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資源是高職院校高質量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的基石,主要由學校建設,但又不僅是學校層面,也包括課程教學的主體,區(qū)域文化、行業(yè)等一切可以利用的人、物、財力資源整合。通過分析手機與課程的關系、高職學前教育《繪畫》課程資源,探討當下將手機引入課程資源建設的必要性和具體方法,從而為高職院?!罢n堂無手機”制度制定與完善提供一個參考個案,也給高職院校課程資源建設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關鍵詞:手機;高職學前教育專業(yè);《繪畫》課程;課程資源建設;“課堂無手機”制度
隨著《國家職業(yè)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制定,我國高職院校職業(yè)教育發(fā)展如沐春風,各項建設與改革撲面而來。以此為契機,課程資源建設與改革方面也呈現(xiàn)出百家爭鳴的態(tài)勢。
課程資源一般以學校投入建設為主,包含內容較多,既包括課程教學必備的人力資源教師、學生,也包括教材、教案、教學設備等物力資源和圖片、課件、網(wǎng)絡課程等信息資源。廣義上,課程資源建設包括課程主客體,校內、外,區(qū)域、行業(yè)等一切可以利用的人、物、財力資源的整合。
這一理念有著普遍的共識,但在實際建設中卻常被忽視。比如人手一部的手機,就很少被視為一種課程資源。不僅如此,學生不合理地使用手機,使得手機經常被視為影響課程教學的物品之一,甚至被禁止出現(xiàn)在課堂上。本文旨在分析手機和課程之間的關系,探討將手機融入課程資源建設的必要性和具體方法。
一、手機和課程之間的關系
近年來,手機和課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如《手機對師范院校學生課堂學習影響的實證研究》一文以隴南師范高等??茖W校為例,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論證了師范生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手機頻率高、時間較長[1]。其實,在當下,手機和課程間的矛盾已不限于某個專業(yè)、某類學校,而具有普遍性特征,這是教育界的共識,也是教育研究的新熱點。在解決對策和建議方面,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除了要求教師加強課堂紀律管理,提高課程吸引力,提高學生自律能力等方法外,多指向“課堂無手機”制度的建設。
“課堂無手機”真的能徹底改變手機與課程教學的矛盾嗎?根據(jù)一些高職院校諸如“手機不進課堂”“手機入袋”制度的實施來看,在一定層面上,確實抑制了手機與課程教學的沖突,但也引起了很多學生的不滿,有的學生甚至玩起“一人兩機,交一機,留一機”的把戲。學生的不配合、教師的疲于管理、制度不夠完善且在實施中缺乏長期性等因素,都使得“課堂無手機”制度的推進趨向形式化、負面化。
手機與課堂教學的沖突主要在于矛盾主體學生在課程教學中沒有合理地使用手機。學生不能很好地自我管理,使得課堂上的“低頭族”在大學校園漸漸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就生源的綜合素質來看,高職學生的自律能力與高校學生存在一定的差距,矛盾與沖突也顯得格外突出。提高學生自律能力自然是解決手機與課程教學沖突的關鍵點,這需要長期、多方教育和多種教育方法協(xié)同作用。加強課堂紀律管理,提高課程吸引力也能提高學生的自律能力??墒沁@幾點都并不一定要建立在“課堂無手機”之上。而“課堂無手機”制度實行所引起的負面影響和趨于形式化等現(xiàn)象,都在提醒教育者、研究者重新審視和客觀地認識手機與課程的關系。
二、將手機引入課程資源的必要性
在傳統(tǒng)課程教學中,手機和課程沒有直接的關系。但在教育信息化建設中,手機卻是一個重要的支持系統(tǒng),比如課程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建設。信息化教學資源指依托先進的數(shù)字信息技術,獲得的各種數(shù)字化的教學素材以及各種教學工具、軟件等。目前,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才剛剛起步,各種信息化的課程教學資源開始產生、匯集、存儲。但是信息化的課程資源建設不僅停留在產生、匯集和存儲方面,還需要輸出。傳統(tǒng)課程資源輸出主要依托紙媒和實體課堂教學。信息化的課程資源輸出依托數(shù)字媒體技術和數(shù)字媒介產品。目前,實體課堂教學中的多媒體設備依然是信息化教學資源輸出的主要載體。但隨著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深入,勢必需要構建多樣的、廣闊的輸出方式。在大學生常用的各種數(shù)字媒介產品中,智能手機普及性最高、使用率最多[2]27-33,當然是課程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中最易普及和投入最小的輸出設備。
