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彥山,蘇亮,蘇釗
(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新疆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太陽能熱發(fā)電具有發(fā)電穩(wěn)定性優(yōu)于光伏發(fā)電和風力發(fā)電的特點,可以實現規(guī)?;l(fā)電,保證電網穩(wěn)定運行[1-3],光熱發(fā)電產業(yè)化具有非常長遠的戰(zhàn)略意義[4-5]。
目前大部分光熱電站使用熔鹽儲熱系統(tǒng)[6]。高溫熔鹽儲熱罐的熱流失一部分通過罐側和罐頂的保溫層散發(fā)到大氣環(huán)境中,另一部分通過罐底土壤散發(fā)到大氣環(huán)境中。在運行過程中由于熔鹽儲熱罐內部溫度非常高,同時體量巨大,導致罐底土壤很深范圍內都處于較高的溫度。作為熔鹽儲熱罐的持力層,過高的溫度會使其產生明顯的熱效應,主要表現為巖土熱應力、熱軟化效應,水分汽化造成的物性改變以及其他化學變化[7],使得基底持力層的承載力和穩(wěn)定性受到很大影響,同時土壤中水分蒸發(fā)也會加劇罐體基礎及罐底金屬的腐蝕。因此,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降低基底土壤的溫度。
目前有效的措施包含在罐底設置熱隔絕層和主動通風隔熱系統(tǒng)2種措施。設置熱隔絕層的材料需要比較低的導熱系數、很高的承載力,但在熔鹽儲熱罐長期運行工況下隔熱效果不佳,而主動通風系統(tǒng)在罐底土壤中埋設通風管道,讓管道中氣體將熱量帶走,使土壤在一定深度內形成1個溫度較低的恒溫層[8]來防止下部土壤溫度過高。
本文對某光熱電站的高溫熔鹽儲熱罐的地下通風系統(tǒng)利用ANSYS軟件進行建模,對通風系統(tǒng)和土壤進行流固耦合傳熱分析,研究其散熱效能及溫度場分布特性,并計算出使罐底1.45 m處土壤溫度降低到90 ℃以下的通風系統(tǒng)的工作參數[6],為實際工程中風機功率的選擇提供參考。
熔鹽儲熱罐基礎應具有一定的承載能力和隔熱性能,因此由多層構成?;A由上至下依次為砂墊層、耐熱層、保溫層、冷卻鋼管層及、鋼筋混凝土層等,如圖1所示[9]。也有將圖1中砂墊層、耐熱層和保溫層統(tǒng)一使用陶粒土材料[10]。本文主要研究冷卻鋼管層(即地下通風管道)的散熱效能及其對溫度場的影響,因此將其它層簡化為土壤。
圖1 熔鹽儲熱罐基礎剖面
本文算例中高溫熔鹽儲熱罐的直徑42 m,罐高13.5 m,熔鹽液位1~12.5 m,正常運行時罐底最高溫度為565 ℃。通風系統(tǒng)物理模型如圖2a所示,通風管道平行布置于罐底1.3 m位置的土壤中。管內空氣以強制對流方式帶走土壤中的熱量,使通風管道以下的土壤溫度明顯降低。通風系統(tǒng)的送風口布置在地面以上,通過布置在儲熱罐兩側的總管向地下的通風支管進行分流。為達到比較均勻的散熱效果,相鄰支管的空氣流動方向相反。下支管道間距0.77 m,直徑0.1 m。
對埋地通風管道在土壤中進行的傳熱實現數值求解時,需將半無限大的土壤介質簡化為有限的求解區(qū)域,因此,需引入熱力影響范圍的概念,即認為在熱源附近的區(qū)域內,土壤溫度場受到熱源熱力變化的影響,而在此區(qū)域外,這種影響可以忽略,因此可把半無限空間簡化為矩形或環(huán)形的有限區(qū)域[11]。本文熔鹽罐直徑42 m,因此可將圓柱土體直徑取90 m。圖2b中系統(tǒng)坐標系原點位于熔鹽儲熱罐底部中心,X軸垂直于地下通風管道方向,Y軸平行于地下通風管道方向,Z軸豎直向上。
