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明,張奎美,高玉濤
(山東省昌樂縣人民醫(yī)院 婦科,山東 昌樂 262400)
卵巢上皮性癌是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死亡率居婦科惡性腫瘤的首位。早期缺乏特異性的腹盆腔癥狀和敏感標記物,因而卵巢癌的早期診斷非常困難,70%以上的患者就診時已屬晚期。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是卵巢癌治療的關鍵。腫瘤標志物在卵巢癌的診斷和療效評估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CA125和HE4,但現(xiàn)有的腫瘤標志物敏感性和特異性尚不夠理想[1]。因此,尋求理想的腫瘤標記物盡早明確診。相關研究表明[2-3]:循環(huán)腫瘤DNA(ctDNA)被證實存在多種腫瘤患者中,被定性、定量,并進行追蹤,在腫瘤的評估及治療評估上具有重要價值,但是,關于上皮性卵巢癌循環(huán)腫瘤DNA含量的特點及其與腫瘤組織基因表達的相關性的研究較少。因此,本文以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作為對象開展研究,探討上皮性卵巢癌循環(huán)腫瘤DNA含量的特點,并對循環(huán)腫瘤DNA與腫瘤組織基因表達的相關性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上皮性卵巢腫瘤患者20例,其中有10例為惡性上皮性卵巢腫瘤,設為惡性組;10例為良性上皮性卵巢腫瘤,設為良性組,另選擇同期健康者10例,設為對照組。對照組10例,年齡28-70歲,平均(55.15±2.35)歲;惡性組10例,年齡27-69歲,平均(54.05±3.55)歲;良性組10例,年齡26-68歲,平均(54.65±3.15)歲。
1.2 方法
1.2.1 卵巢癌患者ctDNA檢測樣本的獲取:卵巢腫瘤患者術前1周、術后3天的血樣均于清晨空腹時抽取肘靜脈血10 mL于EDTA抗凝管中,并在30分鐘至2 h 內(nèi)做以下處理:①在4℃條件下1800 g 離心 10 min,離心后將血漿分裝到多個 2.0 mL的離心管中。下層血細胞分裝到 2 mL 凍存管中,即為所需血細胞;②在4℃條件下以 16000 g 離心 10 min 去除殘余細胞,將上清轉入新的 2.0 mL的離心管中,即得到所需的血漿。而后將樣品保存到-80℃冰箱中或干冰中待測定。
1.2.2 DNA提取及定量<BR >血漿游離 DNA 提取采用 QIAamp Circulating Nucleic Acid Kit(Qiagen,cat.no.55114)操作流程進行。
1.2.3 采取惡性組所有患者的Survivin、FHIT、nm23-H1的樣本,采用免疫組化二步法進行分析。三者的抗體濃度分別為1:50,1:100和1:500.。
1.3 觀察指標。①各組循環(huán)腫瘤DNA含量情況。記錄各組之間循環(huán)腫瘤DNA 的情況,并進行比較;②循環(huán)腫瘤DNA與腫瘤組織基因表達的相關性。采用SPSS Pearson 相關性分析軟件對惡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循環(huán)腫瘤DNA與腫瘤組織基因表達的相關性進行分析。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18.0軟件處理,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采用()表示,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各組循環(huán)腫瘤DNA含量比較。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循環(huán)腫瘤DNA的含量高于對照組(P<0.05),且惡性組循環(huán)腫瘤DNA的含量明顯高于對照組和良性組(P<0.05),見表1。
表1 各組循環(huán)腫瘤DNA含量比較()
表1 各組循環(huán)腫瘤DNA含量比較()
組別 例數(shù) 循環(huán)DNA含量對照組 10 16.8±9.1良性組 10 87.9±77.8惡性組 10 630.3±533.6 t-9.326 P-0.000
2.2 循環(huán)腫瘤腫瘤DNA與腫瘤組織基因表達的相關性。SPSS Pearson 相關性分析機構表明:循環(huán)腫瘤DNA的含量水平變化與FHIT無相關性,循環(huán)腫瘤DNA的含量水平變化與Survivin、nm23-H1基因呈正相關(P<0.05),見表2。
表2 循環(huán)腫瘤DNA與腫瘤組織基因表達的相關性
卵巢上皮性癌是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其5年生存率仍然停留在30%-40%左右,死亡率居婦科惡性腫瘤的首位。腫瘤標志物在卵巢癌的診斷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現(xiàn)有的腫瘤標志物敏感性和特異性尚不夠理想[4]。循環(huán)腫瘤DNA(ctDNA),是在人體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不斷流動的攜帶一定基因<BR >突變特征的,包括突變、缺失、插入、重排、拷貝數(shù)異常、甲基化等,來自腫瘤基因組的DNA片段,是癌細胞破裂和死亡后釋放入血的遺傳物質[5]。在腫瘤形成早期,血液中已經(jīng)開始有ctDNA了,有多篇文獻證明在多種腫瘤患者中ctDNA可以被定性、定量和追蹤,可以用于腫瘤的明確診斷和治療評估。
近年來,循環(huán)DNA含量的變化與腫瘤組織基因的關系受到廣泛的關注。本研究中,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循環(huán)腫瘤DNA的含量高于對照組(P<0.05),且惡性組循環(huán)腫瘤DNA的含量明顯高于對照組和良性組(P<0.05),說明上皮性卵巢癌循環(huán)腫瘤DNA的含量明顯高于其他組,可以作為一種卵巢癌的檢查方法。循環(huán)腫瘤DNA存在于血漿或血清中的單鏈,或者雙鏈DNA分子,有研究表明[6]:循環(huán)腫瘤DNA具有許多腫瘤相關的分子特征,包括具有單核苷酸突變、甲基化改變、腫瘤來源的病毒序列。本研究中,SPSS Pearson相關性分析機構表明:循環(huán)腫瘤DNA的含量水平變化與FHIT無相關性,循環(huán)腫瘤DNA的含量水平變化與Survivin、nm23-H1基因呈正相關(P<0.05),說明循環(huán)腫瘤DNA 含量可能與腫瘤的侵襲與轉移能力有關。早期研究表明:Survivin、FHIT基因與腫瘤細胞的凋零有關,而nm23-H1可能與惡性腫瘤的轉移有關。臨床研究表明:循環(huán)腫瘤DNA的含量水平變化與Survivin、nm23-H1基因呈正相關,但循環(huán)腫瘤DNA 含量與nm23-H1基因有明顯的差異,因此判斷循環(huán)DNA的含量變化可能與腫瘤的轉移能力相關。雖Survivin基因與循環(huán)腫瘤DNA 含量成正相關,但是本研究中的結果不足以支持循環(huán)DNA與腫瘤細胞凋亡的基因表達有關。
綜上所述,患有上皮性卵巢癌的患者其循環(huán)腫瘤DNA含量較高,循環(huán)腫瘤DNA含量與腫瘤組織存在相關性,可能與腫瘤的侵襲轉移能力相關,且在上皮性卵巢癌的診斷具有較高的潛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