另一方面,“手機閱讀”在大學生群體中非常普遍。據(jù)一篇關于寧夏四所高?!笆謾C閱讀”調查現(xiàn)狀研究顯示:“大學生中使用手機在線服務占總體的 92.9%?!謾C閱讀已成為大學生‘工具型閱讀的根本方式?!盵3]手機作為大學生獲取信息、閱讀等行為活動的主要工具,不僅是紙媒向數(shù)字傳媒的技術性轉變,也會促使人的行為方式發(fā)生改變。伴隨著教育信息化建設中翻轉課堂、慕課課堂、微課堂等新式課堂的產生,“手機閱讀”開始成為大學生學習的另一種方式。它使課程教學不受限于教師、學校、地域和時間,直接推動著這場現(xiàn)代化的課程教學改革。因此,手機不僅影響大學生的生活方式,也必然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方式,進而影響學校教育。
據(jù)《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基于移動通訊設備的大學課堂教學變革研究》一文中的調查顯示:“81.8%的大學生認為老師應該允許大學生課堂使用移動通訊設備,65%的大學生會在課堂中使用移動通訊設備。”當我們還在試圖制定“課堂無手機”制度,劃清手機和課程教學之間的界限時,手機已然向傳統(tǒng)課堂教學發(fā)出了挑戰(zhàn)。因此,無論是課程依托的外部環(huán)境,還是課程教學的主體學生,都迫使教育者、研究者們不得不重新界定手機與課程的關系。
在現(xiàn)代化的課程資源建設中,手機與課程的關系不應是隔絕的,而應是共生的。相較于制定“課堂無手機”制度,我們更應該明確將手機納入課程資源建設的觀念,思考、鼓勵在課程教學中合理地使用手機。
三、將手機融入課程資源建設的措施
如何有效地利用手機(或其他數(shù)字媒介產品)服務于課程教學,促進課程教學的理念、教學手段和教育傳播的現(xiàn)代化轉變是將手機融入課程資源建設,構建新的手機與課程關系的實質性內容。對此,不同的課程和學生主體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本文選取高職學前教育專業(yè)《繪畫》課作為個案研究。
(一)高職學前教育專業(yè)《繪畫》課程資源分析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yè)美術知識、技能訓練課程一般分為美術基礎和特定門類?!独L畫》課旨在提升學生的審美認識和基礎性美術表現(xiàn)技能。同是繪畫理論和技能訓練課,該課程和美術與設計專業(yè)大不相同。綜合全國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yè)美術類規(guī)劃教材和揚州某高職院校該課程設置來看,《繪畫》課的教學內容一般有:素描、水粉、構成、裝飾畫、版畫、中國畫、美術鑒賞等[4]。課程總課時78課時,歷時五個學期(課時設置來源揚州市職業(yè)大學學前教育專業(yè)2017級《美術基礎》課程標準)。對于美術與設計專業(yè),這些教學內容一般都是獨立的課程,且每門課都在48課時以上。從學生資源來看,該課程也與美術設計專業(yè)存在著很大差別。高職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在入校以前普遍沒有長期美術技能訓練的專業(yè)背景,審美能力、繪畫觀察能力、繪畫表現(xiàn)能力參差不齊,普遍較低。但從教學內容、手段、方法來看,《繪畫》課和美術與設計專業(yè)同類課程無異。因此,學前教育專業(yè)《繪畫》課如同美術與設計專業(yè)美術鑒賞和各門繪畫技能課的整合、濃縮版,呈現(xiàn)出教學內容多,理論授課和實踐訓練課時都不足;作業(yè)量大,但學生審美、繪畫實踐、創(chuàng)新技能提升有限;內容雜,與職業(yè)能力需求結合不夠緊密;教學方法、評價方式單一,教學手段未考慮到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的特點等諸多矛盾。
(二)手機輔助課程教學理念的現(xiàn)代化轉變
某種意義上,《繪畫》課程資源中的矛盾在于學科知識本位的教學理念。如果從職業(yè)能力本位來看,情況則有所不同。首先,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需要在該課程中掌握一定的美術鑒賞能力、多種美術技能、美術創(chuàng)新能力、美術應用能力,以適應學前教育崗位的需求,但并不要求掌握所有的美術知識和技能,且不需要達到美術與設計專業(yè)從業(yè)人員的水平。其次,學前教育崗位中,美術的功能在轉變。一方面,在我國學前教育事業(yè)剛剛起步階段,從業(yè)人員需要具備較高的繪畫技能,因為當時大量的教學環(huán)境、教具、玩具都需要教師臨摹和繪制。當下,隨著學前教育的發(fā)展、基礎設施的完善和數(shù)字媒體應用技術的普及,繪畫性美術技能的應用在學前教育崗位中明顯減少。另一方面,在以兒童發(fā)展為中心的學前教育理念和新課程理念下,兒童美術教育開始從“技能傳承”走向審美和藝術教育的統(tǒng)一,美術與生活的結合更加緊密。
