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社會正在從工業(yè)社會走向智能社會,新世紀以來這種趨勢越來越鮮明。這是人類社會演進的必然規(guī)律,也是以計算機、人工智能、互聯網等領域所發(fā)生的智能革命為主要推動力的再一次社會變遷與轉型。智能社會延續(xù)農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的種種基因,又在諸多核心領域發(fā)生突變而改變了全社會各領域的存續(xù)和運行狀態(tài)。對于人類來說,這既是一次史無前例的社會變革,更是人類文明史的又一次飛躍。這樣一種社會如何去面對、去建設、去治理,是對人類自身的嚴峻考驗。與農業(yè)社會轉型為工業(yè)社會不一樣,工業(yè)社會走向智能社會是全面的變遷與轉型,其速度、廣度和深度都將超出人類的想象,做好前期的理論準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智能社會演進過程中,首要的是立足社會建設與社會治理的關鍵領域,敏銳地捕捉社會智能化的新變化,順應人類社會的演進趨勢,把握智能社會的基本特征與運行規(guī)律。
關鍵詞:人類社會;智能社會;智能革命;社會變革
中圖分類號:C9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854X(2020)06-0038-14
放眼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我們雖然還穿著十多萬年前發(fā)明的衣服,吃著萬年前馴化的水稻,用著四千年前的勾股定理和三百多年前的牛頓力學,乘著一百多年前萊特兄弟發(fā)明的飛機,但是人類社會的確走到了另一種別樣狀態(tài)——智能社會。毋庸置疑,人類走到了又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在經歷工業(yè)現代化高度發(fā)展之后,上世紀末尤其是新世紀以來,人類開始焦慮地深思:我們未來到底需要什么?我們接下來會生活在一個什么樣的地球與社會?伴隨著種種糾結和思考,互聯網、計算機、人工智能、感知系統(tǒng)、物聯網、移動通信、空間地理信息、量子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新生命科學、類腦神經系統(tǒng)、區(qū)塊鏈、云計算、無人機器、電子商務、工業(yè)互聯網、數字政府、智能教育、智能醫(yī)療、智能金融等智能革命,全方位全領域瀑布般地激蕩著我們的生產生活,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社會結構、社會組織、社會秩序、社會運行方式,世界的一切似乎都在迅猛地發(fā)生著不可知的巨變。我們在陣陣眼花繚亂的眩暈之后,可以清醒地發(fā)現:我們必須先弄清楚人類即將面臨的智能社會的真實面目,揭開其神秘的面紗,探索把握其運行的客觀規(guī)律。只有這樣,人類才能夠在有別于工業(yè)社會的智能社會好好地工作和生活,認真負責地建設好新的智能社會。
一、智能社會概念的提出和發(fā)展
人類整體走向智能社會,這是社會遵循規(guī)律自然運行的結果。雖然人類社會形態(tài)的每一次更替所展現出的姿態(tài)不一樣,但是社會的每一次轉型都會帶給人類無限的福音與惶恐,這也許正是人類社會自身運行的必然,也是人類由來已久的對于社會變遷與轉型的渴望與恐懼。人類對社會整體轉型的這種悖反心理,使許多國家與歷史機遇擦肩而過,從而陷入無盡的災難與痛苦之中,也有一些國家能夠在社會巨變中順應社會演化趨勢、引導社會前進步伐,從而實現了社會進步、人民幸福。工業(yè)社會從農業(yè)社會走來是如此,智能社會從工業(yè)社會走來必然同樣如此。如果說人類從農業(yè)社會轉型為工業(yè)社會中學到了什么,并以此為指導更好地走向智能社會,那么最為重要的可能就是必須深刻認識智能社會的內在本質、基本特征和演進趨勢。當然,社會并非是按照人類的想象設計出來的,它一直按照自身的運行規(guī)律在發(fā)展,但人類并不會對此束手無策,完全被動適應。人類可以從既往歷史中尋找規(guī)律,從現實社會事實中分析規(guī)律,從社會演進的趨勢中把握規(guī)律,在遵循人類社會整體發(fā)展規(guī)律中逐步準確地作出判斷與選擇。
(一)我國智能社會概念的提出
智能社會作為一個獨立的學術概念,在我國的提出和使用最早始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童天湘1989年發(fā)表的《未來社會應是智能社會》、1992年所著的《智能革命論》和1996年出版的《點亮心燈——智能社會的形態(tài)描述》。童天湘認為,在世界新技術革命以前,人們所進行的只是能量革命。這包括從原始社會的人工造火(第一次能量革命)到近代蒸汽動力發(fā)明所開始的第二次能量革命。第二次能量革命創(chuàng)造的成果使人類進入了工業(yè)社會,包括蒸汽時代的初級工業(yè)社會、電氣時代的中級工業(yè)社會和原子時代的高級工業(yè)社會。整個能量革命使人類從生物圈進到技術圈,相應地從農業(yè)社會走到工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是一種高能結構的社會,高能必然導致熵增——產生污染,最終使人與自然的關系日益走向對抗,“地球村”危在旦夕。擺脫困境的出路在于從能量革命轉向智能革命。智能是人改造物質、變換能量和處理信息的綜合能力。掌握高新技術知識的人在創(chuàng)新中所產生的力量,就是智能的體現。有了智能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如果說以往工業(yè)社會的能量革命造出了一個高熵社會,現在的智能革命則借助智能、智慧改變了社會的高能結構,走向低熵社會——智能社會。從工業(yè)社會走向智能社會,意味著人類從技能圈走向智力圈。相應地,人類實踐的社會支點也發(fā)生了轉移,從能量支點(工業(yè)社會)轉移到智能支點(智能社會)。借助于這一轉移,人與自然的關系便由以往的對抗轉變?yōu)楹椭C。這樣一來,智能革命、智能社會便標志著人類歷史發(fā)展的一個大轉折——從人類前文明史走向人類后文明史。① 智能革命導致社會智能化,由此出現了智能社會。智能社會的本質特征是高智力結構,因此可稱之為高智社會。與所謂信息社會不同,決定智能社會發(fā)展的關鍵性因素不是一般的信息和知識,而是新知識和高智力。高技術特別是智能技術使高智力成為生產力,改變了產業(yè)結構,也改變了生產方式,以致改變了一直以直接勞動為基礎的社會。高智能社會不僅是智能人的社會,也是智能機的社會,應該說是人機共生的社會。②
很顯然,童天湘已經將智能社會看作繼工業(yè)社會、信息社會之后的另一種社會形態(tài),而且這一社會轉型是智能革命的產物。在童天湘這里,對于智能社會的源動力、基本特質以及演進趨勢都有較為系統(tǒng)的論述。因此,童天湘關于智能社會的探索是以智能社會為研究對象的學術開端。在童天湘之后,從20世紀末至新世紀初期,國內學術界將智能社會作為專門對象的系統(tǒng)性研究再也沒有出現過,甚或零星觀點也很少見,大多研究范圍集中于支撐智能社會演進的技術性、產業(yè)性領域。
(二)我國智能社會概念的發(fā)展
歷史跨進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我國在互聯網、移動通信、大數據、超級計算、云計算、空間地理信息系統(tǒng)、人工智能等領域實現了重大突破,并快速、深度地與經濟、產業(yè)和社會鏈接融合。在此背景下,一批注重理論探索的新型科技實業(yè)開創(chuàng)者,如任正非、馬云、李彥宏、馬化騰、吳軍、李開復等實業(yè)家,依托其所開發(fā)的平臺,在科技實業(yè)創(chuàng)新實踐中不斷書寫智能社會探索的新篇章,這也成為這一時期智能社會理論研究新的時代特征。
任正非認為,人類社會要轉變?yōu)橹悄苌鐣@是一個客觀規(guī)律,誰也無法阻擋。人類社會正處在一個轉折時期,未來二三十年內將變成智能社會。這個時期充滿了巨大的機會,沒有方向、沒有實力的奮斗是不能產生價值的。沒有正確的假設,就沒有正確的方向;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沒有正確的思想;沒有正確的思想,就沒有正確的理論;沒有正確的理論,就不會有正確的戰(zhàn)略。③ 信息通信(ITC)是智能社會最重要的基石,正是有了先進的ITC技術,智能社會的萬物感知、萬物智能和萬物互聯才能得以實現。④ 什么是智能社會?華為認為,萬物互聯、萬物感知、萬物智能是智能社會的三大基本特征。未來,從智能家庭到智能工廠、智能生產,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將走向智能化,而超寬帶是智能社會的基石,也是行業(yè)數字化的基礎。超寬帶時代全面到來,將夯實智能社會之基。⑤ 馬云認為,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人類社會開啟了從IT時代向DT時代轉變的新進程。在多個論壇和采訪中,馬云反復地就智能社會發(fā)表了自己獨特的觀點:“智能社會會給我們帶來什么,喜歡的人看起來都好,不喜歡的人看起來都是問題,這是我們人類的本性。人類社會進入智能社會也是一樣,有很多人特喜歡,也有很多人反對,反對的人總能提出很多威脅的理論,支持的人也能找出各種理由,這是未來,這是趨勢。我認為這種東西你沒辦法停止它,你只能擁抱它,改變自己,適應它,我們不能改變未來,那就學會改變自己,我認為人工智能,你是改變不了的,這是一個巨大的趨勢,你只能改變自己?!雹?李彥宏2017年4月出版了《智能革命:迎接人工智能時代的社會、經濟與文化變革》一書,將人工智能定義為堪比任何一次技術革命的偉大變革,并且明確提出,在技術與人的關系上,智能革命不同于前幾次技術革命,不是人去適應機器,而是機器主動來學習和適應人類,并同人類一起學習和創(chuàng)新這個世界。智能革命正帶來人機關系的變化,未來機器不再是單純的工具,而是有可能幫助甚至部分代替人進行決策。智能社會背景下的經濟形態(tài)已經發(fā)生根本變化,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科技革命,不僅將徹底地改變傳統(tǒng)農業(yè)、工業(yè)等形態(tài),而且催生出新的商業(yè)模式,并改變著人類社會的存在和運行方式。馬化騰也認為,人工智能發(fā)展將會給人類帶來以“AI+”為標志的“普惠型”智能社會??傊?,這一時代造就了一大批精英人才,他們完美地將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時代需要結合起來,在引領和推動智能社會演進的同時,更為人類社會進步特別是新時代的現代化建設開辟了一條道路。