(a)地下通風管道模型
為了便于分析,做以下假設:
(1)流體介質的熱物理模型性質為常數。
(2)土壤物性均勻一致。
(3)土壤的傳熱為純導熱,不考慮水分的熱濕遷移。
(4)管道壁為鋼材,較薄可忽略。
土壤采用SOLID70單元,該單元有8個節(jié)點,且每個節(jié)點上只有1個溫度自由度,具有3個方向的傳熱能力,能實現勻速熱流的傳遞,可用于三維靜態(tài)或瞬態(tài)的熱分析[12]。
管內流體采用FLUID116單元,該單元可以在2個節(jié)點間進行熱傳導和流體傳輸的三維單元。其熱流量取決于流體的傳導和質量流速。該單元可通過參數定義來實現管道的壓力局部損失和沿程損失[12]。
土壤為固體傳熱,傳熱以導熱方式進行;管內流體傳熱方式以對流方式為主;管道流體單元和土壤單元在界面上的對流耦合換熱,采用SURF152單元配合APDL命令流來實現,并定義與流體的流速有關的膜層換熱系數[12]。
管道模型中位于兩側總管中部的送風口為壓力入口,溫度為大氣溫度40.5 ℃(采用最高日平均氣溫)。
從周期性大地自然溫度隨時間和深度的變化關系可知[13],距離地表較淺處的土壤溫度隨季節(jié)變化的趨勢比較明顯,工程所在地年平均氣溫15 ℃,一年內日平均最高溫度40.5 ℃。如圖3所示,當深度超過12 m時,保持在15 ℃左右。考慮到熔鹽罐底溫度較高,取圓柱土體高度為50 m。
圖3 土壤溫度隨深度變化
地面為對流傳熱邊界,綜合考慮地面的實際情況,對流換熱系數為16.5 W/(m2·℃)。
土壤圓柱體側面為絕熱邊界。
如圖4所示為熔鹽罐底部溫度為565 ℃時,達到穩(wěn)態(tài)傳熱時溫度場分布。從圖中可以看出,溫度場由熔鹽罐底部向下逐漸遞減,溫度等值線呈橢圓形,這是因為土壤的上部存在對流換熱,部分熱量通過地面散失到空氣中,導致土壤較高的溫度部位向下移動。
圖4 溫度場分布
在系統(tǒng)坐標系中,當y=0時,沿X軸取3個點(x=0 m、x=10 m和x=20 m),分別做出這3個點隨土壤深度的溫度變化曲線(曲線a、曲線b、曲線c),如圖5所示。
圖5 土壤溫度隨深度變化曲線
從圖5可以看出,熔鹽罐底部土壤的溫度隨深度變化逐漸升高,同一深度處,中間溫度高,往兩邊溫度低。10 m深度處,曲線a溫度為335 ℃,曲線c溫度為205.5 ℃。
在系統(tǒng)坐標系中,當z=-1.45 m(即熔鹽罐底1.45 m處)時,沿Y軸取3個點(y=0 m、y=10 m和y=20 m),分別做出這3個點沿X軸(水平方向)的溫度變化曲線(曲線a、曲線b、曲線c),如圖6。圖6中以曲線a為例,由罐底中心至11 m的范圍內溫度下降較為平緩,距中心11 m至21 m的范圍內溫度下降較快。最高溫度為529.6 ℃,最低溫度為303.5 ℃。由此可見,罐底一定范圍內土壤的溫度很高,遠遠超過水的汽化溫度,巖土熱效應不容忽視。
圖6 土壤溫度沿水平方向變化曲線
2.2.1 計算方法
在其他邊界條件已知的情況下,計算管內空氣的對流換熱系數是關鍵點。低粘度流體空氣在圓形管道內作強制對流,空氣沿管道被加熱,其與壁面的對流換熱系數可通過式(1)至或(3)得到:
Nu=0.023Re0.8Prn
(1)
(2)
(3)
式中:Nu—努塞爾特數;
Re—雷諾數;
Pr—普朗特數;
a—對流換熱系數;
n—常數0.4;
Cp—空氣比熱容;
μ—空氣粘度;
λ—空氣導熱系數;
d—管道直徑。
本文先通過數模計算得到管道內流體單元的平均流速,從而得到流體與管道的對流換熱系數。以上計算過程通過APDL命令流施加于換熱計算,由ANSYS自動完成單元膜層換熱系數的計算。
