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寧
1二里頭遺址博物館。
這里是河洛大地,漫無邊際的平原上聚集著綿密的村莊。一個叫作二里頭的村子,普通非常。每日里,人們在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日里,村里最熱鬧的時候,無外乎文化廣場,跟隨音樂扭動的阿姨們。除此之外,這里幾乎沒有任何躁動。但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村子,卻秘藏著3800多年前的輝煌,屹立著一個強大王國的都邑。正如專業(yè)人士所說的,二里頭文化所處的洛陽盆地乃至中原地區(qū),是中國王朝氣象的發(fā)端,這里有最早的“中國”。
2大運河博物館。
從洛陽龍門站下車,乘車向東一個多小時至二里頭村。眼前農舍儼然,村頭迎面“天下第一都”的牌坊,向我們講述著這里近3800多年前的繁華。3800多年前,一座恢宏壯觀的城市在此誕生。戰(zhàn)火、狼煙、地動、山搖,滄海桑田的變遷曾讓它沉睡、安眠。那么,這一沉睡千載、在中國歷史上聲名赫赫的夏都,是如何被發(fā)現的呢?
這還要從那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和向他手指方向掘下去的一鏟說起。
時間回到1959年5月16日。
這一天,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和隨行的數位年輕人,風塵仆仆地來到翟鎮(zhèn)二里頭村,他們時而在村南路旁的斷崖間觀察,時而在村子附近撿拾著什么。面對這些陌生的面孔和略顯怪異的行為,村民們議論紛紛。更有好奇者走近一看,發(fā)現他們正在撿拾且視若珍寶的物什,竟然是村民平時耕作中時??梢姷摹巴卟辍?,心中不免詫異:他們是誰?他們在干什么?
3二里頭遺址博物館。
“老生兒(老先生),恁(您)是不是丟了啥東西,在這踅摸(尋找)啥嘞?”老者笑著回答:“是啊,丟了一個大東西,丟了一座幾千年前的大城?!?/p>
這位老者就是著名史學家、二里頭遺址的發(fā)現者徐旭生,隨行的年輕人包括周振華、方酉生等人。徐旭生此番就是為探索夏文化,尋找“夏墟”而來?!妒酚洝份d,“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928年安陽殷墟的試掘,證實了“商”的存在。司馬遷所說的夏商周三代里的“夏”到底在哪里,學界爭論不休。徐旭生此行是中國首次明確以探索華夏文化為目的的田野考古。
他們先到登封、禹縣(今禹州)一帶調查一月有余,頗有所得。隨后受偃師當地文物部門的一位高姓干部邀請,來到偃師,因為史籍指出這里曾是商代的第一個王都——西亳。
過了洛河南岸,徐旭生發(fā)現村南斷崖間有不小的灰坑。在距村約半里處,又發(fā)現了很多陶片,將陶片慢慢拼接起來,就成為罐、鼎、豆等器物。當天,徐旭生在二里頭村停留了一下午。晚上,他在日記里并沒有急于對二里頭的情況做出判斷,但記下了兩個關鍵點:出土的陶片中殷(商)代早期極多;村民反映可以挖到陶片的范圍南北三里許,東西更寬。他已然意識到此處非同尋常。在日記的結尾,徐旭生難掩興奮,記述了回程時遇到大雨,土地全變成了泥地,要“脫鞋赤腳踏泥前行”,而心境“遂覺無限遼遠”!
