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欣蓮
(延安大學西安創(chuàng)新學院 外語系, 西安 710100)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中英文版于2017年11月7日出版后,發(fā)行到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據(jù)2018年2月4日新華網(wǎng)報道,已經(jīng)累計發(fā)行突破1300多萬冊,受到了外部媒體和國際觀察人士的高度關(guān)注。第二卷收入了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8月18日至2017年9月29日期間的講話、談話、演講、批示、賀電等99篇,分為17個專題,還收入了習近平總書記這段時間內(nèi)的圖片29幅,被視為世界讀懂中國的“思想之窗”。國內(nèi)各層各界也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語言學界及翻譯界對其英譯本也有了些許研究,但這些研究大多都是圍繞語言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等語言層面零碎的探討,比如舒暢的模因論[1]、林榕的文化翻譯觀[2]、黃琦瑤的代詞顯性化[3]等,本文在引入語言翻譯資源觀的基本思想基礎(chǔ)上,探究了中國政治話語語言翻譯的資源屬性與中國國家形象自塑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旨在引發(fā)更多關(guān)于此類研究范式方面的革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簡潔、真誠、生動形象,善用比喻,其中在演講篇講述故事11個,引用經(jīng)典40個,借用隱喻52個,使用俗語13處[4]。每篇文章后配有注釋,著作后也附有關(guān)鍵詞索引及英譯,方便讀者對照閱讀與查詢。面對這么一部偉大著作的翻譯,譯者除了深厚的英語語言文化功底外,非得有相當深厚的中國文字功底不可。譯者是最認真的讀者,英譯本中對于中國典故的翻譯,多數(shù)采用名詞化、語言形式遵循中國話語對仗的特點。比如: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A person without spirit cannot stand all; a country without spirit cannot be strong.)??v觀文中這諸多文獻典故的英譯,足以印證中國翻譯家嚴復的名言“一名之立,旬月踟躕”的精髓了。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匯集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譯文要做到傳神地再現(xiàn)習近平總書記的政治思想精髓,譯者必須先要充分深刻地吃透這些政治話語的中文內(nèi)涵,尤其是西方人士關(guān)注的亮點話題,比如“五位一體(Five-point Strategy)”、“四個全面(Four-pronged Strategy)”、“精準扶貧,精準脫貧(Targeted Measures Against Poverty)”、“反腐倡廉(Uphold Clean Government, Fight Corruption)”、“一帶一路倡議(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人類命運共同體(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一國兩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5]等。這些詞語已經(jīng)不再是話語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了,而是構(gòu)成思想的重要政治文化因子,是一整套具有特定思想指向性和價值取向性的語言系統(tǒng)。
西方受眾非常關(guān)注表達中國政治思想、政治主張方面的內(nèi)容。在翻譯這些內(nèi)容時,除了具備相當扎實的文化語言功底,還必須具備國際視野、跨文化交際能力、政治洞察力與政治敏銳性。例如:“不搞改革,不堅持開放政策,我們制定的戰(zhàn)略目標就不可能實現(xiàn)。這是一個關(guān),這個關(guān)必須過”。試看兩種譯文:
譯文1:We can not reach our strategic goal unless we carry out reforms and adhere to the open policy. This is a key process we must go through.
譯文2:We can not reach our strategic goal unless we carry out reforms and adhere to the open policy. This is a barrier we must stride across.