在同一時代,一批科技工作者、社會科學工作者和政府部門工作人員敏銳地洞悉社會變化趨勢,對智能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了一定的探索,為進一步的學術研究提供了新視角和基本積累。原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尚勇認為,智能社會是工業(yè)社會與信息社會廣泛深度融合、技術全面更新換代、產業(yè)系統(tǒng)升級、經濟社會結構深刻調整演進而成的新的經濟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融合、協同、共享、共治是其鮮明特征,對人類生產、工作、生活方式將帶來新的深刻變革。⑦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徐曉蘭認為,人工智能經過了60余年的發(fā)展,中國人工智能也從產品智能化向社會智能化轉變,這標志著中國的人工智能正在加速邁入性能升級、應用深化的2.0發(fā)展階段,也更加接近人類智能。智能社會是繼農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信息社會之后出現的高級社會形態(tài),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必由之路。未來,人工智能將在人類社會中發(fā)揮出日益顯著的戰(zhàn)略性、主導性、基礎性作用,智能將成為與土地、勞動、資本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新生產要素,催生出智能經濟、智能生活、智能治理等,勾勒出智能社會的全景圖。⑧ 國家創(chuàng)新力評估課題組自2015年以來組織近300位院士及專家,對我國在信息技術、智能材料、智能制造、智能能源、智能生活等重點領域的科學、技術和產業(yè)創(chuàng)新力進行了研判與評估,從多個側面分析和揭示了我國在這些領域重點方向的科技發(fā)展水平及國際定位。課題組2017年5月出版的著作《面向智能社會的國家創(chuàng)新力——智能化大趨勢》,其序文題目直接就是《抓住智能革命先機,乘勢跨進智能社會》,并開宗明義地指出:“顯而易見,升級版的人工智能科技是智能革命的龍頭和主線,將帶動眾多學科走向繁榮,引發(fā)眾多領域技術更新換代;更重要的是將引發(fā)產業(yè)革命風起云涌,帶來人們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推動人類社會從工業(yè)社會、信息社會向智能社會進行歷史跨越?!雹?該課題組的這次研究及其結論,與其說是對國家創(chuàng)新力進行的評估,毋寧說是對人類正在走進智能社會的一次科學判斷。
近年來,我國政府圍繞科技創(chuàng)新、智能革命和產業(yè)革命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戰(zhàn)略性文件,對于智能社會建設所涉及的主要領域作出了一系列科學部署,特別在2017年7月8日國務院印發(fā)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fā)展規(guī)劃》指導思想部分,第一次在國家文件中明確提出了“智能社會”概念:“深入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以加快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國防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提升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為主攻方向,發(fā)展智能經濟,建設智能社會,維護國家安全,構筑知識群、技術群、產業(yè)群互動融合和人才、制度、文化相互支撐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前瞻應對風險挑戰(zhàn),推動以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為中心的智能化,全面提升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和國家競爭力,為加快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強大支撐?!雹?/p>
(三)西方智能社會理論隱含于科技革命進程
從世界智能革命發(fā)展歷史的視角來考察,智能社會演進的邏輯起點應該是上世紀“二戰(zhàn)”后西方的新一輪科技革命。隨著系統(tǒng)論、控制論、信息論、計算機、軟件設計、人工智能、互聯網、集成技術、感知技術等代表的新技術革命的深度推進,一大批科學家、工程師以及經濟學、社會學專家為智能社會演進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有:“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圖靈測試”的設計者麥席森·圖靈,信息論鼻祖克勞德·香農,摩爾定律的發(fā)現者戈登·摩爾,“人工智能之父”約翰·麥卡錫、馬文·明斯基和赫伯特·西蒙,控制論鼻祖諾伯特·維納,人工智能符號主義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艾倫·紐厄爾,“互聯網之父”蒂姆·伯納斯·李和溫頓·瑟夫,“晶體管之父”羅伯特·卡恩和威廉·肖克利,微芯片的發(fā)明人杰克·基爾比,感知器算法的發(fā)明人弗蘭克·羅森布拉特,微軟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比爾·蓋茨,庫茲韋爾定律和奇點理論的提出者雷·庫茲韋爾等。這些科學巨匠,不僅在科學技術領域和產業(yè)應用領域推動智能社會翻山越嶺一路前行,而且在思想理論空間引領拓展,為我們鋪就了前進道路的基石。
二、智能社會演進的基本軌跡
如果把智能革命作為支撐智能社會演變的主要因素來分析的話,初步可以從十個方面的科技發(fā)展與社會應用事實中探究智能社會演進的基本軌跡。
(一)圖靈測試
如果科技革命影響社會變化需要一個歷史節(jié)點來作為標志的話,“圖靈測試”無疑應成為從工業(yè)社會開始走向智能社會的第一個理論源頭。1950年10月圖靈發(fā)表了一篇題為《機器能思考嗎?》的論文,提出了劃時代的“圖靈測試”設想?!皥D靈測試”把人的思維與機器的判斷統(tǒng)一起來了,并設法去尋找它們之間的聯系,將工業(yè)社會的自動化高級階段提升轉化為人工智能新時代,其實質上也就開啟了一種新的人類社會關系——人機關系的探索和研究。因此,“圖靈測試”從一定意義上看,應該是工業(yè)社會與智能社會的歷史邏輯交匯點。
(二)達特茅斯會議
1956年8月,在美國漢諾斯小鎮(zhèn)寧靜的達特茅斯學院中,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人工智能與認知學專家)、克勞德·香農(Claude Shannon,信息論的創(chuàng)始人)、艾倫·紐厄爾(Allen Newell,計算機科學家)、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等科學家聚在一起,討論了一個完全不食人間煙火的主題:用機器來模仿人類學習以及其他方面的智能。會議足足開了兩個月的時間,雖然大家沒有達成普遍的共識,但是卻為會議討論的內容起了一個名字:人工智能。1956年也就成為了人工智能元年。很顯然,這次會議進一步論證了“圖靈測試”,并將重點聚焦到人工智能,從而奠定了智能革命的理論基礎。
(三)人工智能
留英學者劉偉將人工智能放到人類文明的歷史中去認識,這是對人工智能社會意義的全新定位。他認為,“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人類四大文明分別聚集于人與物、人與神、人與人、人與環(huán)境相互之間的關系,而現代科學和技術的發(fā)展,與人與物之間密切相關?!藱C交互的本質是共在,即‘being together。人把自己的優(yōu)點與機器的長處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人機融合智能或人機混合智能,這是一個更有力、更具支撐性的發(fā)展趨勢。其實,‘人機交互或‘人機混合智能,都是不準確的詞,最準確的詞是‘人—機—環(huán)境交互系統(tǒng),因為人和機器及物質,其交互是不完整的,其交互是通過環(huán)境這個大系統(tǒng)來進行的,所以人—機—環(huán)境系統(tǒng)工程,可能是未來的一個主要研究方向。”{11} 劉偉將人工智能放在人類文明的高度來闡釋,放在人類社會大環(huán)境系統(tǒng)中來認識,也是想表明人工智能是人類社會演進的一種重要標志和動力。雖然從圖靈測試、達特茅斯會議開始,人工智能60多年幾經風雨、大起大落,但時至今日,它毋容置疑地在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發(fā)揮著重大作用,并展現出無窮無盡的巨大潛能??梢灶A測,人工智能必將成為智能社會標志性的科學技術和智能社會演進的直接動力。
(四)互聯網
