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靜文 王 怡 貴緣琦 趙宏賢
西南醫(yī)科大學 1 臨床醫(yī)學院 2 藥學院 3 基礎醫(yī)學院,四川省瀘州市 646000
老年癡呆是發(fā)生在老年期的智能障礙綜合征,主要表現(xiàn)為智力、認知功能減退和行為的改變。而老年癡呆患者這種自理能力的減退,給家庭與社會帶來了嚴重的負擔。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老年癡呆發(fā)病率也呈上升趨勢,據(jù)估計至2030年,患者人數(shù)將是2010年的2.8倍,形勢格外嚴峻[1]。
目前,我國對老年癡呆患者的照護仍以家庭為主,社區(qū)干預政策和管理手段尚處在起步階段[2]。有研究表明,完善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可以減輕老年慢性病患者家庭照顧者的負擔[3]。因此,照顧好老年癡呆患者, 不僅需要患者家庭的大力支持, 還需要除家庭之外的社會群體的廣泛支持。
1.1 研究對象 采用抽樣調查法,于2018年3—12月分別在瀘州市各養(yǎng)老院、社區(qū)、醫(yī)院及高校進行線上與線下的問卷調查。共發(fā)放問卷120份,對養(yǎng)老院工作人員、老年癡呆患者親友、醫(yī)院護理人員等展開調查。
1.2 研究方法 本項目調查問卷共有15道題目,其中關于老年癡呆患者的個人基本信息占4/15、開展社會支持的情況占4/15、老年癡呆患者病況改善程度占6/15,并以開放性問題結尾——“請談談現(xiàn)有社會開展諸類活動的看法與建議”。此次問卷調查采用線上線下同時進行的方式,線上通過問卷星、微信公眾號發(fā)布問卷調查。線下采用紙質問卷在所抽取的養(yǎng)老院、社區(qū)等進行面對面調查。共發(fā)出問卷120份,其中有效問卷101份,回收率為84.16%。
2.1 基本信息 根據(jù)調研分析得出,瀘州市目前老年癡呆患者的性別比例較均衡,70歲以上的老人居多,且病情也多處于中重度階段。關于老年癡呆患者目前的安置情況,據(jù)調查顯示,近半數(shù)的老人在養(yǎng)老院居住,也有22.77%的老人由家庭成員輪流照看。見表1。
表1 老年癡呆患者基本情況
2.2 接受社會支持的情況 根據(jù)調研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給予瀘州市老年癡呆患者社會支持的群體中“家庭成員”最多,比例可達到79.21%,其次“高校組織”可達47.52%,而“個體”和“政府”給予的社會支持則較少。這些開展社會支持的群體年齡多在18~25歲,其次是26~45歲,而18歲以下的人群則最少。在對這些社會支持群體和個人所給予的社會支持的類型進行調查時發(fā)現(xiàn),“情感關懷”類最多可達84.16%,“物質支持”和“娛樂活動”緊隨其后,而“金錢援助”則較少。同時也發(fā)現(xiàn)近幾年老年癡呆患者每年接受社會頻率普遍在1~3次。見表2。
2.3 自理能力的改善情況 本次關于社會支持對老年癡呆患者自理能力的影響調研,采用照料者代評的方式進行評定,選項包括“起居規(guī)律,活動能力,交流方面,飲食情況,出行安全,情緒改善”6個條目,所有條目均為 6個選項:表示0~5 分。相對應“無改善”“改善差”“改善一般”“改善較好”“改善好”“改善非常好”六種程度。見表3。
表2 老年癡呆患者接受的社會支持情況
統(tǒng)計分析后發(fā)現(xiàn),老年癡呆患者在接受一定的社會支持后,在飲食和情緒方面得4分的比例最多,分別占比為26.73%和45.54%;在出行安全方面得3分的比例最多,占比29.70%;在起居規(guī)律方面得分為2分的最多,占55.45%;43.56%的老人在交流方面的得分為1分;而在活動能力的改善上1分和2分情況相似,各占29.70%和28.71%。
基于瀘州市老年癡呆患者基本情況調查結果、老年癡呆患者接受的社會支持情況調查結果、老年癡呆患者自理能力改善評分結果綜合分析:瀘州市老年癡呆患者年齡多在70歲以上,病情多處于中重度階段,且大多數(shù)患者均被安置于敬老院中。對于老年癡呆患者所接受的社會支持而言,他們所接受的社會支持群體以親屬和高校組織居多,形式以情感關懷和物質支持居多。而老年癡呆患者接受社會支持的頻率一般在每年1~3次。另外,從老人接受社會支持后自理能力的改善情況來看,社會支持對老人的飲食情況和情緒變化兩個方面的改善好,在出行安全方面改善較好,而活動能力、交流和起居規(guī)律方面的影響不大,這可能與老人所接受的社會支持類型有關。
