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媛媛 楊學晨
圖4 馬書林 穆桂英掛帥國畫 144×350厘米 2013年
中國傳統(tǒng)的戲曲藝術與繪畫藝術都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同時也都是中華美學精神的重要載體。二者都歷經(jīng)歲月而煥發(fā)新生,并因都追求寫意傳神而意趣相通。水墨戲曲人物畫是20世紀中期以來,將中國戲曲與中國水墨畫貫通融合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它伴隨中西文化融合的大潮而生,關良先生開創(chuàng)了中國寫意人物“以戲入畫”的先河。
國家大劇院作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不但為戲曲藝術提供寬廣的舞臺,還致力于延伸舞臺藝術的展示空間。戲曲的內核是“以歌舞演故事”,繪畫則是對“故事”二度創(chuàng)作的過程。畫家對于戲畫題材的選擇不可避免地反映了其審美理念、生活意趣以及價值取向?;诖朔N理念,國家大劇院收藏并持續(xù)關注水墨戲曲人物畫,征集到一批精品力作。國家大劇院通過多年的收藏實踐發(fā)現(xiàn),戲畫創(chuàng)作在題材方面呈現(xiàn)了一定的聚集性,部分民眾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作品得到了畫家的特別青睞。本文以水墨戲曲人物畫的題材為切入點,從三個方面賞析國家大劇院藏戲畫佳作。
愛情是戲曲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題材。正如湯顯祖在《牡丹亭》中所說“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情深”,人們對于美好愛情的謳歌與向往,對于動人愛情的慨嘆與傳頌,千百年來在戲曲舞臺上常演不衰。舞臺上的愛情或甜蜜活潑,或凄美哀慟,在藝術殿堂中無一不綻放著耀眼的光芒,也讓水墨戲曲人物畫家情有獨鐘。
1.中國古典“四大名劇”
《牡丹亭》《西廂記》《桃花扇》《長生殿》被譽為中國古典“四大名劇”。這四部劇作都描繪了特定時代條件下的美好愛情,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在戲曲舞臺上獨領風騷。畫家在繪畫時,常將其成組創(chuàng)作,國家大劇院收藏的作品有馮遠《昆曲西廂記》《昆曲桃花扇》《昆曲長生殿》,韓碩國畫《昆曲牡丹亭》《京劇西廂記》等。
潘裕鈺的國畫《桃花扇人物》(圖1)即是此中代表。潘裕鈺,1944年出生,蘇州美術家協(xié)會顧問、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第五次代表大會代表、國家一級美術師、蘇州大學藝術學院兼職教授。潘裕鈺出生在蘇州,自童年起就與被譽為“百戲之祖”的昆曲結下了不解之緣。多年來戲曲藝術的滋養(yǎng),以及青年時代在蘇州京劇團從事舞美工作的經(jīng)歷,為他提供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與創(chuàng)作靈感。這幅作品畫面中李香君手持劇中的關鍵道具—折扇,折扇上朵朵桃花點染于象征香君堅貞愛情的血痕之上。面部妝色與折扇花色相應,桃花倚面,面若桃花。而畫中最為引人入勝之處,在于其微閉的雙目,未啟的朱唇,似有魔力般吸引觀者與香君共同沉醉在美好愛情之中。作品線條多變,墨色相宜,以靈動率意的筆法塑造了鮮活的人物形象,抒發(fā)了昆曲的婉約、含蓄之美。
2.項羽與虞姬的故事
西漢末年楚漢相爭的故事中,西楚霸王項羽與愛妃虞姬的愛情千百年來感動了無數(shù)文學家、藝術家?!栋酝鮿e姬》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表演的梅派經(jīng)典名劇之一,最初根據(jù)昆曲《千金記》和《史記·項羽本紀》編寫而成。