互聯網始于1969年的美國,也稱因特網。雖然最初的目的主要是為軍事服務,但其一經問世就顯現出改變社會的不俗特質。它將網絡與網絡之間串連成龐大的網絡架構,又將人類進行深度捆綁,使其成為一個一個相互聯系的網絡群體,從而構成一個被稱之為“虛擬社會”的網絡社會結構,深刻地改變了實在社會的運行方式。就像美國學者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吉斯(Nicholas A. Christakis)和詹姆斯·富勒(James H. Fowler)在其著作《大連接:社會網絡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對人類現實行為的影響》一書中所描述的那樣:“我們的鏈接關系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像兇手和器官移植這類不常見的事情只不過是冰山一角。我們感覺如何,我們經歷哪些事情,我們跟誰結婚,我們是否生病,我們掙了多少錢,以及我們是否投票等,這些事情全都取決于我們聚集在一起的鏈接關系。社會網絡傳播快樂、寬容和愛。社會網絡影響著我們的選擇、行為、思想、情緒,甚至是我們的希望。影響有大有小,但社會網絡對我們產生影響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的鏈接關系,并不局限于我們認識的人。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也可以啟動鏈式反應,并最終連接到我們,就像遙遠的波浪最終沖到美麗的海岸一樣。”{12} 互聯網與所有科技進步一樣,最初是以工具的身份出現的,而登上社會歷史舞臺后卻成為驅動社會運行的主要角色。
(五)計算機
計算機出生比互聯網要早,或者說互聯網應該是計算機衍生的后代之一。能夠稱之為計算機時代的應該是上世紀40年代。雖然20世紀早期計算機理論和技術已經出現,但應用到現實場景,準確講始于1946年2月14日由美國軍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問世。計算機來到人間,意味著人類真正開始走進了人機共同計算的時代。吳軍說:“電子數字計算機的誕生,不僅是20世紀最大的技術進步,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飛躍。在人類歷史上,只有很少的幾項發(fā)明(比如人工取火、輪子、瓷器和印刷術)能夠像計算機一樣,讓我們對它產生如此之大的依賴。今天計算機的功能早已超越了科學計算,它存在于我們的城市,存在于我們家中的每一個角落,而且從城市的交通指揮,到飛機、火車和汽車等交通工具;從商場、銀行的收款機和結算系統(tǒng),到辦公室和家用的各種電器,都由計算機在控制。”{13} 隨著超算能力的指數級增長,以及社會全領域的迫切需要,計算機已經遠遠超出科學技術領域,就像人類大腦一樣,已經成為智能社會運行的“社會大腦”。
(六)移動通信
移動通信從上世紀20年代出現到今天,已有近百年的歷史,而在中國則是上世紀末期才開始發(fā)展的。移動通信技術經歷了模擬傳輸、數字傳輸、互聯網通信、個人通信、現代無線移動通信五個發(fā)展階段。現代無線移動通信技術,是計算機、人工智能與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科技融合發(fā)展的重要成果?,F代移動通信技術經過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的發(fā)展,目前已經邁入了第五代,即5G移動通信技術廣泛應用的階段?,F代移動通信技術也是目前改變世界、改變人類社會活動方式的幾項主要技術之一。在中國,移動通信雖然起步很晚,但發(fā)展迅猛,在第四代就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第五代已經走到了世界前列,甚至引領全球移動互聯網的發(fā)展與應用。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移動通信的發(fā)展對人們的生活、生產、工作、娛樂乃至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30年前幻想中的無人機、智能家居、網絡視頻、網上購物等均已實現。當前世界上中國、美國、歐洲等主要大國和地區(qū)在5G領域展開白熱化博弈,便充分證明了現代移動通信的極端重要性。現代移動通信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堅實支撐,也同時成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促進經濟發(fā)展、社會和諧、民生保障的基礎性公共物品。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現代移動通信已經成為智能社會的主要基礎性技術支撐。
(七)物聯網
物聯網(IOT)是通過各種信息傳感器、射頻識別技術、全球定位系統(tǒng)、紅外感應器、激光掃描器等各種裝置與技術,實時采集任何需要監(jiān)控、連接、互動的物體或過程的聲、光、熱、電、力學、化學、生物、位置等各種實時實景實事信息,通過各類網絡接入,實現物與物、物與人、人與人的泛在連接,實現對物品、過程、場景的智能化感知、識別和管理,使所有能夠被獨立尋址的普通物理對象形成互聯互通的網絡。物聯網將傳統(tǒng)物流與互聯網結合、與移動互聯網融合,實現了萬物感知、萬物互聯,不僅徹底地改造了傳統(tǒng)物流產業(yè),更是使經濟領域之間以及與社會領域廣泛深度融合,實現了實在社會與虛擬社會的巧妙交互結合,拓展了人類活動空間,改變了人類社會生活與演進狀態(tài)。物聯網已經成為我們生產生活須臾不可離開的基礎設施,同時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最具優(yōu)勢的重要領域之一。中國經濟信息社發(fā)布的《2018—2019中國物聯網發(fā)展年度報告》顯示,我國在芯片、傳感器、智能終端、中間件等領域已取得大批研究成果。光纖傳感器、紅外傳感器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超高頻智能卡、RFID、北斗芯片技術水平大幅提升,MEMS傳感器實現批量生產,物聯網中間件平臺、多功能便捷式智能終端研發(fā)取得突破。賽迪顧問公司預計,2019—2021年,中國物聯網市場規(guī)模將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速度,2021年市場規(guī)模將達到26251.3億元。目前,物聯網已經處于從局部互聯向萬物互聯發(fā)展的成熟階段。很顯然,從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角度看,物聯網被視為新一輪信息產業(yè)浪潮、智能革命演進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組成與核心支撐。
(八)空間地理信息
空間地理信息技術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一門新興技術,70年代中期以后在我國得到迅速發(fā)展??臻g地理信息技術主要包括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地理信息系統(tǒng)和遙感等理論與技術,同時結合計算機和通訊技術,進行空間數據的采集、量測、分析、存儲、管理、顯示、傳播和應用等。空間信息以地球空間中各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元素為載體,在結構上具有圈層性,各元素之間的空間位置、空間形態(tài)、空間組織、空間層次、空間排列、空間格局、空間聯系以及制約關系等均具可識別性。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全球定位系統(tǒng)(GPS)和遙感測繪技術(RS)三大技術構成的空間地理信息技術,與納米技術、生物技術并稱國際三大科技前沿領域。當今世界,各個國家都把空間地理信息技術作為主戰(zhàn)場,并視其為世界未來博弈的主要空間資源。它不僅是國家安全和未來發(fā)展的重大領域,同時也是未來人類活動的重要空間。我國自主研發(fā)建設的北斗系統(tǒng),2020年6月23日最后一顆三號全球組網衛(wèi)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fā)射任務圓滿成功,標志著北斗全球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在軌部署完成,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四個全球導航系統(tǒng)的主要成員。這一技術革命必將極大地提升我國的綜合實力。中國科學院院士周成虎在《光明日報》上撰文指出:“今天,地理信息已在資源開發(fā)、環(huán)境保護、社會安全監(jiān)控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人們所看到的一切人、事、物都和地理信息聯在一起,載人航天和探月也都用到GIS。如果再向前思考,未來人車融合,人們需要的是不是高清地圖加上空間智能,并由此驅動無人駕駛?所以說,下一代的地理信息建設和應用將會進入全空間的時代。筆者相信,未來地理信息產業(yè)將會進入一個無比輝煌的時代,進入地理空間的智能時代?!眥14} 可以預期,未來人類面臨的社會必然是全球一體化、人類與自然一體化甚至人類與空間一體化,這也許就是未來智能社會的時空狀態(tài)。
(九)商業(yè)模式創(chuàng)新
