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網(wǎng)站7月21日文章,原題:當心以“但中國”為借口。副題:美國政客和科技巨頭指責中國,不等于我們就該被嚇倒技術是美中角力的一部分。但容我提個建議:當你聽到某個美國科技企業(yè)高管提到中國時,要擺出一副“嗯哼”的表情。同理,當聽到美國官員談論中國科技時也是如此。
美國科技公司喜歡暗示,任何傷害他們的事情都會為中國科技主導地位打開方便之門。而美國政客有時似乎會出于自私的原因,煽動對中國科技的恐懼。一些對于中國利用科技達到政治目的的擔憂無疑有其合理性。但是,當有權有勢的人和公司把“但中國……”作為一個萬能的借口時,美國公眾如何能公平地評估科技政策?
兩年前,臉書的扎克伯格給國會聽證會準備的筆記中寫道:“肢解(臉書)只會增加中國公司的實力”。當下周他和其他三位美國科技企業(yè)的首席執(zhí)行官就其公司的實力在國會作證時,我們很可能會聽到這樣的說辭。
扎克伯格和其他科技高管的意思是,如果立法者給美國的明星數(shù)字企業(yè)設置障礙,那么……中國將統(tǒng)治科技。
如果他們擔心中國通過財政援助或在網(wǎng)上傳播政府宣傳來給本土科技公司撐腰,我可能會有些同情。但他們所做的卻是故意煽動對中國的恐懼,言不由衷地試圖轉(zhuǎn)移我們的注意力。
美國政府官員也有“但中國”的毛病。最近,特朗普總統(tǒng)的競選團隊在臉書上刊登廣告,指責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的視頻應用TikTok通過收集智能手機上的信息來監(jiān)視美國人(研究人員表示,許多其他智能手機應用其實也做同樣的事情)。對于政客和官員來說,質(zhì)疑美國科技公司在遵守中國法律和規(guī)范時是否傷害了國家,也算是合理的。但政客們像美國科技企業(yè)老總一樣,經(jīng)常散布對中國科技的恐懼,我們很難知道什么時候該信他們。
如果政治人物想要支持美國的科技,他們可以考慮增加對國內(nèi)關鍵科技領域的投資。他們可以幫助更多外國學生留在美國,創(chuàng)辦下一個偉大的美國公司。他們可以制定有效的公共衛(wèi)生措施,平息威脅美國公司競爭力的疫情。
或者他們只會說“但中國”,讓我們來填補這種恐懼策略留下的空白。當聽到科技界高管或政客動輒說中國如何如何時,請?zhí)嵝炎约鹤⒁馑麄兊恼鎸嵰馑??!?/p>
(作者希拉·奧維德,陳俊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