王德惠的國畫《霸王別姬》(圖2)即描繪了這段凄美的愛情故事。王德惠,1924年生,曾任教于內蒙古建筑學院、溫州工藝美術學校,并曾任溫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副所長。這幅作品淡化了對人物行頭、體態(tài)的描摹,使觀者聚焦于項羽與虞姬的深情對視,并從中感受生離死別的悲愴與不舍。以簡潔的筆法傳神達意,可謂是“筆不周而意周”。
圖1 潘裕鈺 桃花扇人物國畫 70×70厘米 2015年
圖2 王德惠 霸王別姬國畫 33×33厘米 2015年
圖5 蘇鴻升 三岔口國畫 136×68厘米 2013年
國家大劇院藏品中還有馬書林、韓碩、李延聲等名家所作《霸王別姬》,可見畫家對此題材的偏愛。
戲曲演出素有“高臺教化”之稱。中國古代的教育主要是精英教育,對于普通民眾而言,戲曲“寓教于樂”的形式能夠深入百姓生活,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承擔了教化的功能。傳統(tǒng)文化中的家國觀念、倫理道德、人生智慧,通過戲曲故事代代傳承,具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這些家喻戶曉的戲曲故事也為水墨戲曲人物畫家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源頭活水。一個個令人無比動容而又給人無限回味的故事在紙上生動上演。
1.三國故事
三國故事是備受中國百姓喜愛的題材,其中所體現(xiàn)的家國情懷,所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智慧更能給人以啟迪。這類題材也激發(fā)了眾多文學家、藝術家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國家大劇院首部原創(chuàng)京劇《赤壁》即取材于三國時期的重要戰(zhàn)役“赤壁之戰(zhàn)”,而在國家大劇院的藏品中,三國題材的戲曲人物畫亦不乏佳作,還曾舉辦過專題展覽。楊慧生國畫《華容道》《蘆花蕩》,于明詮扇面《擊鼓罵曹》《空城計》《草船借箭》,馬忠賢國畫《空城計》《長坂坡》等作品讓家喻戶曉的經(jīng)典三國故事在藝術家們的畫筆中煥發(fā)了別樣生機。
李崗的《赤壁結盟》(圖3)取材國家大劇院原創(chuàng)京劇《赤壁》。李崗,1960年生,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研究院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這幅作品生動描繪了赤壁戰(zhàn)前諸葛亮與周瑜共商戰(zhàn)術的情景。畫面中諸葛亮手揮羽扇,似要指點江山,坦蕩從容的身姿仿佛其對結果早已了然于胸;周瑜睥睨而向,頗有傲慢之姿,然手撫衣袖的動作又使其緊張心態(tài)一覽無余。兩邊的隨從同時亮出“火”字,二人不謀而合,中間的魯肅雙手舉拇指稱贊,激動、欽佩之情溢于言表。右上方題有“赤壁結盟,諸葛亮獻計欲用火攻,與周瑜不謀而合”。作品以灑脫流暢的線條、輕松活潑氛圍展現(xiàn)了戲曲故事中的豐富內涵,定格了火攻計策亮相、瑜亮不謀而合的精彩瞬間。
2.楊家將故事
楊家將故事發(fā)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葉就已迅速流傳,講述了北宋年間楊家名將楊業(yè)、楊延昭、穆桂英等人保家衛(wèi)國的感人故事。劇中所傳揚的家國情懷和無上勇氣深受民眾喜愛,各大劇種都有很多楊家將劇目。其中穆桂英以女性身軀擔負起護國重任,傳統(tǒng)女性的柔弱形象與殘酷激烈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形成鮮明反差,尤為引人入勝。穆桂英“巾幗不讓須眉”的昂揚氣勢和颯爽英姿,受到民眾和藝術家的特別偏愛。國家大劇院的戲畫藏品中,就有馬書林國畫《穆桂英掛帥》《四郎探母》、韓碩國畫《穆桂英與楊宗?!返取?/p>