如同工業(yè)社會科技革命首先影響產業(yè)革命進而影響社會各個方面一樣,此次的智能革命毫無疑問必然首先沖擊產業(yè)領域。20世紀中葉以來,以微軟、蘋果、亞馬遜、谷歌、雅虎、臉書、優(yōu)酷等互聯網企業(yè)為牽引,中國的阿里巴巴、華為、百度、騰訊、小米、京東、新浪等一大批世界級平臺產業(yè)迅猛興起,從而改變了世界經濟運行的商業(yè)模式。同時,各國圍繞傳統(tǒng)制造業(yè)改造升級,不斷探索“互聯網+”、“互聯網+智能化+”等商業(yè)改造模式,構建龐大的互聯網工業(yè)平臺體系,使制造業(yè)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迅速轉型與提升。借助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現代服務業(yè)商業(yè)模式同樣得到徹底轉變,數字銀行、數字商業(yè)、數字餐飲、數字碼頭等新模式觸及產業(yè)的每一個角落。從歷史發(fā)展角度看,目前所有的改變都只是剛剛開始,經濟領域、產業(yè)結構、商業(yè)運行等方方面面還將隨著智能革命的深度推進而發(fā)生顛覆性變化。這是未來智能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需要人類慎重思考和應對。高金波在《智能社會——打造未來全新商業(yè)版圖》中,很巧妙地運用對話交流的方式講述了智能社會的一切變化特征,其中“企業(yè)主”在回答“工程師”的問題時是這樣談論金融的:“金融中心、傳統(tǒng)股市、券商、投行都是非互聯網時代的產物,在非互聯網時代,有錢人聚集在某一城市,才能夠實現資金的快速集結,才能夠實現資本對產業(yè)的有效支持。而在互聯網時代,貨幣集結方式已經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余額寶上線一年多,用戶過億,籌集資金量超過1億元,這顯然比任何券商和金融中心籌集資金的能力都更加強勁。去中心化本質上就是去壟斷化?!痹谡劦睫r業(yè)商業(yè)模式時,高金波浪漫地將智能農業(yè)與智能城市結合起來,認為在智能社會,農業(yè)將成為互聯網鏈接中最美麗的產業(yè)。{15} 在智能社會背景下,所有產業(yè)形態(tài)、經濟運行模式甚至是經濟制度體系,都將在傳統(tǒng)解構的基礎上,不斷演變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創(chuàng)造的精彩場景。
(十)社會場景演變
事實上,隨著智能機器人、物聯網、云計算、人機交互、智能材料、智能能源、腦科學與類腦智能以及新生命科學等科學技術研究與應用的整體性、系統(tǒng)性突破,智能社會正在以超乎人們想象的速度向我們走來,并在許多領域深度地改變著我們所處的經濟社會結構和狀態(tài)。本次科技和產業(yè)革命不同于前幾次,它不是基于某一項技術的突破而發(fā)生,而是多學科重大科學問題多點突破、各學科競相領跑、尖端技術融合匯聚,不斷創(chuàng)造新技術、新產品、新業(yè)態(tài)和新模式,并由此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地由量變轉向質變,形成創(chuàng)新驅動、開放共享、結構優(yōu)化、綠色發(fā)展、以人為本的新型經濟形態(tài),并促使人類的生活、生產和社會運行模式發(fā)生重大變革。如果我們從與之相適應的國家治理頂層設計的戰(zhàn)略角度觀察,智能社會既傳承工業(yè)社會、信息社會基因,又呈現出鮮明的新時代新特色。智能社會是萬物互聯的社會。在這樣一個社會,人、物、數據和秩序由互聯網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實現了人與人、人與物以及物與物之間的互聯,感知無處不在,連接無處不在,數據無處不在,計算無處不在,與人類相關的所有行為都將在有意和無意之中留下完整的記錄,社會的生產工具、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將在不斷的學習、演化和習慣養(yǎng)成中得到重構。{16} 也就是說,此次科技革命與先前工業(yè)革命的邏輯起點和路徑完全不同,它一開始便全方位地觸動經濟變革與產業(yè)變革,一開始便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對人類社會運行方式產生顛覆性影響。如此看來,所謂智能社會,實質上從一系列顛覆性的科技變革與經濟社會融合,便開始了它的歷史演變進程。
以上十個方面的內容,在邏輯上有三個維度:其一,歷史節(jié)點。一種社會形態(tài)轉型為另一種形態(tài),不可能是某一天發(fā)生的,它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會有一些質變點可以視為標志,比如工業(yè)社會的蒸汽機、英國的毛紡業(yè)、電話電報、電力能源等。在工業(yè)社會向智能社會演變的過程中,可以成為標志的事實有很多,但圖靈測試和達特茅斯會議應該是其代表性標志。雖然這兩個重要歷史事實似乎都反映出人工智能在當時并不起眼,但它們堪稱智能社會的歷史起點。其二,關鍵科技領域突破。歷史上任何科技革命,最終都推動著人類社會的大變革,促進人類文明的大進步,引起社會形態(tài)和結構的大變化。機械化替代、增強、延伸了人類的體力,信息化大大增強、替代并延伸了人類的感知力和簡單腦力,而智能化將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增強人的智力。{17} 按照這種邏輯反向推演可能會得出同樣的結論,那就是在社會正常演進的歷史過程中,任何社會發(fā)生轉型與變遷,必然是科學技術在某一些領域取得突破,從而影響產業(yè)經濟,進而影響社會、政治、文化領域,并逐步過渡到社會形態(tài)的變遷??v觀世界歷史,除非戰(zhàn)爭、暴力革命或者外力強行介入,依托內在力量而發(fā)生的社會變遷與轉型概莫能外。在工業(yè)社會向智能社會轉型與變遷的過程中,上世紀產生了眾多領域的科學技術發(fā)明與創(chuàng)造,其中對社會轉型直接發(fā)生作用的科學技術,主要集中于人工智能、互聯網、計算機、移動通信、物聯網、空間地理信息系統(tǒng)等科技創(chuàng)新。雖然它們之間有先后衍生關系,但是就現實狀況看,它們都對智能社會的產生、演進發(fā)揮著相對獨立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三,科技創(chuàng)新應用場景。凡科技創(chuàng)新的作用,最終都體現為應用,從而推動社會進步??v觀古今中外,科技創(chuàng)新驅動會首先觸及經濟產業(yè)領域,改變其動力結構、組織方式和商業(yè)運行模式。在工業(yè)社會,機器大工廠、跨國公司、發(fā)達的倉儲物流、繁忙的碼頭車站等等,無不是由科技變革所引起。智能社會已經出現的互聯網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發(fā)達而繁忙的電商、去中介化的物流、無人碼頭、數字貨幣等等,同樣是由智能革命所驅動。同時,移動通信、物聯網、空間地理信息技術等領域的社會應用,顛覆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興起、快遞物流的發(fā)展、電商金融的發(fā)明等等,徹底地改變了社會運行模式。因此,經濟與社會兩個重要領域的變化,能夠充分映射出智能社會的基本特征與規(guī)律。
三、智能社會的基本內涵與特征
歷史走進新時代,新一輪科技與產業(yè)革命蓄勢待發(fā),以信息技術、智能技術在人類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滲透應用為特點的智能社會正在一步緊似一步地向我們走來。習近平指出:“當前,世界正處在新技術革命和產業(yè)革命的交匯點上。隨著信息化、工業(yè)化不斷融合,以機器人科技為代表的智能產業(yè)蓬勃興起,成為現時代科技創(chuàng)新的一個重要標志?!蹦壳?,科學界對于當代科技革命和產業(yè)革命所推動的經濟社會形態(tài)的認知,共識就是智能社會。這種智能社會是工業(yè)社會與信息社會廣泛深度融合、技術全面更新換代、產業(yè)系統(tǒng)升級、經濟社會結構深刻調整的新的經濟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融合、協同、共享、共治是其鮮明特征。同時,這種智能社會與工業(yè)社會、信息社會又是一脈相承的,它孕育于工業(yè)社會、發(fā)展于信息社會、塑造著未來社會。{18} 智能社會,英語翻譯為“The Intelligent Society”,而非“The Smart Society”,前者可能更貼近智能革命和智能社會主要領域變革的真實事實。這種理解可能與已經成為慣稱的如“智慧城市”、“智慧教育”、“智慧健康”等等有所不同。從智能社會的特征和未來的歷史演進角度看,“智能”應該比“智慧”更精準一些。如果從理論到實踐能夠有一個較為統(tǒng)一的認識和把握,對于未來智能社會的推進會更加有利。但時至今日,關于智能社會還沒有一個權威的準確定義。雖然有社會學者、實業(yè)人士、科技專家以及政府官員等從未來社會的演進趨勢、科技革命的影響以及當前社會的變化狀況作出了一定的判斷,但始終沒有一個共同的所謂涵義性界定。筆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從大量的現象中抽象出以下十個方面,姑且視之為智能社會的基本內涵與特征,以此為智能社會相關研究提供一些參考。
(一)智能社會是繼農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以及信息社會過渡之后的新社會形態(tài)
