fā)現(xiàn),溫度每升高1℃,新冠病毒的傳播率大約能降低2%。但光靠高溫是不可能成功遏制病毒的。例如,處于夏季的南半球國家澳大利亞和地處熱帶、常年高溫多雨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疫情也很嚴重。
事實上,隔離、保持社交距離、佩戴口罩等措施要比單純的氣溫升高更有預防效果。千萬不要因為天氣悶熱就心存僥幸,摘掉口罩。
流言:前不久,有消息稱廣東惠州“惠陽區(qū)某小區(qū)業(yè)主因被蚊蟲叮咬,去醫(yī)院檢查時核酸檢測為陽性”,引發(fā)關注。
真相:根據(jù)惠陽當?shù)毓俜轿⒉┑耐▓?,前面提到的小區(qū)業(yè)主乃是被不明動物(懷疑是老鼠)咬傷,截至目前,根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及核酸檢測結果,已排除新冠病毒感染。
雖然蚊子叮咬確實可以傳播很多疾病,比如瘧疾、登革熱,但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證據(jù)表明,新冠病毒能夠通過蚊蟲傳播。
生活中,或許有人認為,蚊蟲叮咬被感染者后再叮咬健康的人,會導致后者感染病毒。實際上并非如此,蚊子傳播病毒的過程相當復雜,并不是簡單的像注射器一樣,將病毒從病人血里吸出再注射到健康人的血液里。
首先,蚊子叮咬時,是將口器插入人體皮膚,然后注入唾液,減緩人體血液凝固的速度便于吸血,在整個過程中,蚊子注入人體的只有唾液。
其次,由于蚊子本身不是新冠病毒的載體,即便少量病毒隨血液被吸入蚊子體內,也無法存活下來,更難以經(jīng)過消化系統(tǒng)及循環(huán)系統(tǒng)重新擴散到蚊子的唾液中,所以很難傳播給其他人。
最后,某種病毒若想通過蚊蟲在人群中傳播,需要經(jīng)過在蚊蟲體內的增殖、突破中腸屏障和唾液腺屏障等一系列過程才能由某人進入到另一人體內。能完成這一過程的病毒都有特定的特征,這類病毒也就是所謂的蚊媒病毒,而蚊媒病毒里并不包括冠狀病毒,其他如艾滋病毒、流感病毒等也都不能通過蚊蟲傳播。
因此,大家不用因為蚊蟲復蘇而過度恐慌,不傳未經(jīng)證實的信息,同時做好自我防護。例如,經(jīng)常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或肥皂洗手,避免與咳嗽和打噴嚏的人密切接觸等。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目前醫(yī)學界確定可以通過蚊媒傳播的病毒也有不少,例如乙腦病毒、登革熱病毒、寨卡病毒、基孔肯雅病毒等。因此,大家還是要注意環(huán)境衛(wèi)生,讓蚊蟲無處孳生和繁殖,降低夏季蚊媒病傳播流行的風險。
流言:老年人時常獻一獻血,可以降血脂。
真相:按照相關專業(yè)機構的指導,適當獻血不會對身體健康有害。但不能把獻血作為降血脂的一個手段。
一個健康人的總血量約占體重的8%,約為四五千毫升。平時,80%的血液在心臟和血管里循環(huán)流動,維持著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20%的血液儲存在肝、脾等臟器內,當人體失血或進行劇烈運動時,這些血液就會進入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一個人一次獻血通常有200~400毫升,只占總血量的5%左右。獻血后,人體儲存的血液馬上會補充上來,所以,獻血不會減少循環(huán)血容量,也不會影響人的健康功能。
從理論上講,獻血抽掉了一部分血,在短期內血脂可能會略微下降。但實際上,我們的機體有自我調節(jié)能力,當血脂含量下降后,機體會很快產(chǎn)生血脂,因此,即使獻血后血脂在短期內略有下降,也會很快調整回原來的水平。
所以,把獻血作為降低血脂的一個手段,不值得提倡。事實上,降血脂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除了健康飲食和合理運動外,就是遵醫(yī)囑服用降血脂藥。
另外,我國《獻血法》規(guī)定,年齡在18~55周歲,男性體重在50千克以上,女性體重在45千克以上,身體健康的公民都可以參加獻血。由于飲食或營養(yǎng)吸收等方面原因,不主張老年人獻血。
