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梓晴
我發(fā)現,回憶起四年在上海紐約大學(以下簡稱上紐大)的點點滴滴,我的生活似乎都繞不開一個詞。我忽然意識到自己常常提到“不確定性”,但如今我可以自信地說:“好的,不確定性確實存在,但我現在差不多知道該如何應對。即便有意外發(fā)生,我也可以找到方法坦然面對。”
勇敢的選擇
從高二那年起,“不確定性”便開始成為我人生旅途中的???。來上紐大之前,我就讀于云南昆明的一所傳統(tǒng)公辦高中。身為理科生的我有意在未來從事商科職業(yè),同時對環(huán)境問題深感興趣。所以當聽說上紐大的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專業(yè)、修讀各個學科領域的課程時,我便被深深地吸引了。
但當時,上紐大的首屆學生尚未畢業(yè)。父母雖然從未阻攔我報考這所年輕的高校,但依然心存疑慮,我自己也有些擔憂——學校離家很遠,又剛成立不久,存在許多不確定性,自己和家人對學校的教學模式和體系也不甚了解。
2016年春季學期,我在上紐大度過了一個難忘的校園日,并自此認定這里就是我的“夢?!?。雖然父母仍有些許擔心,但我記得到了最終做決定的時刻,父母告訴我說:“我們相信你,也相信你有能力應對未來挑戰(zhàn),解決問題。”
“新生”的成長
我的大一生活的確充滿挑戰(zhàn)。每周要閱讀上百頁英語材料。句子里的每個單詞我都認識,但我卻讀不懂整句話的意思。我回憶起初入校園時遇到的各種“攔路虎”,真的有很多。當時我不適應環(huán)境,也不習慣飲食,所以剛開始真的有點害怕。好在逐漸結識了新的朋友,他們給我提供了許多幫助。一路走來,我也越來越了解自己。
隨著專業(yè)學習和自我探索的深入,我逐漸發(fā)現自己對環(huán)境領域不但深感興趣,而且滿懷熱情。大二時,我成為了上紐大學生社團“綠色上海”的一員,負責組織與當地企業(yè)合作開展活動,并每周與同學、學校教師、員工一起管理世紀大道教學樓外的都市小花園。除了修讀商學和金融課程外,我還參加了環(huán)境學助理教授李逸飛執(zhí)教的“環(huán)境與社會”課,期間發(fā)現自己有興趣深入探索該領域。李逸飛教授的教學風格和課程設計也教會了我打破成見,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在李逸飛教授的課上,我們有很多互相討論、交流想法的機會。這對我來說是個非常有意思的過程,因為它教會了我如何求同存異。
難忘的海外學習體驗
李逸飛教授還邀請我擔任“上海項目”的研究助理,通過梳理各類歷史文檔研究水道變遷對上海歷史及城市發(fā)展的影響。這項研究激發(fā)了我對“公共政策”的興趣,雖然當時我對“公共政策”這一學科領域還不太了解。我在文檔資料中看到,政府過去曾有過這項計劃,但沒有真正投入實踐。政策制定與落地實施之間的落差吸引了我的注意,隨后我意識到,這一現象在每項社會議題中都普遍存在。所以我決定深入研究這一問題,看看能否有些新的發(fā)現。
受公共政策這一新興趣點啟發(fā),我決定前往紐約大學華盛頓校園參加海外學習,修讀了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的商學和金融課程。在那里,我廣泛修讀了環(huán)境研究和公共政策領域的各項課程,與其他“公共政策迷”們溝通交流,還獲得了在北美環(huán)境教育學會(NAAEE)和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USGBC)實習的機會。
大學四年,我最喜歡的課程是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商業(yè)與社會實踐助理教授Matt Statler開設的“社會影響咨詢力”課。在這門課上,學生們被分配到小組,實地參與項目實踐。我所在的小組被匹配到紐約當地的教育非營利組織,為其設計商務計劃,以推廣全新的環(huán)境教育項目。這對我來說是一次全新的體驗。它指導我如何接觸客戶、撰寫報告,以及分享最后的咨詢成果——它極大地影響了我本科畢業(yè)后在該領域的職業(yè)選擇。
豐富的咨詢實踐經歷為我贏得了2019年夏季和秋季學期在上海的集思共利企業(yè)管理咨詢公司(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實習的機會。畢業(yè)后,我也將在普華永道的創(chuàng)新城市發(fā)展綜合服務部就職。我對畢業(yè)后的第一份工作充滿期待,因為為政府和公共部門的客戶提供咨詢服務完美融合了我的各個興趣點。雖然目前尚不確定未來在工作崗位上會遇到哪些挑戰(zhàn),但我相信,大學四年在上紐大“自我認知”課堂中的所學將繼續(xù)為我指明方向,引導我在人生道路上砥礪前行。
在上紐大的國際化經歷讓我有理由相信,未來不論去到世界上的任何地方,我都可以想辦法適應,找到適合自己的社區(qū),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獨特體驗。在上紐大,你會有動力走出自己的舒適區(qū),得到靈感與啟發(fā),并感受到大家庭里不遺余力的支持和濃濃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