這一論點似乎已經形成共識,只是人們對于后工業(yè)社會的理解不一樣。一部分學者認為是“后工業(yè)社會”,一部分學者認為是“第四次工業(yè)革命”,一部分學者認為是“智能社會”,還有一部分學者認為是“信息社會”和“知識社會”。其中,第二次現代化理論認為,在人類文明的長河里,曾經發(fā)生過四次科學技術革命,第一次是工具制造,大約發(fā)生在250萬年前,它使人區(qū)別于動物;第二次是農業(yè)革命,大約發(fā)生在一萬年前,使人類從食物采集者轉變?yōu)槭澄锷a者,人類進入農業(yè)文明階段;第三次是工業(yè)革命,大約發(fā)生在200多年前,使人類生產方式從手工業(yè)生產轉變?yōu)闄C器生產,人類進入工業(yè)文明階段;第四次是知識革命,大約發(fā)生在20多年前,使人類消費模式從物質消費轉型為知識消費,人類進入知識文明階段。人類文明的四次革命,導致了人類社會的四次轉變:第一次是從動物世界向人類社會轉變,第二次是從原始社會向農業(yè)社會轉變,第三次是從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轉變,第四次則是從工業(yè)社會向知識社會轉變。{19} 從農業(yè)社會到工業(yè)社會,再從工業(yè)社會到一種新的社會形態(tài),即當今人類所處的社會階段,這已經形成了共識。目前,人類不能還完全沉浸在工業(yè)社會的場景中活動,特別是影響社會運行的公共政策制定與支撐社會演進的社會活動,必然要順應這一社會轉型趨勢。這樣一種新的社會形態(tài),顯然本質上區(qū)別于工業(yè)社會,無論是用“信息社會”、“知識社會”還是用“智能社會”來表述,都需要在社會演進中去逐漸探究與把握,但從目前社會轉變的方方面面來看,“智能社會”的表述顯然更貼近未來社會演進的路徑和特征?;诖朔N理解,我們說信息社會或者知識社會在人類社會演變的進程中可能只是一種過渡形態(tài),即工業(yè)社會向智能社會轉型的中間形態(tài),它既可以被視為工業(yè)社會的高級階段,也可以被視為智能社會的“窗口期”。
(二)智能革命與產業(yè)革命高度融合推動智能社會變遷和演進
此次智能革命與工業(yè)革命驅動社會變遷和演進的路徑,即科技革命——產業(yè)革命——社會變遷和轉型并不完全相同。此次智能革命從信息社會階段過渡基本完成之后,全方位地與產業(yè)革命高度融合,并全方位地影響和改變了社會形態(tài),推動著社會的轉型與演進。其主要特征體現在四個方面:其一,互聯網搭建了網絡產業(yè)、網絡社會架構?;ヂ摼W包括物聯網重組了各類產業(yè)組織與形態(tài),重構了社會組織與形態(tài)。產業(yè)呈現出網絡化、鏈接性、端對端、云上分工精細化、全球一體化等主要形態(tài);社會顯現出虛擬化、網絡化、扁平化、一體化等演變趨勢??萍甲兏铩a業(yè)變革與社會變革同體運行,融合推進科技發(fā)展、產業(yè)轉型和社會進步。其二,大數據成為產業(yè)、社會運行的基礎性資源。大數據是智能時代的主要產物。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大數據是指無法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用常規(guī)軟件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是需要新的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fā)現力和流程優(yōu)化能力的海量無限、高增長率、全方位多樣化而又相互聯系,支撐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安全等一切領域的基礎性信息資產。一句話,大數據是智能社會的第一資源。誰掌握了大數據,誰就掌握了發(fā)展的資源和主動權。其三,“云計算”支撐產業(yè)與社會一切運行過程。這里的“云計算”實際上是對計算技術動態(tài)化快速發(fā)展的代表性說法,并不是指狹義的“云計算”技術。事實上,計算已經遠遠超出了技術范疇,已經轉變?yōu)榻洕鐣\行的機制和治理方式,特別是隨著超級計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已經在超級計算的算法中不斷演進,計算成為人類社會一切活動的基本形態(tài)和支撐。在2019年世界計算機大會上,來自全球的計算機大咖們共話計算與未來人類社會的關系:“每秒鐘的運算能力為十億億次、百億億次的超級計算機,看起來離人們的日常生活很遙遠。而實際上,超算在‘算天‘算地‘算人上通過持續(xù)服務于航空航天、氣象預報、宇宙演化模擬、抗震分析等科研創(chuàng)新,已全面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計算能力快速提升、算法不斷演進以及大數據迅猛增長的支撐下,智能化已進入了快速發(fā)展的應用時期,將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生活,改變世界,開啟一個新的智能時代?!眥20} 其四,人工智能推動產業(yè)與社會變遷與演進。人工智能是模擬和擴展人類智能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的統(tǒng)稱,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習近平指出,加快發(fā)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們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的重要戰(zhàn)略抓手,是推動我國科技跨越發(fā)展、產業(yè)優(yōu)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重要戰(zhàn)略資源。隨著人工智能產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業(yè)態(tài)的擴張和智能產品的普及,人機深度互動將成為社會生產生活的常態(tài),各類顛覆傳統(tǒng)生產生活方式的新產品、新服務、新模式大量涌現,推動大眾生產生活方式全面走向智能化,極大地提升了社會生產生活品質,使人們享受到更多的便利。{21}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不斷升級,其經濟、社會、政治、軍事、科技、生態(tài)等各種領域的應用場景深度嵌入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人工智能的狀態(tài)必然成為智能社會的標志性特征。
(三)智能社會將傳統(tǒng)社會轉化為實在社會與虛擬社會兩種基本形態(tài)
智能社會是融實在社會與虛擬社會于一體的社會。互聯網技術為人類創(chuàng)造了全新的空間,使人類從此展開了無限的競爭、交流、合作、攻擊、偷窺、竊取、破壞、戰(zhàn)爭等等,可以說是沒有疆界、沒有底線、沒有約束,人類可以盡情地將在實在社會中想做而做不到、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毫無顧忌地在虛擬社會進行自由和大膽的嘗試。成熟的智能社會是融合實在社會與虛擬社會的混合型社會,人們將在網絡中以網絡人身份自由結社或者自由互動,一部分人不會太關注實在社會中的有形社會組織,這樣人類群體將會出現在兩個社會領域,多數人將游走在“實虛兩界”。{22} 虛實社會是智能社會的基本形態(tài),是人類活動在智能社會所處的歷史空間,由此而衍生的所有社會領域都將在這兩種空間中一體化展開。
(四)智能社會是萬物互聯、萬物感知、萬物智能化、萬物數字化的社會
從科技支撐角度看,智能社會當前以及未來演進的主要方向應該是萬物互聯、萬物感知、萬物智能化和萬物數字化,簡稱“四萬”。相對于工業(yè)社會,“四萬”是智能社會最主要的特征?!八娜f”再精細化分為“七無”:其一,從萬物感知角度觀察,現代科技手段完全能夠做到無所不知、無微不至。人類步入21世紀,全面進入信息時代,從一定意義上講,也就是進入了感知時代。在現代控制系統(tǒng)中,各種傳感設置處于連接被測對象和測試系統(tǒng)的接口位置,可直接或間接接觸被測對象,是信息輸入的“窗口”,是數據信息獲取的唯一功能器件,直接影響和決定系統(tǒng)的性能優(yōu)劣。特別是當前備受關注的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乃至智能城市中的各種技術實現,對于傳感器技術的依賴尤為突出。傳感時代正是智能社會的本質特征之一。在這樣一種社會背景下,世界是透明的,社會活動無隱私和秘密,傳感器成為社會活動中的天然匹配物品,感知成為社會運行的基礎性機制。社會和諧運行基礎建立于此,同時社會最大安全風險也將由此而生。當然,人類要堅信社會自我平衡歸正的能力。其二,從萬物互聯角度觀察,互聯網、物聯網所構建的社會完全呈現出無所不至、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的狀態(tài)。隨著互聯網、物聯網、移動通信快速升級換代,隨著空間地理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突破性發(fā)展,與人類社會相聯系的一切事物,只要需要都有可能成為網絡世界的一個節(jié)點。這種社會狀態(tài)將實在社會與虛擬社會深度融為一體,改變社會結構,重組社會組織,改變社會運行軌跡和方式,使農業(yè)社會與工業(yè)社會已經形成的社會狀態(tài)出現質的變化,傳統(tǒng)的社會符號系統(tǒng)、社會功能結構、社會分工體系及方式以及空間社會狀態(tài)等都將發(fā)生顛覆性變化,人們必須運用智能社會視角分析和把握這一根本性變化規(guī)律,建立起與其相適應的理論體系和應用體系,才能順應社會自然演變趨勢,推動社會有序進步。其三,從萬物數字化、智能化角度觀察,人類對于世界相關空間與領域的認知基本上可以做到無所不能和無窮無盡。從電子計算機真正誕生到現在只有60多年的歷史,但這一個甲子的時期,不僅計算機已經歷經四代升級變化,其社會功能同樣發(fā)生了深刻的改變。人類已經從計算機時代進入超級計算時代,從計算機器時代進入以計算為機制而運行與治理的計算社會時代。同時計算機還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與質量向前飛速發(fā)展,從而推動人類社會奔涌向前。這一時代恰逢網絡化、智能化和感知技術深度發(fā)展,世界萬事萬物以及各種社會事實與現象都將在這些科技手段魔幻般的變化中被數字化,從而將計算機與人類精妙的算法相結合,使世界萬事萬物和人類社會運行轉型為與農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完全不同的機制肌理。這是未來人類面臨的智能社會所展現出來的最為深刻的特征。
(五)智能革命成為智能社會發(fā)展的主要驅動力量