2.2.2 數值模擬結果及分析
圖7為總送風風量8.4 kg/s,土壤達到穩(wěn)態(tài)傳熱時的溫度場分布。從圖中可以看出,溫度場由熔鹽罐底部向下逐漸遞減,熔鹽罐底面和地下管道之間的土層溫度梯度較大,溫度等值線呈水平直線。地下通風管道以下的土壤溫度等值線呈橢圓形,在同一深度內,中間溫度高,兩側溫度低。
圖7 溫度場分布
從圖8中可以看出,管道內的空氣逐漸被加熱,其中中間管道的空氣由40.5 ℃逐漸被加熱到87.6 ℃,溫差達47.1 ℃。最外側管道由40.5 ℃被加熱到46.2 ℃,溫差為5.7 ℃。
圖8 管道內流體溫度
從圖9可以看出,緊靠埋管的土壤溫度沿管徑方向逐漸升高,相鄰管道間的溫度等值線呈明顯的波浪形,說明在此工況下相鄰埋管在換熱時,其間距在其對周圍土壤的有效影響半徑范圍內。
圖9 管道周圍溫度等值線
在系統(tǒng)坐標系中,當z=-1.45 m時,沿X軸取2個點(x=0.385 m、x=10.395 m),分別做出這2個點沿Y軸的溫度變化曲線(曲線a、曲線b),如圖10。圖10中,曲線a的溫度在49.4 ℃和85.8 ℃之間,曲線b的溫度在46.2 ℃和81.7 ℃之間。
圖10 沿管道方向的溫度曲線
在系統(tǒng)坐標系中,當z=-1.45 m時,沿Y軸取3個點(y=0 m、y=10 m和y=20 m),分別做出這3個點沿X軸的溫度變化曲線(曲線a、曲線b、曲線c),如圖11。圖11中,曲線a的溫度在48.4 ℃和81.5 ℃之間,曲線b的溫度在56.6 ℃和81.6 ℃之間,曲線c的處溫度在47.9 ℃和85.1 ℃之間。相鄰管道底部溫度相差較大,溫差達37.2 ℃。這是因為相鄰管道流向相反,在端部1個管道的冷空氣剛流入,相鄰管道內已經被加熱到比較高的溫度的空氣要流出,2根管道內空氣溫差較大。因此,此處的溫度降也不同。由圖中的3根曲線可知,管道底部0.1 m處土壤的溫度都控制在90 ℃以內。
圖11 垂直管道方向的溫度曲線
如圖12,在系統(tǒng)坐標系中,當y=0時,沿X軸取3個點(x=0、x=10 m和x=20 m),分別做出這3個點隨土壤深度的溫度變化曲線(曲線a、曲線b、曲線c);當x=0時,沿Y軸取2個點(y=10 m和y=20 m),分別做出這2個點隨土壤深度的溫度變化曲線(曲線d、曲線e)。由圖12可知,在深度為0到1.3 m范圍內土壤溫度迅速降低,并在1.3 m處形成拐點,1.3 m以下溫度緩慢下降。由此可見降溫效果非常明顯。
圖12 溫度隨土壤深度變化曲線
本文以某光熱電站中的高溫熔鹽儲熱罐為例,通過ANSYS數模軟件分別對無通風系統(tǒng)和有通風系統(tǒng)時的土壤溫度進行數值模擬研究,對比分析了2種工況下土壤的溫度分布規(guī)律,得出以下結論:
(1)在穩(wěn)態(tài)傳熱條件下,溫度場由熔鹽罐底部向下逐漸遞減,溫度等值線呈橢圓形。埋設地下通風管道時,土壤的溫度梯度主要集中在罐底和管道之間,且溫度等值線呈直線分布。
(2)通過設置罐底的通風系統(tǒng),可以明顯降低通風系統(tǒng)以下的土壤溫度在90 ℃以下,從而有效地保護基底持力層的穩(wěn)定性。
(3)實際工程中應配合設置一些輔助的溫度監(jiān)控點,可以及時進行監(jiān)控,通過對進風量的調整,靈活地控制通風隔熱效果。
(4)由于主管道空氣入口和各支管道出口在同一側,因此為保證流入空氣的溫度,在工程中建議將支管的出口設置高一些,使排出去的高溫空氣能夠及時排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