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穎璇 劉 玲李妹清 林 艷
(廣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廣東 佛山 528318)
流感自被發(fā)現以來,臨床被感染的患者就以較高的概率被臨床檢測出來,目前每年仍在全球感染5%以上的成人和20%以上的兒童,伴隨著臨床治療技術的不斷上升,其可導致25萬以上患者的死亡,就一直是目前的甚至對全人類的共同挑戰(zhàn)。目前對于流感后肺炎的判斷不同,其中的廣義解釋是指流感病毒本身,或者流感病毒與其他病原(包括細菌、真菌、其他病毒等)感染機體所導致的肺炎。肺炎支原體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 pneumonia,MPP)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支原體是最主要的致病菌,占肺炎中發(fā)病率的1/3,抗炎藥物為主要選擇的藥物,其中以兒童感染為主要感染對象[1-3]。流感病毒及肺炎支原體感染在兒科甚為常見,多因小兒機體的免疫力與抵抗能力較差,是臨床上引起發(fā)熱癥狀的常見病原體。在21世紀的診療技術已大大提升的今天,肺炎都是流感患者主要的并發(fā)癥與及其重要的致死因素。且針對流感、肺炎支原體肺炎的相關研究發(fā)現,流感病毒感染極易合并肺炎鏈球菌、肺炎支原體感染,其中以合并肺炎支原體感染患者居多。但是在臨床上,其診斷尚無法被明確,因為流感病毒及肺炎支原體感染均表現為長期高熱不退、病情反復,臨床指標相似,且對血常規(guī)檢測所獲得的相關指標也十分相似,診斷和治療困難程度進一步增加[4-5]。3歲以下嬰幼兒機體功能還尚不完善,免疫力也相對缺失,冬春二季發(fā)病率高,對患兒腦組織和心腎功能產生影響。部分醫(yī)院不具備檢測區(qū)分技術,因此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從而延誤病情?;诖?,本研究選取我院已經明確為甲型流感合并肺炎支原體肺炎兒童,進行其臨床特點的分析。
1.1 一般資料:肺炎支原體診斷標準:肺部可聞干、濕啰音,以發(fā)熱、咳嗽、呼吸困難為表現,經實驗室及X線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分會”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甲型流感診斷標準:出現流感樣癥狀,咽拭子標本行流感病毒快速抗原檢測陽性。納入標準:患兒年齡6個月~6歲,病程<3周;經臨床治療后發(fā)生繼發(fā)性腹瀉;大便次數≥5次/d,且呈蛋花湯樣或黃色米湯樣;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存在精神類疾病,沒有足夠理解和溝通能力;哮喘、肺炎或疑似肺炎、氣管異物、肺結核及過敏所致喘息,伴有嚴重高熱;合并胃腸道畸形、免疫系統(tǒng)病變;合并有心、肝、腎、腦等重大器官疾病;嚴重心功能不全;嚴重營養(yǎng)不良;合并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腎肝功能嚴重障礙患兒;合并非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本組研究患兒家屬在入組前均健康宣教,對研究方式表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實施。將我院近期(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時期)收治兒童甲型流感合并肺炎支原體肺炎為診斷的50例患兒,設置為陽性組。并選取同期接受診斷并治療的甲型流感兒童另50例,設置為陰性組。一般資料(P>0.05)可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n(%)]
1.2 方法:分析兩組患兒的區(qū)別,獲得兒童甲型流感合并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臨床特點。患兒臨床癥狀表現以最高體溫≥39 ℃、喘息抽搐、腹瀉、嘔吐、發(fā)熱時間(種)、啰音。實驗室檢測方法:檢測當日清晨保持空腹,抽取靜脈血置于并涂有抗凝劑的采血管3.0 mL,室溫靜置30 min后,低速(3500 r/min)冷凍離心10 min分離血清,密封放于-80 ℃冰箱冷凍待測。使用全自動血液成分分析儀檢測WBC、中性粒、淋巴細胞水平,以免疫熒光干式定量法測定CRP(ichromα生產試劑盒)。
1.3 統(tǒng)計學方法:以統(tǒng)計學的軟件SPSS20.0對研究所得的數據做相應的統(tǒng)計學上的分析,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數據,組間比較用t檢驗;用百分比表示計數的資料,采取χ2校驗比較計數資料間的差異,當P<0.05時,顯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表現比較:兩組患兒的最高體溫≥39 ℃、喘息抽搐、腹瀉、嘔吐的臨床癥狀表現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陽性組患兒發(fā)熱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實驗組患兒以啰音為臨床癥狀表現率64.00%高于陰性組的8.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患兒實驗室檢測結果比較:陽性組患兒實驗室檢測結果中WBC、淋巴水平明顯高于陰性組,而中性粒、CRP水平則明顯低于陰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表現比較[n(%)]
表3 兩組患兒實驗室檢測結果比較[n(%)]
流行性感冒病毒(簡稱流感病毒)為正黏液病毒科一種,是引起兒科發(fā)熱的常見病原體之一[6-8]。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為流行性感冒(流感),在任何季節(jié)均可發(fā)病,以傳染性強,發(fā)病率高,尤其是春、秋兩季。通常由甲型H1N1、H3N2及乙型流感病毒引起,主要癥狀為發(fā)熱、伴咳嗽或咽痛。而甲型流感與甲型流感合并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的臨床表現無明顯的特異性,因此在疾病的診斷中,具有較高的不可分析性。本研究中,兩組患兒的最高體溫≥39 ℃、喘息抽搐、腹瀉、嘔吐的臨床癥狀表現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陽性組患兒發(fā)熱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實驗組患兒以啰音為臨床癥狀表現率64.00%高于陰性組的8.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次流感后肺炎的研究中,患兒臨床表現以呼吸道、消化道及神經系統(tǒng)癥狀為主,與既往流感相關報道相符。陽性組患兒實驗室檢測結果中WBC、淋巴水平明顯高于陰性組,而中性粒、CRP水平則明顯低于陰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原因,可能為以下因素導致,在病毒、致病菌感染患者單核細胞可分泌細胞因子從而發(fā)揮免疫調節(jié)作用,在流感病毒、肺炎支原體感染情況的誘發(fā)下,以不同程度增高趨勢為主要表現。在存在兩種病原體感染情況的患兒血液中,其單核細胞含量更高。程遠等研究發(fā)現,病毒感染多以外周血白細胞和淋巴細胞數目不變或偏低,中性粒細胞數增高為主要臨床表現,甲型H1N1流感合并肺炎支原體急性感染患者淋巴細胞百分比較單純甲型流感患者偏低,而中性粒細胞百分比較單純流感患者偏高,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本組研究結果與張銳沐、鐘慧君、鄭文亮、許東風等研究結果相近[9-12]。
綜上所述在甲型流感合并肺炎支原體肺炎患病兒童中,除消化道及神經系統(tǒng)癥狀之外,大部分患兒可聞及肺部啰音,而在臨床表現中,WBC、淋巴水平明顯較高,而中性粒、CRP水平則明顯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