學術上較為一致的觀點是,18世紀中葉以來,人類歷史上先后發(fā)生了四次科技革命,即蒸汽機技術革命、電力技術革命、信息技術革命以及正在迅猛推進的以大數據、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為支撐的智能革命。這四次科技革命發(fā)源于西方及衍生國家,并由它們所主導。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所開創(chuàng)的“蒸汽時代”(1760—1840年),標志著農耕文明向工業(yè)文明的過渡。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后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1840—1950年),使得電力、鋼鐵、鐵路、化工、汽車等重工業(yè)興起,石油成為新能源,并促使交通迅速發(fā)展,世界各國的交流更為頻繁,并逐漸形成一個全球化的國際政治、經濟體系。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開始的第三次工業(yè)革命,開創(chuàng)了人類的“信息時代”(1950年以來),全球信息和資源交流變得更為迅速,大多數國家和地區(qū)都被卷入到全球化進程之中,世界政治經濟格局進一步確立,人類文明的發(fā)達程度達到空前的高度。目前,信息革命方興未艾,仍在全球擴展和傳播。前三次工業(yè)革命使得人類發(fā)展進入了空前繁榮的時代,與此同時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資源消耗,付出了巨大的環(huán)境代價、生態(tài)成本,加劇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對立。進入21世紀以來,在高速信息化和深度工業(yè)化的慣性作用下,引發(fā)了第四次科技革命——智能革命,從而實現了生產函數從自然要素投入為主體到以智能、數據、綠色要素投入為特征的躍遷,其影響力一開始就觸及整個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23} 這一次智能革命不同于歷史上任何一次科技革命,從歷史功能角度看,它呈現出三個鮮明的特征:其一,全領域、全方位的科技及其應用發(fā)生新變革。人工智能概念提出近70年了,到了上世紀70年代后,人工智能與能源技術、空間技術并稱為世界三大尖端技術,后又被科學界公認為與納米、生物、信息并列的21世紀四大尖端技術。21世紀第二個十年,人工智能搭上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迅猛發(fā)展的快車,與其他領域相關技術融合創(chuàng)新,得到群體突破和系統(tǒng)提升。很顯然,人工智能在推動計算機、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感知技術等共性技術發(fā)展的同時,又與之聯動互促,這構成智能社會科學技術革命的重要標志。這些主要領域的高新技術發(fā)展又全方位、全領域地推動其他基礎性、應用性和工程性科技全面創(chuàng)新,新生命科學、深度學習、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研究等領域齊頭并進,形成智能社會背景下特殊的智能革命新的特征。其二,全領域、全方位的新科技革命與產業(yè)革命深度融合。智能革命與以往的科技革命不同,更加直接、快速、全面、深刻地引發(fā)產業(yè)變革,從而加速了現有技術體系的升級換代和更新,推動了各個領域的生產方式和商業(yè)運行模式的根本性變化。新的業(yè)態(tài)、新的模式、新的領域不斷涌現,傳統(tǒng)的模式甚至是組織架構重新洗牌。其中傳統(tǒng)產業(yè)改造和升級換代是工業(yè)社會向智能社會轉變最艱難的領域,但又是無法逾越的過程,所以智能革命與產業(yè)變革結合在智能社會初期要更加凸顯,只有這樣才能使工業(yè)社會與智能社會有機對接,在推進智能化的同時進一步推進工業(yè)化,這也許是還沒有來得及完成工業(yè)化任務的國家特別需要關注的。其三,全領域、全方位地深度影響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智能革命同樣遵循科技革命的一般規(guī)律,引發(fā)產業(yè)革命并推動社會結構和社會運行變革。從現實狀況看,智能革命已經引發(fā)了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顛覆性變革,而且是全面的、深刻的變革。
(六)智能社會的基本形態(tài)與運行發(fā)生了深刻變化
智能社會相對于工業(yè)社會,其基本結構、組織狀態(tài)、制度體系、運行方式、驅動力量、價值取向、經濟形態(tài)、文化形態(tài)等都發(fā)生了深刻變化,甚至是根本性變革。
1. 實在社會與虛擬社會融合演進。智能社會是一個萬物互聯的社會,萬物互聯重構了整個社會的生產工具、生產方式和生活場景。人們能夠以眾多方式連接到互聯網,基于感知、傳輸、處理的各類人造物將成為網絡的終端,人、物、數據在網絡環(huán)境下進行流程再造,基于物理世界感知和人群交互的在線化、實時化的數據與智能處理改變著我們對外部世界的響應模式。在萬物互聯、全面智能的條件下,物理世界、信息空間和“人的網絡”三者高度融合,社會由個體智能向系統(tǒng)智能、局部智能向全面智能演進。{24} 在智能社會,每一個社會人同時處于虛實兩界,同時具有兩種身份、扮演兩種角色。由于超級計算、萬物互聯與人工智能深度演進,物理世界與人類世界在內在本質上真正實現了一體融合,傳統(tǒng)意義上人與自然的疆界大為突破,人類社會的概念被深度拓展,任何一個物理空間例如城市同樣呈現虛實兩種存在,“孿生數字城市”等等模式幾乎架構各種領域,人類的一切社會行動都將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進行。
2. 社會組織結構演進重組。工業(yè)社會時代形成的金字塔式的垂直科層結構,正在加速轉型為扁平化、原子化、多樣化和網絡化的社會結構。社會越來越貼近大眾,人人參與社會活動成為社會的主要特征,社會治理重心將集中于公民這一層級。智能革命將極大地改變人們參與社會活動的各種方式以及融入社會的深度,人們對于社會的所有需求、供給以及對社會有形無形的影響,都將與傳統(tǒng)工業(yè)社會產生質的區(qū)別。智能社會結構同時還具有動態(tài)靈活性和拓展開放性,某一種社會組織架構在強大的智能革命的推動下,其生命周期較之工業(yè)社會大為縮短,在不同社會結構搭建中組合方式也處在變動之中,不同鏈接方式可能就構成不同的結構模式,而且這種社會組織結構的拓展與收縮都會因社會需求而改變。一句話,傳統(tǒng)工業(yè)社會那種超穩(wěn)定的社會結構在智能社會將不會存在。由于社會需求和供給結構的變動,社會結構必然隨之而變,其中包括社會結構、政治結構、經濟結構和文化結構等方面,以及由此而衍生出來的各種各類子系統(tǒng)的結構也同樣如此。
3. 人類社會將會高度集成。智能革命不斷深化,不僅無限地為人類社會發(fā)展拓展時空,而且將物理世界、人類社會和虛擬社會各種元素加以高度集成,形成實在時空與虛擬時空的一體融合,實現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以及社會事件與社會行動的緊密鏈接。目前所展現出的“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等模式,構建了千姿百態(tài)的工業(yè)互聯網、能源互聯網、車聯網、太空互聯網等基礎性設施,支撐著智能地球、智能城市、智能政府、智能教育、智能醫(yī)療、智能農業(yè)、智能能源、智能生態(tài)等社會全領域的轉型變遷,推動人類生產方式、商業(yè)模式、生活方式、學習和思維方式等方面發(fā)生深刻變革。同時,在智能社會中,無處不在的傳感信息系統(tǒng)、五花八門的嵌入式終端系統(tǒng)、無所不能的智能控制系統(tǒng)、無限拓展的空間地理信息系統(tǒng)、支撐社會運行的超級計算系統(tǒng)以及融合各種系統(tǒng)的社會機制,將人類集成為完美的整體,實現人類社會橫向、縱向和端對端的扁平化、網絡化、一體化的高度集成。
4. 新科技成為塑造社會運動的重要變量。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戴維·波普諾認為,現代社會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就是人們更多地愿意組織起來,有意識地去推動社會和文化的變遷。最重要的一種實現方式就是社會運動(social movement),一種主要依靠非制度化方式來推動社會變遷的集體努力。非制度化方式因不同社會形態(tài)、不同歷史時期而各不相同,但是科技因素的影響則是相通的,特別是上世紀中葉信息革命以來,這種趨勢越來越鮮明,尤其是激進的社會運動。{25} 當今世界,似乎越來越不安寧,各種社會運動風起云涌。正如新保守主義預言的那樣,互相沖突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統(tǒng)治模式會相互糾纏,在觀察社會變革與走勢時,科技革命和技術因素是一個不可回避的視角。特別是互聯網平臺和移動互聯網在社會上的廣泛應用,使之擁有了傳統(tǒng)平臺和力量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互聯網空間為激進社會思潮的傳播和聚集提供了容器和加速器,使得任何新興的政治力量都難以忽略這種技術工具的助力。實踐表明,技術公司的參與,是社會運動走向規(guī)模化和激進化的重要推手?!凹夹g+行動組織”模式正在快速取代傳統(tǒng)的以企業(yè)財閥、游說團體、傳媒集團和精英智庫主導的政治宣傳和動員模式。{26}
