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少基
(明光市女山湖鎮(zhèn)農技站,安徽 明光 239400)
江淮地區(qū)位于中國江蘇省、安徽省的淮河以南、長江以北(下游)一帶。近年來隨著小麥品種、栽培方式及小麥揚花灌漿期氣候條件的變化,小麥赤霉病已上升為江淮地區(qū)小麥生產上的主要病害。明光市地處皖東,轄13個鄉(xiāng)鎮(zhèn)、4個街道,面積23.35萬hm2,有耕地面積10.6萬hm2。小麥赤霉病已連續(xù)多年在明光市偏重發(fā)生或大發(fā)生,不僅嚴重影響小麥產量,造成小麥不完善粒超標,且小麥赤霉病菌產生的赤霉病會產生脫氧腐鐮刀菌烯醇(DON)毒素,造成小麥品質下降,甚至不能食用。目前,防控小麥赤霉病的重要手段是穗期化學防治。為驗證不同藥劑在小麥赤霉病上的防效,在明光市女山湖進行了藥效試驗,以期為當地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提供參考。
試驗設在明光市女山湖鎮(zhèn)光明村,地勢平坦,土壤類型為漏風淤土,肥力中等,前茬為小麥。
1.2.1 小麥 供試小麥品種為煙農19,2019年10月22日撒播。施藥時小麥生長均衡,平均穗數39.5萬穗/667m2。
1.2.2 試劑 40%咪銅·氟環(huán)唑懸浮劑(江蘇輝豐生物農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48%氰烯菌酯·戊唑醇懸浮劑(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市售),15%丙唑·戊唑醇懸浮劑(貴州道元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市售),40%戊唑·咪鮮胺SE(廣西田園生化股份有限價公司,市售)。
試驗設4個處理,其中3個藥劑處理,1個清水對照,小區(qū)面積200 m2,重復3次。處理1,40%咪銅·氟環(huán)唑懸浮劑40 g/667m2(含量:咪鮮胺銅鹽30%,氟環(huán)唑10%);處理2,48%氰烯菌酯·戊唑醇懸浮劑60 mL/667m2(含量:戊唑醇12%,氰烯菌酯36%);處理3,15%丙唑·戊唑醇懸浮劑 80 mL/667m2(含量:戊唑醇10%,丙硫唑5%);處理4,45%戊唑·咪鮮胺水乳劑 30 g/667m2(含量:戊唑醇15%,咪鮮胺30%);處理5,清水對照。
于2020年4月17日下午小麥揚花初期按1.3試驗設計第1次施藥,4月26日上午小麥揚花末期按1.3試驗設計第2次施藥,藥劑采用二次稀釋法配制。施藥器械為背負式電動噴霧器(宿州市航宇塑膠貿易有限公司),工作壓力0.2~0.4 MPa,容量16 L,用水量30 kg/667m2。
病情調查于2020年5月18日(小麥乳熟期),小麥赤霉病病情穩(wěn)定后調查,每處理區(qū)采用對角線5點取樣法,每點調查200穗。分級記錄病穗數、病穗嚴重度,計算病穗率、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
病害嚴重度分級標準[1]:0級,無病;1級,發(fā)病面積占整穗面積的1/4以下;3級,發(fā)病面積占整穗面積的1/4~1/2;5級,發(fā)病面積占整穗面積的1/2~3/4;7級,發(fā)病面積占整穗面積的3/4以上。
病穗率=(病穗數/調查穗數)×100%
病情指數=∑(各級嚴重度對應病穗數×病情嚴重度各級值)/(調查總穗數×9)×100%
防治效果=(空白對照區(qū)病情指數-藥劑處理區(qū)病情指數)/空白對照區(qū)病情指數×100%
第1次施藥當天天氣晴朗,氣溫13~22℃,相對濕度86%,東風4級,藥后第3天有降雨,雨量中等。第2次施藥當日早晨小雨,氣溫14~28℃,相對濕度85%,東風4級,藥后當天夜間及后3 d均有降雨。4月30日后氣溫回升,至病情穩(wěn)定期均無降雨。
經觀察,施藥后7 d各處理小麥生長正常,未發(fā)現有藥害產生。
由表1可見,40%咪銅·氟環(huán)唑SC 40 g/667m2、15%丙唑·戊唑醇80 mL/667m2和48%氰烯菌酯·戊唑醇60 mL/667m2處理的穗防效分別為88.9%、91.6%和88.9%,病指防效分別為82.3%、85.48%和83.06%,均高于40%戊唑·咪鮮胺SE 30 g/667m2的穗防效72.2%和病指防效62.10%。
表1 不同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的藥效
經田間藥效試驗得出,40%咪銅·氟環(huán)唑SC 40 g/667m2、15%丙唑·戊唑醇80 mL/667m2、48%氰烯菌酯·戊唑醇60 mL/667m2對小麥赤霉病的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均高于目前市場上的主流藥劑戊唑·咪鮮胺,且用藥安全。因此,在小麥赤霉病的防控上,40%咪銅·氟環(huán)唑SC 40 g/667m2、15%丙唑·戊唑醇80 mL/667m2、48%氰烯菌酯·戊唑
醇60 mL/667m2均可在小麥赤霉病防治上大面積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