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毅,黃丹丹,孟凡青,郭 慶,占 強
食管癌的主要病理類型為鱗狀細胞癌,腺癌比例較小,占1.2%~6.5%,約80%病例與Barrett食管密切相關(guān),而非Barrett相關(guān)腺癌臨床較為罕見[1]。本文報道1例罕見的食管固有腺導管分化的低級別非Barrett腺癌,旨在探討其臨床病理學特征,以便指導該腫瘤的臨床診療。
1.1 臨床資料患者女性,32歲,發(fā)現(xiàn)食管病變1個月余入院。胃鏡示:距離門齒30 cm見一黏膜下隆起,頂端有糜爛(圖1)。超聲胃鏡示:病灶起源于黏膜層,大小4.7 mm×3.2 mm×3.0 mm,呈均勻低回聲改變(圖2)。病理活檢示:鱗狀上皮增生。
①②
1.2 方法標本經(jīng)10%中性福爾馬林固定,石蠟包埋,行HE染色。免疫組化采用EnVision兩步法,一抗Cam5.2、CK7、CEA、CD117、CK5/6、MUC5AC、MUC6、MUC2、p63、p40、DOG1、Mammaglobin、SOX10、S-100、Syn、CgA、CD56、CK20、villin、p53、CDX2、CD10、Ki-67均購自北京中杉金橋公司。PAS-D特殊染色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
2.1 眼觀送檢食管黏膜組織,大小2 cm×1.5 cm,表面見一隆起,大小0.4 cm×0.3×0.3 cm。
2.2 鏡檢腫瘤位于食管黏膜鱗狀上皮下固有層,無Barrett化生背景,病灶近中央處可見一導管樣結(jié)構(gòu)開口于黏膜表面,癌細胞呈腺管狀、微囊狀、梁索狀及巢狀結(jié)構(gòu),呈推擠浸潤性生長,侵犯黏膜肌,緊鄰黏膜下,部分腺腔內(nèi)可見粉紅色淀粉樣分泌物,局部小血管豐富,局灶壞死,癌細胞呈不規(guī)則形或矮柱形,大小較一致,輕~中度異型,胞核呈卵圓形,淡染,核膜較厚,核仁易見,偶見核分裂,胞質(zhì)較豐富,呈嗜酸性細顆粒狀(圖3)。
2.3 免疫表型Cam5.2、CK7(圖4A)均(),CEA、CK5/6、CD117(圖4B)均(局灶+),Ki-67增殖指數(shù)為10%,MUC5AC、MUC6部分(+),MUC2、p63、p40、CDX2、DOG1、CD10、Mammaglobin、SOX10、Syn、CgA、CD56、CK20、villin、S-100蛋白均(-),p53散在弱(+)。
2.4 特殊染色PAS-D提示瘤細胞胞質(zhì)內(nèi)無糖原物質(zhì)。
2.5 病理診斷食管低級別腺癌,結(jié)合組織學及免疫組化(CD117弱陽性),傾向唾液腺導管上皮分化。
2.6 治療與隨訪腫瘤行黏膜下剝除術(shù)(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完整切除。PET-CT未見明顯FDG代謝異常灶,隨訪5個月未見異常。
目前對于食管腺癌的組織來源,比較公認的有以下四種:(1)食管本身腺體;(2)異位胃黏膜;(3)Barrett食管;(4)食管黏膜上皮或食管腺管的基底細胞。食管腺癌的組織學分型主要參照WHO(2019)消化系統(tǒng)腫瘤分類,主要包括:單純型腺癌、腺鱗癌、腺樣囊性癌、黏液表皮樣癌[1-4]。
食管腺癌主要起源于食管下1/3的Barrett黏膜。而本例腫瘤無Barrett化生背景,位于黏膜固有層,可見導管樣結(jié)構(gòu)開口于黏膜表面,部分腺腔內(nèi)可見粉紅色淀粉樣分泌物,癌細胞胞質(zhì)呈嗜酸性細顆粒狀,結(jié)合免疫組化CD117及CK5/6呈局灶陽性,具有唾液腺導管分化的特征。屬于非Barrett腺癌,排除了腺樣囊性癌、黏液表皮樣癌及腺鱗癌可能,屬于食管固有腺的唾液腺導管分化的低級別腺癌,按照最新WHO消化系統(tǒng)腫瘤分類尚難以將其進行明確歸類,十分罕見。食管黏膜固有腺與唾液腺和乳腺組織相似,呈導管-小葉系統(tǒng),雙層結(jié)構(gòu)。其主要聚集在近端或遠端食管,平行于食管長軸縱向排列。食管腺管腺瘤常由腺腔上皮或基底或肌上皮來源,相應的腺癌可呈不同分化程度單一上皮成分的腺管狀或乳頭狀結(jié)構(gòu),也可呈現(xiàn)分化良好的雙層小管結(jié)構(gòu)[5-6]?,F(xiàn)仍不確定是否存在從腺瘤向腺癌逐步進展的過程。