5. 社會設置成為社會轉型和變遷的重要內容與特征。社會設置(social institution)是一種重要的社會結構形式,它是使社會運行體的各部分有機地聯結在一起的一種主要方式,是社會運行機制的重要構件。從社會結構主體角度看,傳統(tǒng)意義上的社會學認為,家庭、社區(qū)、政府以及經濟、文化、教育、醫(yī)療、宗教等機構是支撐社會整體的社會組織主體。這些社會設置在工業(yè)社會演進過程中得以產生、發(fā)展和成熟,構成了工業(yè)社會以來人類社會的基本結構,至今依然具有強勁的生命力,支撐著整個社會大廈。但是,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社會設置出現了三個方面的重大變動趨勢:一是新的社會設置不斷涌現。在傳統(tǒng)社會設置尚未退出歷史舞臺時,新的社會設置回應社會變遷的需要不斷出現。特別是與網絡相關的社會設置幾乎涵蓋了全社會、全領域。在經濟領域,諸如電商、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經濟形態(tài)已經成為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虛擬社會,網絡社會結構、數據系統(tǒng)以及各種新科技應用領域的新社會組織體系已經成為社會整合的主導力量。二是傳統(tǒng)社會設置受到新科技沖擊而發(fā)生根本改變,其內容、運行模式甚至是功能都發(fā)生了變化。如工業(yè)網絡平臺改變了產業(yè)經濟組織方式,網絡智能科技改變了教育模式與結構,人工智能與物聯網改變了醫(yī)療形態(tài),無人駕駛、無人機等改變了交通運輸模式,凡此等等,所有傳統(tǒng)社會設置,只要功能依然適用于智能社會,其形態(tài)、內容和本質都將被智能社會力量所改變,這也是工業(yè)社會過渡到智能社會的重要通道。三是社會設置功能發(fā)生交融。由于數據成為第一社會資源,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成為社會各個領域的共性技術,社會、經濟、文化甚至政治邊界出現模糊趨勢,在有些領域很難再用傳統(tǒng)方式去劃分、規(guī)范某一種社會設置。例如,教育是一種社會性質的社會設置,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經濟設置,但是網絡教育、智能教育等的產生與發(fā)展卻打上了深深的經濟印記;網絡平臺經濟顯然屬于經濟領域,但是其重要功能卻又深度地沖擊著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6. 社會不確定性凸顯。在社會轉型時期,面對諸多新情況、新問題,人們常常束手無策,天然地對未來充滿著恐懼感,于是一部分人可能去竭力阻止社會向前運行,其結果可想而知;絕大多數人會選擇順應形勢變化去探索構建新的社會形態(tài),以適應人類生存與發(fā)展,自然這應是人類的正確態(tài)度。從當下的社會現實看,智能社會顯現出的不確定性主要集中在四個領域:首先,安全領域的不確定性?,F在全世界各國都在進行著新科技帶來的激烈的安全博弈,網絡戰(zhàn)、數據戰(zhàn)、科技戰(zhàn)、高科技軍備等安全核心陣地廝殺混戰(zhàn),不知戰(zhàn)火會在哪里燃起并燒遍全球。僅僅一個網絡安全問題,就已經攪得人類不得安寧。這樣一種人類社會存在狀態(tài)也許剛剛開始,未來在安全領域的不確定性可能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其二,應用領域的不確定性。智能革命在短時間內深度影響著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許多領域發(fā)生了顛覆性變革。在這樣一種背景下,人類社會仍然處于工業(yè)社會,社會運行的秩序、機制、范式還停留在工業(yè)社會所構建的成熟狀態(tài),突然的變化常常會讓人們感到不知所措。例如人們談論最多的無人駕駛系列問題,人工智能應用帶來的大量失業(yè)問題,比工業(yè)社會可能更嚴重的社會分配不公問題,人工智能走進家庭帶來的倫理問題,凡此等等,只要是稍加思考,人們就會自然地對智能社會心生畏懼。其三,文化領域的不確定性。首先是傳播領域發(fā)生了顛覆性變革,人們在海量的信息數據中幾乎找不到方向,單靠傳統(tǒng)的認知能力與方法不能辨認真?zhèn)巍⒖床磺迨澜缯嫦?。而且傳播領域已經與安全領域高度融合,成為推動世界性社會運動的主攻手。西方的“顏色革命”正是運用這樣一種手段先去改造某個國家的既有文化,再進一步改變其國家性質。同時,智能時代特有的文化將會越來越全球化,文化交融互鑒將成為未來文化發(fā)展的重要趨勢。隨著文化事業(yè)、文化產業(yè)與科技嫁接,文化形態(tài)轉變將與傳統(tǒng)形態(tài)產生摩擦。很顯然,智能社會必然會出現與工業(yè)社會不同的文化形態(tài),諸如網絡文化、人工智能作品、機器人藝術等等將會與人類共生。但是它們與人類如何共生,現實還無法回答。其四,人類自身發(fā)展的不確定性。人工基因編輯、類腦科學技術發(fā)展、腦神經計算、新生命科學、重大疾病攻克、流行性疾病威脅、人類壽命延長等等與人類自身相關的新科學技術,任何一項或者一點突破都將徹底改變人類社會甚至人類自身。這一切是當下最為急迫,需要人類深思的重大問題。當人工智能強大的賦能功能展示在人類面前時,霍金的憂慮并非杞人憂天。
(七)智能社會的經濟形態(tài)轉變?yōu)橹悄芙洕?/p>
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的經濟發(fā)展經歷了從農耕經濟到工業(yè)經濟再到智能經濟三個重要的發(fā)展階段。與前兩個階段不同,網絡空間的出現及其與物理社會空間的互動引發(fā)新生產方式的出現,是智能經濟形成的標志。依托包括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在內的新一代信息和人工智能技術,人類正在創(chuàng)造一個日益強大的網絡空間。網絡空間及其與物理社會空間的互動,使數據、計算成為廉價投入要素,新的生產方式變革使人類開始步入智能經濟時代。如果說創(chuàng)新經濟源于20世紀70年代IT和ICT產業(yè)的興起,智能經濟則源于網絡空間技術的發(fā)展。與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新經濟相比,智能經濟屬于創(chuàng)新經濟2.0。智能經濟的技術基礎是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和人工智能。同時,在生產組織方式上,智能經濟的組織基礎是網絡平臺主導的創(chuàng)新生態(tài)系統(tǒng)。{27} 數據將成為智能經濟的主要生產要素,它將傳統(tǒng)生產要素數字化、智能化、集成化而形成巨大的經濟能量,推動傳統(tǒng)經濟徹底轉型。我國未來建構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形態(tài)必然是智能經濟。
(八)智能社會治理的主體、形式和手段日益多元化
工業(yè)社會所確立的科層官僚治理體制走到上世紀末顯然已經力不能支。新公共管理理論就已經對此提出了一系列修正方案,特別是“第三條道路”主張非政府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在政府之外探索社會治理的新路。但是,歷史走進新世紀,智能社會形態(tài)已然顯現,網絡社會幾乎瞬間重構了人類社會,傳統(tǒng)層級結構、領域劃分的社會架構被拆解,扁平化、原子化、微?;€性化、虛擬化、網絡化、層疊化、一體化、開放化、失范化等等人類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社會事實,幾年內魔幻般地展現在人類面前。如何認識這樣一個社會,如何治理這樣一個社會,是對人類社會是否能順利有序走向未來的重大拷問。中國在新世紀第二個十年,逐步提出“社會治理”理念、“共建共治共享”新制度新格局,從社會演進規(guī)律來看比較貼近智能社會的基本特征。這是因為,在智能社會,社會治理主體多元化,政府、社會組織、市場主體、基層組織以及公民大眾,都成為社會治理的主要參與者;社會治理形式多元化,政府管理與服務、社會組織融入與支持、法治自治德治相統(tǒng)一等綜合治理成為未來社會治理的必然選擇;社會治理手段多元化,如智能科技賦能治理、各種方式協同治理等等。這一系列完全不同于工業(yè)社會的治理內容、范式都充分說明了,未來社會治理現代化路徑的選擇必須順應智能社會的內在發(fā)展要求。不僅如此,智能社會是一個高度開放的體系,是一個全球性網絡社會,因此未來智能社會治理必須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類命運共同體、人的自由與全面發(fā)展作為基本目標。
(九)智能社會是人機深度共生的時代
人機共生目前已經成為共識,因為大家只要衣袋里裝著一部智能手機,跑遍天涯海角,其活動都沒有任何障礙。難以想象,我們下一代的下一代應該不知道“錢”為何物。如此若干,都說明了一個現實:我們已經與智能機共處共生了,而且這一態(tài)勢還在十分強勁地向前猛沖。雖然人類不知道未來定型的人機共生會在什么狀態(tài)下固化,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人與機誰也離不開誰,就像我們不可能再赤身裸體地奔跑在冰天雪地的大山溝壑追逐獵物一樣。對此,一些悲觀主義學者流露出無限的擔憂,如英國學者喬治·扎卡達基斯在其著作《人類的終極命運》結尾部分就透出了人類的愿望與憂思:“如果我們創(chuàng)造的像我們的智能機器最終讓我們變得像它們一樣,這是歷史性的諷刺。如果這真的發(fā)生了,人類會發(fā)現自己面對著一個嚇人的抉擇。當今的‘后人類主義會變化成為‘轉化人類主義,即人類接受了機器的要素、功能和特征。人工智能的成功改善了每一個人的生活,激增的納米級的計算裝置嵌入,毫無疑問會有許多人希望與機器結合。他們甚至會被當成先驅者和進步的傳播者。他們會推動社會創(chuàng)造下一代真正有意識的機器,一種超越人類的人機結合種族。我們的社會是否應該跨越這條界限,給人造物賦予真的什么呢?人類的未來將會被這一窘境定義。”{28} 從人類進入文明史以來,人類始終與物共生,起初為了生存與狩獵工具共生,之后又與勞動工具共生,到了工業(yè)社會人類實質上已經和機器共生了,但這種機器顯然只是人類的工具性物件,就算是具有自動化性質的機器也是如此。但是到了智能社會,人工智能已經不完全是工具性的了,它開始具有人性特質,與這樣一個“機器人”相處,人類必然會陷入茫然。但是,人類也無需未知先懼,從人類歷史看,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未來人機共生的時代一定是一個美好的時代。就像庫茲韋爾在《奇點臨近》里描述的那樣:“在這個時代,我們的智能會逐漸非生物化,其智能程度將遠遠高于今天的智能——一個新的文明正在冉冉升起,它將使我們超越人類的生物極限,大大加強我們的創(chuàng)造力。在這個新世界中,人類與機器、現實與虛擬的區(qū)別將變得模糊,我們可以任意地裝扮成不同的身體,扮演一系列不同的角色。它所帶來的實際效果包括:人類將不再衰老,疾病將被治愈,環(huán)境污染將會結束,世界性的貧困、饑餓問題都會得到解決。納米技術通過使用廉價的處理器,幾乎能夠創(chuàng)造任意的產品,甚至可以最終解決起死回生的問題?!眥29} 多么美妙而誘人的一幅伊甸園圖畫!盡管這里所描述的一切體現了作者詩人般的浪漫情懷,但是它給我們展示了一條前景光明的社會演進之路。我們應該對未來人機共生充滿熱情和期待。