在翻譯這個句子時,對“關(guān)”字的理解與翻譯必須考慮到西方受眾的閱讀反應。譯文1用“process”表達“關(guān)”字之意,準確地表達除了這個“關(guān)”是一個過程,是一個達到戰(zhàn)略目標重要而又必經(jīng)的過程,這樣西方讀者會正確理解中國改革開放這個偉大的政治遠見與智慧舉措。而譯文2所翻譯的“barrier(關(guān)卡)”,很容易讓西方讀者引起誤解,既然是關(guān)卡,那也就是障礙了,既然是障礙,為什么中國政府還要主張呢?這樣的譯文,除了不能有效地轉(zhuǎn)達原文初衷,反而歪曲了原文的根本涵義,西方讀者肯定會非?!癱onfused (迷惑不解的) ”,丈二和尚摸不到頭腦,不知道中國政府究竟是在干什么,這都是政治意識缺乏的表現(xiàn)。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有好多中國政治詞語在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中是“空白”領(lǐng)域,沒有與之相對應的英語譯文。怎么翻譯這些詞語,是保留原意還是追求語言形式簡潔而還能被西方讀者理解?譯文的可接受性又怎么把握?受眾意識在英譯本中也體現(xiàn)明顯。比如“發(fā)揚釘釘子的精神”,用nail spirit表達;“愚公移山志”用down-to-earth spirit表達等,既保留了習書記話語的生動形象,又易于被西方人士理解。
在翻譯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中空缺的中國政治文化詞語時,具備了受眾意識,下一步就是需要關(guān)注這些翻譯出來的詞語在英語國家閱讀反應和接受圖景問題了。英語國家讀者往往由于文化背景障礙,寫作風格差異等原因,對表達中國國家方案、中國國家道路、中國方案與智慧等內(nèi)容產(chǎn)生理解偏差、甚至走樣,這個是需要慎重而警惕的。
無論是語言意識、政治意識還是受眾意識,研究《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譯本發(fā)現(xiàn),英語譯文都是把中國話語看作是具有中國文化特質(zhì)的特殊資源進行文字翻譯和思想分享的,譯者在翻譯一個一個中國詞語時,面對的除了蘊含中國文化典籍詞語之外,還要面對中國方案、中國理論、中國實踐、中國智慧等寶貴資源用英語去闡釋的問題。語言具有資源屬性,通過語言翻譯活動產(chǎn)生的譯文自然也具有資源屬性。有用性是資源的本質(zhì)屬性,而中國政治道路、中國國際主張、中國理論與中國實踐等卻又是具有稀缺性的資源,其英語譯文質(zhì)量直接影響這些文化瑰寶價值在海外的共鳴與升華。建構(gòu)語言翻譯資源觀,從資源屬性的角度去審視中國文化典籍的譯介工作與研究議題,通過研究范式的革新去更好地進行中國國家形象的自塑,顯然具有戰(zhàn)略性和建設性意義。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譯本中有大量的例子見證了譯文是用心地把中國話語作為一種政治文化價值向世界在做說明,處處體現(xiàn)著中國話語世界表達的意識,上升到理論層面,就是體現(xiàn)了語言翻譯的資源屬性。
例1: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qū)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To win this battle, we should have firm resolve and solid goals, and work hard with a down-to-earth spirit, to bring reasonable prosperity to all poverty-stricken areas and individuals by 2020[5].
例2:我們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guān)”、“臘子口”需要征服……
There are still so many snow-capped peaks that we must scale, many grasslands that we must cross, and also many Loushan Passes that we must conquer[5]...
