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娥 張艷
【試題設計】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崇左市天等縣,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石灰?guī)r廣布??h城西南群山之間的逐卜上屯村,有個延續(xù)幾百年的習俗叫“趕水”。每逢農歷正月十五,村民們都會拿著木棍前往位于山間盆地的水潭邊,有的敲打鑼鼓、燃放鞭炮,有的下到潭里用木棍奮力攪動潭水、敲打水潭。這個習俗對趕走洪水隱患、保持當地的水量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
材料二:崇左市2018年月均氣溫和降水量表(表1) 。
材料三:水潭水位上漲原因示意圖(圖1)。
(1)分析廣西崇左市年降水總量大但仍然頻發(fā)旱災的原因。
(2)崇左市的逐卜上屯村因水潭常年有水卻不易發(fā)生旱災,分析該水潭常年有水的原因。
(3)分析該地村民為什么選擇在農歷正月十五前后“趕水”,并分析“趕水”的主要目的。
參考答案:(1)季風氣候,降水變率大;緯度較低,氣溫高,蒸發(fā)旺盛;喀斯特地貌,地表水缺乏,地下水埋藏較深;少數民族聚居區(qū),經濟落后,水利設施不完善 (2)春末、夏季和秋初(5~9月)降水量較大;水潭地處山間盆地,地勢低洼,排水不暢。其他季節(jié)(10月至次年4月)降水雖較少,但因潭底泥沙(雨季徑流搬運至此沉積)淤堵落水洞或巖石裂隙,導致潭水難以下滲至暗河排走。所以水潭常年有水 (3)此時降水少,潭水水位低,容易趕水;且水潭下方的地下暗河水位也較低,利于排水;正值年節(jié),村民閑暇時間較多 目的:疏通淤塞的潭底的落水洞(巖石裂隙),便于水潭排水(下滲)至暗河;降低潭水水位,為雨季騰出蓄洪空間。
【試題解析】
第(1)題,主要考查自然災害發(fā)生的原因。自然災害多發(fā)原因應從自然和人為兩方面考慮。旱災的自然原因首要考慮氣候條件(降水量與蒸發(fā)量等),并結合水量平衡原理(收入量和支出量)進行分析;其次要考慮地質地貌條件,喀斯特地貌區(qū)的地表水滲漏嚴重,地下暗河一般埋藏較深,不易利用。結合圖文材料及所學知識便可推出前三個答案要點。人為原因主要考慮水利工程,該區(qū)域為少數民族聚居區(qū),各項水利設施不完善,即可得出最后一個要點。
第(2)題,主要考查水循環(huán)及水量平衡原理。將設問區(qū)域小切口至逐卜上屯村,廣西崇左市普遍易發(fā)干旱,但該村卻特殊。結合材料可推斷,潭水的主要來源是春末、夏季和秋初的大氣降水;結合該區(qū)域的地形特點可知潭水不易排出;結合水潭水位上漲示意圖可判斷因泥沙淤塞落水洞和巖石裂隙,導致潭水難以下滲排至暗河。綜合以上分析即可得出正確答案。
第(3)題,考查人類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的協調發(fā)展。本題第一個設問首先要注意設問中的關鍵詞,“趕水”時間為“農歷正月十五”,一般為陽歷2月。結合圖表可知該地此月降水量少,潭水水位低,村民容易下潭趕水;且因降水少,下滲補給地下暗河的水量少,地下暗河水位也較低,利于潭水排出;另外,元宵節(jié)前后,外出打工的村民多回到家鄉(xiāng),有閑暇時間。第二個設問參考“水潭水位上漲示意圖”中泥沙淤堵了落水洞和巖石裂隙,村民利用“敲打鑼鼓、燃放鞭炮”產生的聲音震動以及“用木棍攪動、敲打水潭”都可疏通淤塞部位,便于水潭排水至暗河;此外,該月后降水漸增,雨季很快到達,“趕水”還可以為雨季騰出蓄洪空間,規(guī)避該地的洪水隱患。
【設計思路】
創(chuàng)新亮點:試題以趕水潭為背景,將民俗活動滲透于地理試題中,命題符合“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環(huán)節(jié)”的“立德樹人”的目標要求,有較高的地理學科價值;通過大區(qū)域易旱、小區(qū)域不旱的地理現象分析,培養(yǎng)學生從哲學視角(普遍性與特殊性)考慮地理問題的思維習慣;讓學生通過了解“趕水”習俗這一當地勞動人民在長期實踐中探索出的智慧結晶,樹立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本題組力求按照高考試題的標準編制,主要考查考察自然災害的發(fā)生原因、水循環(huán)及水量平衡原理、人類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的協調發(fā)展等相關知識,同時體現了對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綜合思維”“人地協調”和“地理實踐力”的考查。本題組設問指向明確,前兩個問題層層遞進,由宏觀到微觀;最后一個問題注重探析該民俗活動產生的原因和存在的地理意義,便于學生理解人地的協調發(fā)展觀。三個設問看似不難,但想答全答準則需要較高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這種以“意料之外的境域材料”考查“情理之中的主干知識”的命題方式更符合高考命題方向,更能落實對學生的分層篩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