Tamura等[5]報道1例61歲男性患者,因CEA升高就診。胃鏡示距門齒28 cm處有輕微隆起的紅色病變,中央凹陷。超聲內(nèi)鏡提示黏膜下層浸潤性生長。活檢病理示:散在的異型雙層腺管,無小葉狀結(jié)構(gòu)。組織形態(tài)及免疫組化示兩層結(jié)構(gòu)(內(nèi)層腺上皮及外層肌上皮/基底樣細胞),提示導管來源,并具有腺管和鱗狀上皮雙向分化。未見Barrett化生和異位胃黏膜,局部癌細胞與表層上皮層相延續(xù)。ESD術(shù)后患者拒絕對可能殘留的腫瘤進行額外的外科治療,選擇放、化療,隨訪5年8個月后無復發(fā)。Kono等[7]報道1例66歲女性患者,胃鏡白光顯示胸廓中段食管8 mm隆起,頂部凹陷;放大+NBI示:凹陷、褐色區(qū)域和乳頭狀結(jié)構(gòu),表面螺旋狀血管。病理學示:腺癌局限于固有層。免疫組化標記腺癌組織表達CK(34βE12)及CK7,提示起源于食管腺管。該例患者ESD術(shù)后5年無復發(fā)。
另有文獻報道3例相關(guān)病例[5],1例食管腺導管分化腺癌,其腫瘤小管的外層細胞表達CK(34βE12)和CK5/6,但SMA陰性,表明腫瘤向食管腺的小葉外導管分化;1例食管基底細胞樣鱗狀細胞癌,含有雙層結(jié)構(gòu)的腺癌成分,腫瘤小管的外層細胞胞質(zhì)透亮,并表達SMA,類似于唾液腺的上皮肌上皮癌;另1例食管癌肉瘤,腫瘤性導管向食管腺的小葉內(nèi)分化。其到底起源于干細胞還是固有食管腺導管,現(xiàn)在還存在爭議。
這類腫瘤需與基底細胞樣鱗狀細胞癌、單純型腺癌、腺鱗癌、腺樣囊性癌、黏液表皮樣癌及腺泡細胞癌等鑒別,還需與食管黏膜下腺管腺瘤鑒別,兩者均可表現(xiàn)為雙層細胞,但后者無明顯的細胞異型性和核分裂,無浸潤性生長。因本例活檢病理僅示鱗狀上皮增生,未能取到下層病灶組織,故活檢有一定的局限性。食管腺管腺瘤的診斷標準包括:(1)由兩層細胞的多個囊狀腺體構(gòu)成,即內(nèi)腔管上皮細胞和外基底細胞;(2)在多個囊狀腺體中存在多層上皮和乳頭狀褶皺,沒有明顯的細胞異型性;(3)伴隨腺泡萎縮;(4)間質(zhì)淋巴細胞浸潤和聚集。Nie等[6]報道1例83歲女性患者,于中上部食管多發(fā)息肉狀腫塊。組織形態(tài)示腺體具有多層上皮和乳頭狀褶皺,有明顯的間質(zhì)淋巴細胞浸潤和聚集;邊緣示多個增生的囊狀腺體,具有兩層細胞,腺管上皮細胞胞質(zhì)呈顆粒狀、嗜酸性,核圓形至橢圓形,核異型??;外基底細胞呈紡錘形,胞質(zhì)透明或淡染嗜酸性。免疫組化標記管腔內(nèi)襯細胞CK7陽性,基底細胞p63陽性,Ki-67增殖指數(shù)低。
本例MUC5AC及MUC6(部分+),具有胃型分化的現(xiàn)象。有文獻報道涎腺導管癌??杀磉_MUC6,少數(shù)可表達MUC5AC(約30%+),雖然正常唾液腺通常不表達MUC5AC及MUC6,但其腫瘤可出現(xiàn)兩者的表達,如黏液表皮樣癌常表達MUC5AC,涎腺導管癌常表達MUC6。聯(lián)合多種MUC標記,可用于黏液表皮樣癌、腺泡細胞癌及涎腺導管癌等的鑒別診斷[8-9]。
目前食管非Barrett腺癌的報道逐漸增多,因該腫瘤極為罕見,且異質(zhì)性較大,目前,尚無統(tǒng)一的規(guī)范治療方案,結(jié)合文獻報道,食管固有腺導管分化腺癌的預后相對較好,早期可行ESD術(shù)治療。臨床需重視對此類腫瘤的學習和了解,包括內(nèi)鏡下診斷、診治流程、預后、隨訪等,并加強消化內(nèi)科、病理科及外科之間的多科緊密協(xié)作關(guān)系,逐步建立起一套此類腺癌的規(guī)范化診療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