馬書林的《穆桂英掛帥》(圖4)是一幅難得的大尺幅佳作。馬書林,1956年出生,中國美術館原常務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六至八屆理事、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第十屆至第十二屆全國美展評委。從關良畫戲曲人物始,戲畫多為小品,而馬書林的作品卻以巨大的尺幅著稱。尺幅上的延展豐富了畫面內容,增強了藝術表現(xiàn)力,實現(xiàn)了繪畫語言的創(chuàng)新。這幅作品畫面正中偏左的位置即是主角穆桂英,她左手持槍,畫面的左右兩側為楊門女將群像,望向穆桂英。以側面群像烘托穆桂英的正面像,使觀者的目光聚焦于畫面的中心人物穆桂英,既實現(xiàn)了畫面的平衡,又展現(xiàn)了穆桂英的統(tǒng)帥風范。在造型方面大膽解構,使得人物形象夸張變形;而在用色方面不拘法度,枯濕濃淡的墨色中不乏明麗的色彩。畫面下方以墨色表現(xiàn)起伏連綿的群山,聯(lián)結了畫中人物,展現(xiàn)了畫面的整體性,使人不禁生發(fā)出穆桂英率軍出山卻敵的豪邁蒼涼之感;而山水畫的意象又營造了些許文人意境。左側人物群像旁題有:“穆桂英身穿女硬靠,頭戴七星翎子掛孤尾,足穿彩薄底,穆桂英,楊家將中杰出人物,與楊家將一起征戰(zhàn)衛(wèi)國,屢建戰(zhàn)功。二十歲尤掛先鋒印,深入險境,力戰(zhàn)番將,大獲全勝,是典型的巾幗英雄?!闭髌泛〞稠炼植皇д路?,使人頗有“從心所欲不逾矩”之感。
戲曲藝術是一門綜合表演藝術,包含了唱念做打等多種藝術手段。打戲是戲曲中的精彩環(huán)節(jié),攝人心魄,奪人眼球。戲畫將激烈的打戲定格在畫面上,可謂是“以動入靜”。這對于畫家的表現(xiàn)力與想象力是一個挑戰(zhàn),吸引了相當多的畫家去再現(xiàn)舞臺上的精彩對決。
圖3 李崗 赤壁結盟國畫 67×136厘米 2010年
經(jīng)典打戲《三岔口》取材于《楊家將演義》,是一部傳統(tǒng)短打武生劇目,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也深得藝術家的喜愛。劇情描述的是焦贊在被發(fā)配到沙門海島途中,居住在劉利華開的客棧,見義勇為的劉利華與暗中保護焦贊的任堂惠發(fā)生了誤會,由此在深夜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搏斗,正當雙方斗的難解難分之時,劉利華的妻子救出焦贊,眾人相見,解除誤會,最終同奔三關。在大劇院的藏品中,有諸多以《三岔口》為題材的作品,如韓碩國畫《京劇三岔口》、楊慧生國畫《〈徽班徽宅〉水墨系列之〈三岔口圖〉》等,藝術家們以畫筆將他們心目中的《三岔口》表現(xiàn)得栩栩如生。
蘇鴻升國畫《三岔口》(圖5)即描繪了劇目中經(jīng)典的打斗場景。蘇鴻升,1953年生,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美術館原館長、藝術總監(jiān)、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客座教授、上海中國戲曲人物畫研究會畫師。此幅作品還原了戲曲舞臺上的角色特征,以突顯人物特色。畫面中,位于左側的人物鼻頭粉白,可知其為丑角劉利華,位于右側的人物則是武生扮相的任堂惠。二人腿部交疊,持刀比武,而眼神卻并無交流,生動描繪出夜間比武的場景。作品借鑒民間美術的風格,夸張生動,率意自由,稚趣盎然。畫作上部題有“三叉黑風口,都說路難走。常有刀客過,就是不失手”,增添了畫面的趣味性。
水墨戲曲人物畫結合了戲曲藝術與繪畫藝術,將舞榭歌臺之上的千般姿態(tài),幻化為腕底粉墨的百態(tài)人生,可謂是方寸之間盡顯戲曲藝術之魅力。國家大劇院在2016、2018年,舉辦兩屆“戲韻丹青”展覽,今年將推出第三屆。該系列展獲得廣大藝術愛好者的歡迎,為水墨戲曲人物畫在新時代的創(chuàng)作與創(chuàng)新提供了展示平臺,在普及傳統(tǒng)戲曲文化、引領公眾審美品位、增進劇院藝術典藏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期待新時代的藝術家們,在豐富多彩的題材中擷英咀華,不斷借鑒與融合、突破與探索,依托“以歌舞演故事”的戲曲藝術,創(chuàng)造出更多美不勝收的“歌舞”,及引人入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