習總書記話語中的“愚公移山”、“小康社會”、“雪山”、“草地”等詞意蘊深厚,只有把這些具有中國特質(zhì)性的話語視為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說明中國的非物質(zhì)資源,才會有使命感和國際視野,有了這一思想的引領(lǐng),語言翻譯研究才會有質(zhì)的飛躍和提升,同時也會觸發(fā)融合性的相關(guān)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善于提煉標識性概念去改變我國哲學社會學在國際上的聲音還比較小,還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6]?!读暯秸勚螄碚分泻枚嘣捳Z對于海外人士來說,就是新概念、新思想、新定義,這些在他們本國的文化語系是“空白”領(lǐng)域,需要有效地翻譯好這些話語,形成他們對這些話語在本族語系中的正確認知,建構(gòu)國際話語對接體系,讓他們對中國故事見字如唔,激發(fā)思想共鳴,讓他們對中國經(jīng)驗,開卷有益,汲取中國精神。英譯本中出現(xiàn)的對接國際主流媒介的標準化術(shù)語、植入西方話語體系的直譯策略、中國話語世界表達的創(chuàng)譯策略等值得借鑒和推廣。
表1 對接主流媒介的標準化術(shù)語
表1中所示例的英語譯文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中國政治制度、國家大政方針等國際媒體的報道之中。該著作英譯本選取與國際媒體一致的譯文,有利于中國話語“標識性概念”的提煉,形成國際共識。
表2 植入西方話語體系的直譯
表2中列舉的譯例很多,此類話語通過直譯后,經(jīng)過對外傳播就可以植根于西方語言文化體系之中了。當西方語言文化中出現(xiàn)越來越多這類直譯過來的話語時,中國話語外接體系也就得到了國際的理解和接受,中國道路、中國主張等新概念也就為西方人士所熟悉了。
表3 中國話語世界表達的創(chuàng)譯
表3中列舉的譯例代表的是中國道路、中國主張等的新概念、新思想、新定義等,將此類話語用創(chuàng)譯的策略表達出來,把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等極具國際價值的資源向世界進行說明,讓世人耳目一新,繼而構(gòu)建起中國話語外接體系,實現(xiàn)中國國家形象的自塑。
1994年,《大中華文庫》外文版的面世,標志著中國歷史上首次全面系統(tǒng)地向全世界譯介中國文化典籍。隨著中國國力日益強大,越來越多的國家想學習中國的成功經(jīng)驗,想傾聽中國故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毛澤東選集》《論人民民主專政》《孫子兵法》《本草綱目》《中國共產(chǎn)黨黨章》《憲法》等著作的面世,見證了中國文化與聲音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傳播,也說明了國家和學界對中國文化譯介事業(yè)關(guān)注的寬度與廣度都加深了。隨著“一帶一路”的深入與推進,這方面的譯介應該會越來越多,涉及的領(lǐng)域也會越來越寬泛,通過建設中國政治話語語料庫等,豐富中國政治話語語言資源。
大數(shù)據(jù)時代背景下,社會已經(jīng)步入了全媒時期,信息傳播的形式正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時俱進地融合各種話語對接途徑,發(fā)揮國家主流媒體進行中國話語世表達的同時,也要充分發(fā)揮自媒體靈活機智的特點,加大媒介宣傳的廣泛程度,充分利用谷歌、新浪、騰訊等平臺搭建國際對中國形象的“自塑”建設,將語言翻譯資源觀落實到“實處”,發(fā)揮語言翻譯活動的政治價值??梢韵韧ㄟ^將中國政治核心話語通過“節(jié)譯”的方式引入西方政治主媒體領(lǐng)域,引起他們的普遍關(guān)注,吸引他們到中國“主動來拿”,繼而廣泛翻譯與傳播。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譯本海外發(fā)行量的創(chuàng)新高記錄,充分說明了國際對于中國的密切關(guān)注,也預示了國際對于中國國家形象的仰望,是成功而偉大的,具有時代意義的。在成功的基礎(chǔ)上,建立中國話語海外評價機制,多渠道,多層次的獲息譯文在海外被理解的情況和被認知的態(tài)度,對譯介研究有著反撥作用,對提煉中國話語標識性概念有著指導意義??梢越柚髷?shù)據(jù)技術(shù)支持等,開發(fā)研究軟件和互動平臺,通過問卷、訪談、國際研討會,將建構(gòu)話語體系跟國際交流活動結(jié)合起來,積極主動地設置議題,解讀中國實踐,最大化的發(fā)揮語言翻譯的資源性價值。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譯對于中國話語體系的構(gòu)建提供了新思路,對中國國家形象從“他塑”走向“自塑”提供了范例,從語言翻譯資源觀切入探究中國話語的世界表達,包括海外譯介模式的選擇與創(chuàng)新、譯介海外接受圖景的預設和關(guān)注、翻譯理念的轉(zhuǎn)變與革新等,預期觸發(fā)更廣更深相關(guān)方面的研究與融合,包括高層建筑層面乃至技術(shù)層面的關(guān)注和支持,都具有戰(zhàn)略和建設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