4二里頭遺址博物館。
5二程文化園。
1明堂。
2綠松石龍形器局部。
考察結束后,徐旭生寫出了著名的《1959年夏豫西調查夏墟的初步報告》,強調了二里頭等遺址的重要性。該調查結果很快引起學術界極大注意,當年秋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就和河南省文物工作隊試掘了二里頭遺址,其后,發(fā)掘工作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獨立承擔。
3玉石器。
當時,學界的關注重點多放在文獻與考古材料整合基礎上的歷史復原研究,關于文化探索和夏商王朝分界問題,其參與人數之多、歷時之長、討論之熱烈、影響之深遠,都遠超其他研究領域。自此,二里頭這個極為普通的村莊的名字,因徐旭生的考察而載入中國考古學史。
偃師城區(qū)南洛河西邊不遠處的二里頭村村南,一座略顯老舊的庭院就是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村工作隊駐地。二里頭遺址考古發(fā)掘60 年,直接參與發(fā)掘和研究工作的有上百人。在村民眼中,60年間,變的是考古隊進進出出的人,不變的是他們朝七晚五的作息;而在考古隊員眼中,二里頭發(fā)掘變的是一點點擴大的發(fā)掘范圍,更新換代的考古設備,新建的博物館、遺址公園,不變的是考古人手中的洛陽鏟、排刷,以及堅定的信念。
田野考古條件艱苦,周期長,任務重,特別對于一個大型都城遺址來說,難度就更大,周期就更長。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派往二里頭工作隊的隊長共有三任,三代考古人像候鳥一樣往返于北京和洛陽,把人生最美好的歲月都奉獻給了這片土地。
4二里頭遺址博物館。
5隋唐洛陽城應天門。
二里頭遺址考古是60年中國考古學發(fā)展歷程的縮影。根據工作目的、工作任務、工作內容的變化,可大致將二里頭遺址60年來的田野考古分為三大階段。第一階段(1959-1979 年),趙芝荃任隊長的工作隊,對二里頭遺址文化遺存的文化分期、內涵和性質進行了全面了解,先后完成一號宮殿基址、二號宮殿基址、宮殿區(qū)以外的各種手工業(yè)作坊遺址和一般居住遺址等的發(fā)掘,對二里頭遺址的整體布局有了概括性的了解,確定了遺址的都邑性質;第二階段(1980-1998年)在鄭光的帶領下,細化了二里頭文化分期,重點發(fā)掘了以鑄銅作坊為代表的遺址,以實物證據證明二里頭文化已經進入青銅文明階段;第三階段(1999-2019年)在許宏的帶領下,二里頭遺址新一輪的田野考古將發(fā)掘研究重點放在探索二里頭遺址的聚落形態(tài)上,確認了遺址的現存范圍、遺址邊緣區(qū)的現狀及其成因,明確了各期遺存的分布范圍、二里頭都邑中心區(qū)和一般居住活動區(qū)的功能分區(qū)。
更重要的是,這后20年,二里頭工作隊次第發(fā)現了“中國之最”——東亞地區(qū)最早的核心都邑聚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網、最早的車轍、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中軸線布局、最早的多進院落或四合院式宮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銅禮樂器群、最早的青銅器鑄造作坊、最早的大型官營作坊……
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上誕生過許多璀璨的文化,比如晉南的陶寺文化、長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山東的龍山文化……那是一個萬邦林立、滿天星斗的“古國時代”。直到二里頭王都的出現,散落于各地的眾多邦國逐漸向心,形成了一個“一體王朝”。
作為國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于2019年10月中旬向公眾開放,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與博物館同步建成。它匯集了中華大地早期文明的精粹,它就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最具杰出代表性的東亞地區(qū)最大的都邑、最早的王都,據考證為中國第一個朝代——夏都斟鄩遺址。
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里頭遺址對研究華夏文明的淵源、國家的興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設、王宮定制等重大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著名考古專家許宏說過:“洛陽人民是非常幸福的,因為洛陽人生活在歷史當中,五座都城遺跡沿洛河一字排開,橫貫洛城,那些先人的智慧結晶近在咫尺,觸手可及?!痹S宏口中所說的“五都貫洛”,并不僅僅指五個朝代的都城,而是歷史上五個朝代曾在洛陽建都的數個大型城址:偃師夏代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與隋唐洛陽城遺址。它們沿洛河自東向西,有規(guī)劃地營建于山之陽(邙山之南)與水之北(洛水之北)之間,而這些都城的橫向跨度僅僅30公里。在中國,再也找不出哪有一座城市可以擁有如此密集的都城遺跡,這也正是為何洛陽成為國內外多少人魂牽夢縈、渴求探尋的一座城市的原因。
因為讀懂了洛陽,也就讀懂了中國。
地址:洛陽市偃師市古城快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