(十)智能革命推動智能社會走向智能文明
著名學者夏振坤認為,歷史學界習慣把人類歷史劃分為狩獵文明、農耕文明、工業(yè)文明等階段,實際上還應該將20世紀70年代以來到今后的人類社會歷史稱之為“智能文明”階段。智能文明由于還處于剛開始的時期,許多特征尚不甚鮮明與定型,所以還難以準確地進行描述。{30} 事實上,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類歷史是從低級向高級逐步演進的過程,根本動力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即生產力發(fā)展推動生產關系變化,進而推動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變革。按照這一理論邏輯推導,人類已經走過了農業(yè)革命、農業(yè)社會與農業(yè)文明的歷史時期,從18世紀開始走上了工業(yè)革命、工業(yè)社會與工業(yè)文明之路,在20世紀后期已經走到西方理論界普遍認同的“后工業(yè)社會”歷史階段。但是“后工業(yè)社會”理論在人類跨入21世紀的門檻之時就遭遇質疑,相繼出現了“信息社會”、“第二次現代化”等若干理論。當科學技術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全方位、全領域迅猛發(fā)展之后,社會各界對于未來社會以及文明出現飛躍而轉變?yōu)橐环N新的形態(tài)具有鮮明共識。這種共識基本集中于:當下乃至今后一個歷史時期,智能革命將推動智能社會演進,人類將逐步走向新的文明形態(tài)——智能文明。中國社會科學院何星亮研究員撰文認為,從科技革命的性質來看,20世紀下半葉以來形成的信息技術革命和本世紀以來形成的智能技術革命與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在性質上完全不同,應當把信息技術革命和智能技術革命從工業(yè)革命中分離出來,作為人類文明發(fā)展的一個獨立階段。這一階段稱之為“智能時代”較為科學,與“智能革命”、“智能時代”相應的文明稱之為“智能文明”較為合適。{31}
四、結論
注目智能社會,本文從三個方面漸次展開,希望證明智能社會是人類社會的前進方向。第一,人類已經跨過工業(yè)社會,正在大步走向智能社會。雖然在這一過程中依然附帶著工業(yè)社會龐大的肌體,甚至標識著明顯的農業(yè)社會印記,但是人類社會的確已經奏響了奔向智能社會的高歌。事實上,當人們還沒有能力從理論上給出這個社會形態(tài)一個確切的定義時,已經在用自己的生動實踐構建這個社會?;诖?,本文在童天湘、任正非、庫茲韋爾等中外人士的認知基礎上,對智能社會的基本特征從十個方面予以闡釋,從而確信智能社會正是未來的社會走向,也是當下社會轉型的基本狀態(tài)。第二,智能革命成為智能社會演進轉型的源動力,并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新格局。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科學技術是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動力,這是人類社會演進的共同規(guī)律。此次智能社會演進無疑也同樣遵循這一規(guī)律,但是其所呈現的形式卻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本文從上世紀中葉開始,選取智能革命主要領域十個方面的突破性發(fā)展,既反復說明智能革命推動工業(yè)社會逐步轉型為智能社會的必然過程,同時又邏輯地證明智能革命的推進過程就是智能社會性質與特征的形成過程。第三,伴隨工業(yè)社會轉型為智能社會,人類文明狀態(tài)同時走向智能文明。本文雖然沒有將智能文明作為主題進行研究,但同時卻隱含著一種宏觀的邏輯關系,那就是人類社會演進同時展開的三條主線:農業(yè)革命、工業(yè)革命與智能革命;農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與智能社會;農業(yè)文明、工業(yè)文明與智能文明。至此,我們便可以從歷史大跨度,全方位地理解人類社會的前進方向——智能社會。
注釋:
① 王銳生:《對“智能革命”的唯物史觀評述──讀童天湘的〈點亮心燈——智能社會的形態(tài)描述〉》,《哲學研究》1997年第7期。
② 童天湘:《智能革命論》,香港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203頁。
③ 曉寒:《華為任正非:人類社會一定會轉變成智能社會》,搜狐網2016年8月31日。
④ 彭笑凡:《華為:人工智能的新一輪復興》,《商業(yè)文化》2017年第31期。
⑤ 李興彩:《華為云戰(zhàn)略:智能社會的“使能者”》,《上海證券報》2017年9月6日。
⑥ 馬云:《面對人工智能人類該如何應對》,《聯合時報》2017年7月14日。
⑦ 佘惠敏:《迎接即將到來的智能社會》,《經濟日報》2015年10月26日。
⑧ 李爭粉:《徐曉蘭:依托人工智能2.0勾勒智能社會全景圖》,《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導報》2017年3月6日。
⑨{17} 國家創(chuàng)新力評估課題組:《面向智能社會的國家創(chuàng)新力——智能化大趨勢》,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序言。
⑩《國務院關于印發(f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fā)展規(guī)劃的通知》,2017年7月8日。
{11} 劉偉:《追問人工智能——從劍橋到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4頁。
{12} [美]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吉斯、詹姆斯·富勒:《大連接:社會網絡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對人類現實行為的影響》,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6—17頁。
{13} 吳軍:《文明之光》第3卷,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年版,第87頁。
{14} 周成虎:《未來地理空間的智能時代》,《光明日報》2019年9月26日。
{15} 高金波:《智能社會——打造未來全新商業(yè)版圖》,中信出版集團2016年版,第76頁。
{16}{18}{22}{23} 楊述明:《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智能社會背景》,《江漢論壇》2018年第3期。
{19} 何傳啟:《東方復興:現代化的三條道路》,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
{20}{21} 謝櫻、陽建:《超級計算已離生活很近》,《科技日報》2019年9月11日。
{24} 智能科技與產業(yè)研究課題組:《智能社會前瞻》,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版,第11頁。
{25} [美]戴維·波普諾:《社會學》(第十一版),李強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664頁。
{26} 樊鵬:《新技術成塑造社會運動的重要變量》,《環(huán)球時報》2020年1月10日。
{27} 劉剛:《正在改變世界的智能科技產業(yè)》,《學術前沿》2019年第11期。
{28} [英]喬治·扎卡達基斯:《人類的終極命運》,中信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17年版,第299頁。
{29} [美]雷·庫茲韋爾:《奇點臨近》,李慶成等譯,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7年版。
{30} 夏振坤:《發(fā)展與文明》,湖北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3—24頁。
{31} 何星亮:《智能革命與文明變遷——人類學的視角》,《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4期。
作者簡介:楊述明,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湖北武漢,430077;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員,湖北武漢,430074。
(責任編輯? 劉龍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