流言:國外很少用碘鹽,并且是自由選擇而非強制,中國是唯一一個食鹽強制加碘的大國。
真相:碘缺乏是全球性公共衛(wèi)生問題,通過食物進行碘強化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從1993年開始,聯(lián)合國和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全球推行食鹽全面加碘,即人吃的食用鹽、動物飼料用鹽、食品工業(yè)用鹽都加碘。到2008年,全球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實施了食鹽碘強化政策,其中34個國家和地區(qū)實行食鹽強制加碘,包括人口最多的中國和印度。1993—2013年,缺碘的國家和地區(qū)從110個減少到31個。
“國外碘鹽少”“國外不強制加碘”等說法只是表象。這是因為各國的飲食結構不同,用鹽習慣亦不同,所以采取了不同的碘強化策略。例如: 泰國和柬埔寨,由于平時最常用的咸味調料并不是鹽而是魚露,因此選擇在魚露里面加碘,這兩個國家沒有碘鹽;西方國家消費者攝入的食鹽約75%來自加工食品,因此在加工食品特別是面包中進行碘強化是他們的流行做法。
這意味著,各國的碘強化政策千差萬別,但最終目標一致:實現(xiàn)全民充足碘營養(yǎng)。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決定了零售環(huán)節(jié)食鹽加碘是覆蓋面最大,也是最有效、最經(jīng)濟的碘強化策略。
流言:廣東虎門大橋橋面振動是因為大橋吊索鋼絲斷裂引發(fā)的。
真相:虎門大橋懸索橋振動的主要原因是在特定風環(huán)境條件下產(chǎn)生的橋梁渦振現(xiàn)象。
渦振,全稱渦激振動,起因是風流過物體截面后,在物體背后出現(xiàn)周期性的漩渦脫落,由此產(chǎn)生對結構的周期性強迫力。渦振是一種限幅振動,不能無限發(fā)散。而且,因為長跨度橋梁的固有頻率往往較低,渦振通常只會在風速不大的情況下發(fā)生。
虎門大橋采用的是流線型的斷面設計,本身的風阻較小,發(fā)生渦振的概率也比較小。但由于近期虎門大橋在修吊桿和主纜,橋梁兩邊放置了臨時擋墻(俗稱“水馬”)防止車撞,這些“水馬”影響了橋上的通風,形成了一堵墻,因而造成了渦振現(xiàn)象。
流言:孩子小時候胖點沒關系,長大了自然就會瘦了。
真相: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兒童超重、肥胖的全球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在兒童期,肥胖不僅與哮喘、腺樣體肥大、兒童糖尿病、兒童脂肪肝、中樞性性早熟等疾病密切相關,還可能會影響到這些肥胖兒童成年后的身體健康。
中國疾控中心的研究顯示,在13年的隨訪過程中,80%的肥胖兒童會發(fā)展為成人肥胖。因此,阻止兒童肥胖患病率的增長是我國公共衛(wèi)生及臨床醫(yī)生共同面對的重要問題。
事實上,不良的飲食習慣與兒童肥胖息息相關,如不吃早餐,零食和含糖飲料的頻繁攝入以及進食過快等。學齡兒童應注意三餐時間要相對固定,三餐要做到營養(yǎng)均衡,少攝入油鹽調料等;足量喝水,不喝含糖飲料,多喝白開水;不暴飲暴食,因為暴飲暴食可能會增加兒童消化系統(tǒng)的負擔,造成熱量堆積,導致兒童超重與肥胖問題的發(fā)生。
那么,如何判斷孩子是否存在超重和肥胖的情況呢?可以初步通過兒童的BMI進行簡單評估。BMI(Body Mass Index)為身體質量指數(shù),簡稱體質指數(shù)。BMI的計算公式為:BMI=體重(千克)/身高的平方(米2),例如:一個52千克的人,身高是1.55米,則其BMI為:52(千克)/1.55的平方(米2)= 21.6。同時參照《中國0~18歲兒童、青少年體塊指數(shù)的生長曲線》進行評估。如果孩子屬于超重、肥胖的范疇,需盡早到醫(yī)院評估其是否存在其他肥胖合并癥的情況,同時制定有效的飲食及運動策略,防止肥胖的進一步發(fā)展。
(內容來源:蝌蚪五線譜、央視網(wǎng)、《北京科技報》、“鐘大廚在江湖飲食參考”公眾號、《北京日報》客戶端、《北京晚報》《科技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