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瑋奕
(韶關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廣東 韶關)
已有相關報告指出,將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護理應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護理中,護理效果更為明顯[1]。能夠增加患者對精神分裂癥的認識,減少患者的精神疾病復發(fā)情況[2]。但此方面報告仍然不多,在本次研究中,對研究組和對照組63例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觀察評價,評估精神分裂癥患者在恢復期實施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護理的效果與影響,現(xiàn)進行如下報道。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63例,將所有患者根據(jù)護理方法不同均分為對照組(31例,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式)與研究組(32例,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加上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護理)。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中女性共有33例,年齡24~80歲,平均(52.46±4.37)歲。男性共有30例,年齡29~77歲,平均(51.62±4.56)歲。病程時長在2~18年,平均在7年,對患者的常規(guī)資料通過采用統(tǒng)計學進行研究,結果得出(P>0.05),可進行對比和討論。所有精神分裂癥患者均已知情同意,并自愿納入本次研究中,且經(jīng)由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31例,予常規(guī)護理方式,研究組32例,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加上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護理,主要護理內(nèi)容如下。
(1)細心耐心做好入院宣教,落實安全制度:為患者普及恢復期精神分裂癥疾病的相關知識與健康知識,介紹醫(yī)院基本情況及住院制度,讓病人愉快地度過休養(yǎng)期。主動詢問患者休養(yǎng)期間有任何要求,及時給一個滿意的答復。做好環(huán)境及設施介紹,并提供修養(yǎng)之外的娛樂活動,病友在住院期間相互關心、幫助,發(fā)生矛盾要相互諒解,及時告訴護士解決。
(2)衛(wèi)生、睡眠制度:病友們在住院期間,搞好環(huán)境及個人衛(wèi)生,不隨地吐痰、亂丟垃圾,定時洗澡,更換衣服,理發(fā),刮胡須剪指甲,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更好接受藥物的治療;長時間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對口腔黏膜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要堅持早、晚間刷牙和飯后漱口;少數(shù)精神藥物副作用如排便困難、皮膚瘙癢等,多活動,多食蔬菜、水果等,不搔抓皮膚;保持自己床鋪整潔,不用他人的生活用品,不吃其他病友碗中的食品,不吃變質和霉變的食品。共同創(chuàng)建良好的睡眠條件,病房環(huán)境安靜,晚間不看帶有刺激性的電視節(jié)目和書籍,防止不良刺激;因各種原因引起的睡眠障礙,報告醫(yī)生對癥處理。
(3)飲食、服藥制度:按時就餐,注意飲食衛(wèi)生,飯前洗手,有秩序地排隊,按順序端飯,進食不能過快,以免噎食,切忌暴飲暴食;不能搶食別人的飯菜和食用剩飯菜;完全不進食的病友,適當時采取鼻飼喂食,保證飲食。服藥時,先后依次排隊,以免護士忙中出錯,對不愿意服藥的病友,要檢查口腔,舌下和牙根與口腔和粘膜之間是否藏有藥,要讓病人多喝水,防止藏藥。即使吞下藥了還要多喝水,以便將藥沖下,服藥后不要讓病人立即離開,防止摳、挖,刺激咽喉而吐出藥物,達不到治療效果;為了保證給藥安全,病友們不要圍攏藥車或自己取藥;對拒服藥者,要采取注射用藥或插管鼻飼給藥。
(4)出院指導:精神障礙是一慢性疾患,指導患者及家屬出院后以下幾點:合理安排飲食,保證營養(yǎng)的供給;生活有規(guī)律,保證足夠的睡眠;在??漆t(yī)生的指導下,繼續(xù)系統(tǒng)服藥,藥量和服藥時間要按照醫(yī)囑執(zhí)行,維持和鞏固治療2年以上,藥品應由專人保管;督促每月復查心電圖、血常規(guī)、肝功能1次,病情穩(wěn)定則可3~6個月復查1次,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藥物所引起的副反應,可以使醫(yī)生更好的了解病情指導用藥。正確對待所患疾病,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克服性格上的弱點,自我調節(jié)情感,自我平衡處理,增進抗病能力;參加力所能及的工作或活動,忌高空作業(yè),不斷提高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禁酒及濃茶,不吸煙或少吸煙,尤其要堅定戒酒的決心;家屬應多關心、理解、照顧患者,不歧視、不溺愛,幫助患者盡快融入社會。
通過記錄患者的精神病評估量表(BPRS)、精神分裂癥陽性與陰性癥狀評分表(PANSS)的評估結果對研究組與對照組的護理效果進行比較。
應用SPSS 18.0軟件處理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有關數(shù)據(jù)與相關指標資料,計量資料比較通過t檢驗,并以(±s)表示,計數(shù)資料通過χ2檢驗,并以(%)表示,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護理與僅行常規(guī)護理的比較,P<0.05表示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通過對63例患者護理后的精神病評估量表(BPRS)、精神分裂癥陽性與陰性癥狀評分表(PANSS)的評估結果進行分析,研究組護理后的BPRS與PANSS評分明顯比對照組更低,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護理的效果較為理想(P<0.05),詳情如表1所示。
表1 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后BPRS與PANSS評分比較(±s, 分)
表1 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后BPRS與PANSS評分比較(±s, 分)
組別 例數(shù) BPRS評分 PANSS評分對照組 31 75.37±7.34 52.48±5.43研究組 32 63.52±6.56 35.82±4.36 t 6.761 13.449 P 0.001 0.001
精神病主要指大腦機能活動產(chǎn)生紊亂,造成出現(xiàn)認知、意志與行為等精神活動不同程度障礙疾病的總稱[3]。精神分裂癥屬于精神病中的常見類型,其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4]。這將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5]。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具有重要的意義[6]。
患者產(chǎn)生精神病有許多方面原因,主要包括自身體質因素、個性特征、先天遺傳因素、社會性環(huán)境和器質因素等方面[7]。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護理作為個性化的恢復期精神分裂癥護理措施,其護理方案通過為患者普及恢復期精神分裂癥的健康知識,指導患者在恢復期堅持服藥,讓患者親身感受到家庭與社會帶來的溫暖,促進患者的疾病好轉[8]。
此次研究對精神科收治的63例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觀察評價,對照組31例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式,研究組32例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加上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護理。研究組護理后的BPRS與PANSS評分明顯比對照組更低(P<0.05)。
研究結果表明,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護理在此研究中比僅行常規(guī)護理的作用更加理想,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促使其精神疾病得到滿意的轉歸。評估研究精神分裂癥患者在恢復期實施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護理的效果與影響,值得臨床推廣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