學科知識本位的教學理念使得學前教育專業(yè)《繪畫》課程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且停留在“注重知識傳授,過于強調繪畫技能技巧知識的傳授與接受,把‘繪畫技能訓練作為高職美術課程教育的任務,而忽視了主體的情感體驗和美術文化的滋潤,這種過于強調美術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與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培訓目標不相符”[5]。在促進課程教學理念的現(xiàn)代化轉變中,手機融入課程資源建設可以帶來積極的意義。
第一,在傳統(tǒng)課程教學資源建設中,實體課堂、教材、書籍等是學生進行課程學習的主要平臺,因此課程教學受限于時間、地域。在信息化的課程教學資源發(fā)展中,借助手機閱讀功能,可以分解教學內容,課堂教學集中精力提升學生造型、色彩、形式美等美術基礎知識和實踐能力;翻轉課堂、微課堂等課程信息化資源,幫助學生了解多樣化的美術門類和技能,進而學生可以依據(jù)興趣進行選擇,輔助課堂實踐分組教學。當手機融入課程資源建設,既能使學生對美術的基礎性知識和技能有全面的了解,也能照顧到學生對技能的個體化興趣,同時還能化解課程內容多、雜,課時不足帶來的矛盾。
第二,在傳統(tǒng)課程教學資源建設中,《繪畫》課程知識向崗位需求的綜合性審美能力的轉化較弱。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未來的崗位是從事幼兒教育的教師,他們需要有很強的對生活美的感受、提煉、表達能力,試想如果教師自己都沒有在美術課程學習中獲得積極審美的體驗,更何談引導兒童以審美的方式開啟對世界的認識?借助手機通訊功能,可以促進課程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每日一拍,每拍一微”是現(xiàn)代大學生獨特的生活方式。據(jù)一項大學生“使用移動通訊設備的多種功能多項選擇方面調查顯示,……66%的同學選擇拍照功能……74%的同學選擇微信聊天功能。”[2]33這種方式不僅是生活的,也可以是課程教學的。如在素描教學中,可以讓學生用手機拍攝各種生活常見物品作為素材;在色彩教學中,可以讓學生用手機尋找、記錄生活中的色彩:美的、丑的,華麗的、樸素的,年輕的、沉穩(wěn)的,活潑的、蕭條的色彩;在材質表現(xiàn)教學中,可以鼓勵學生借助手機,搜集各種材質,并借助手機的圖像處理功能,深入觀察自然事物的材質,感受材質的形式美。
借助手機,《繪畫》課程教學內容可以更貼近生活,幫助學生將抽象的繪畫語言具象為生活中的事物、場景,通過生活中的事物、場景再凝練出學科知識中的形式美,直接促進學生信息化美術應用能力的提升和美育生活化的轉化。課程不再只是枯燥的繪畫技能的傳授,它融入學生的生活,使學生無時無刻,且樂于將課堂所學應用于生活實踐中。
(三)手機促進課程教學手段的科技化轉變
在《繪畫》課程教學中,多媒體教學已是常見的科技化的教學手段。但就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目標來看,目前《繪畫》課程中多媒體教學也無非是把紙質的教材、圖片變成了電子的PPT、圖片、視頻。如素描教學中借助多媒體講解透視原理、欣賞名畫、臨摹繪畫、范畫演示等。就實踐教學手段而言,還停留在觀察基本靠眼,實踐基本靠悟。當然,美術與設計專業(yè)的素描教學一般也是如此,但是,該專業(yè)學生在入校前有大量的寫生訓練,已經熟練掌握透視原理,并能靈活地運用在臨摹、寫生中。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卻是一張白紙,很多學生對繪畫也沒有太多的興趣,填鴨式的透視原理講授,反復的透視造型訓練,只會將學生本就不高的繪畫熱情磨滅。相較于肉眼,手機對透視變化的呈現(xiàn)更為直觀。借助手機成像,物體在現(xiàn)實中的三維空間關系可以瞬間轉為二維。學生通過實物與成像的比較,可以輕松地歸納透視原理。原本枯燥的知識傳授,借助手機,也轉化為學生自主觀察和探索的學習過程(如圖1)。
借助手機成像,在目前美術與設計專業(yè)教學中,不太被認可,這有著復雜的原因和歷史局限性。但是這種教學手段在美術實踐中卻不是有悖常理的。透視原理起源于西方,相傳由意大利建筑大師布魯內萊斯基在“兩塊繪有佛羅倫薩廣場的畫板上設置了一個窺視孔”觀察建筑時發(fā)現(xiàn)[6]。爾后,西方畫家發(fā)明了類似的成像工具——暗箱用以輔助觀察物體的透視變化,直至17世紀荷蘭畫家維米爾仍在使用[7]。
針對《繪畫》課程和學生資源的特殊性,運用手機輔助教學體現(xiàn)了教學手段的科技化轉化,即使在專業(yè)的美術教育中,這種方法顯得有點“業(yè)余”,但可以讓學生學起來輕松,也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效果,又有何不可?再如關于物體色彩的理論和客觀色彩表現(xiàn)技能的訓練,手機成像也能使教學變得更加直觀?,F(xiàn)代色彩學研究表明,物體的色彩分為固有色、環(huán)境色和光源色。這個知識點理解起來不難。但一般而言,人們對物體的固有色感知較強。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亦是如此。很多同學能理解理論,但一旦動手實踐起來總是難以發(fā)現(xiàn)和表現(xiàn)。借助手機成像,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不同光源、環(huán)境影響下物體的色彩變化(如圖2)。
(四)手機推進教育傳播的信息化轉變