如今,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年癡呆患者也不斷增多,同時人力及醫(yī)療資源有限,照料任務重,形勢嚴峻。Hafner 等認為,家庭養(yǎng)老功能逐漸弱化,養(yǎng)老將更多地依賴于社會服務機構和其他公益性群體等外部支持系統(tǒng),這些支持系統(tǒng)涉及家庭和社會關系、社交活動、社區(qū)服務的利用等多個方面[4]。也有研究表明,老年癡呆患者的子女以及其直系親屬是他們最主要的生活依靠,而照料的壓力也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沉重的生活負擔[5]。國外研究顯示,照顧者對患者的虐待行為與照顧者的社會支持密切相關,獲得的社會支持越少,照顧者越容易產生虐待行為,缺少來自家人朋友的支持鼓勵,家庭沖突的發(fā)生率就會顯著增加[6-7]。而這些例子都很好地體現(xiàn)了社會支持在老年癡呆患者生命中所起到的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
表3 自理能力的改善情況
根據(jù)本次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瀘州市老年癡呆患者接受的社會支持情況較差,這可能與當前社會對老年癡呆患者的關注度不夠、相關惠利老年癡呆患者的政策方案較少有關。對此,相關機構應多開展關于老年癡呆的專題講座和知識宣傳,加強大眾對老年癡呆患者生活現(xiàn)狀的了解,呼吁社會各界為老年癡呆患者開展有效的社會支持。
目前社會各界更傾向于為老年癡呆患者提供單純的生活照顧,但未認識到提升老年癡呆患者自理能力的重要性,所以這樣并不能從根本上改善老年癡呆患者的生活質量。有研究表明,參與社會活動較多的老年人,自我護理能力相對較高,生活自理年限也會延長,生活質量得以提高[8]。本次調查也指出,社會支持對老年癡呆患者自理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尤其在飲食情況和情緒方面,因此,在開展社會支持時應多注重對其自理能力的提升。例如,教老年人自主穿衣、為患者演示進食步驟、鼓勵他們回憶過往等,通過這些方式也可以讓我們對老年人的生活經歷和情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認識,拉近我們與他們的距離。同時,各類社會支持群體也應該多開展老年人能夠親身參與的社會活動,讓他們與同齡人交流生活經驗,增強他們自我保護意識,并為其提供更多關于健康的知識與信息。社會群體在實施社會支持時也要注意對老年癡呆患者的心理護理,即態(tài)度要溫和、親切、有耐心,護理患者時周到體貼,積極主動的關心照顧患者,密切注意患者情緒變化, 保護患者自尊心。遇患者情緒悲觀時耐心詢問原因, 必要時給予開導并轉移注意力,這樣不僅有利于拉近和患者的距離,也更有利于其他方面支持的開展[9]。
結果顯示,社區(qū)、政府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機構給予的社會支持較少,但要有效提高老年癡呆患者自理能力就離不開國家政策和社區(qū)的支持。目前,已經有許多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建立了老年癡呆患者一體化管理體系,并出臺了關于老年癡呆患者治療和護理的許多政策支持:如社區(qū)老年癡呆患者服務中心、居家照料服務、喘息及日間照料、長期照顧機構、老年癡呆患者及照顧者相關生活補助等。而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制定并完善相應的政策更是刻不容緩,對此政府應加大老年癡呆患者生活質量相關政策支持力度和資金投入,不斷完善醫(yī)保體系,學習國外的先進管理模式,并更多地倡導各種社會組織積極開展老年公益性活動。同時也應加快社區(qū)衛(wèi)生的建設,設立相應的老年癡呆患者護理單元[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