手機融入課程資源建設,可以促進教育傳播的信息化轉變,它不僅可以促進信息化資源向教學主體的傳播,也可以促進教學主體之間的信息化溝通。在《繪畫》課程實體課堂上,考勤一般由教師點名或查人數(shù)。這種考勤方式可以讓學生進入正式上課的準備狀態(tài),但如果人數(shù)較多,會耗費大量時間和教師的精力。借助手機考勤則有不同的體驗。當學生進入教室,用手機登錄學校網(wǎng)絡教學平臺進行課堂報到,完成信息輸入,教師即可同步了解出勤情況,缺課學生和原因。在教學提問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借助手機鼓勵學生在網(wǎng)絡教學平臺搶答,增加教學互動的趣味性。而在分組教學時,學生通過網(wǎng)絡教學平臺自由、自主選擇組別,減少了分組環(huán)節(jié)的耗時,同時也能幫助教師準確地了解各組成員和接下來分組學習的進度。在非實體課堂上,借助手機,學生可以進行虛擬課程的學習,接受多樣的《繪畫》課程教育信息;教師可以了解學科知識和教育前沿信息,了解每個同學和各班級整體學習情況;師生之間可以就課程進行隨時的溝通與交流。而在教育效果方面,借助手機通訊功能和各種信息化的教育媒體,教育成果不局限在作業(yè)點評或傳統(tǒng)的畫展,師生可以展示教育過程、各階段成果,使教育成果的展示多樣化,教育效果擴大化,實現(xiàn)課程多樣化的評價方式。
四、結語
手機多樣化的數(shù)字化應用功能人所共識,但在傳統(tǒng)的課程資源建設理念下,這些功能都與課程教學無關,相反,成了阻礙課程教學的潘多拉盒子。中國古代畫論有云:“圣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象?!盵8]對于高職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而言,繪畫不是象是物,培養(yǎng)學生由美的事物發(fā)現(xiàn)美的語言、表現(xiàn)美的形式、形成審美能力、傳遞美的價值觀才是象。手機不是象也是物,課堂上不準使用手機可以體現(xiàn)教育存在規(guī)則性,但卻忽視了課程教學的現(xiàn)代化語境:禁用一個手機,會有兩個、三個……;禁用手機,會有更多的、新型的數(shù)字媒介產品隨之興起。相較于“課堂無手機”,正視手機的當下性、物質性,揚其長,避其短,將其納入現(xiàn)代化課程教學資源建設的視野中進行研究與實踐,顯得更難,所費時間、精力更多。因為有更多的視角和個案化的問題和方法值得探討,但也更符合課程資源建設的教育現(xiàn)代化語境。
參考文獻:
[1]李莉環(huán).手機對師范院校學生課堂學習影響的實證研究[J].甘肅高師學報,2015(61):96-98.
[2]劉蕊.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基于移動通訊設備的大學課堂教學變革研究[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2017.
[3]馬曉霞.手機閱讀視域下高校教學改革研究——基于寧夏四所高校的調查[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19(11):47-51.
[4]張曉嘉,魏明坤.全國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yè)規(guī)劃教材:美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唐志.我國高職美術課程的教學現(xiàn)狀及改革發(fā)展研究——以學前教育專業(yè)為例[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6.
[6]陳錚.布魯內萊斯基的窺視孔[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4(2):69-75.
[7]崔海源.當美術遇見科技[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18.
[8]陳傳席.六朝畫論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9]甘友成,祝閣.淺析手機對大學課堂的影響及解決對策[J].高教論壇,2017(5):86-88.
[10]劉洪超,秦葳,沈杰,董冠英.高職院校課堂行為規(guī)范管理措施創(chuàng)新與研究[J].北京農業(yè)職業(yè)學院學報,2016(5):77-79.
[11]董振華.淺議手機對高職院校課堂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淮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1):58-61.
[12]張昭濟.繪畫[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朱娜,碩士,揚州市職業(yè)大學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美術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