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越旅俄作家,翻譯家俄羅斯經濟大學教授
19 世紀俄羅斯瘟疫此起彼伏,僅霍亂就流行了8 次。俄羅斯作家在瘟疫暴發(fā)時,被迫自我隔離,同時刺激了寫作激情,最終奉獻給世界眾多百世流芳的文學佳作。
最終奉獻給世界眾多百世流芳的文學佳作。
2020 年疫情隔離期間,我在讀書之余,特揀選數(shù)篇(部)推薦如下:
短篇小說集《別爾津的故事》,作者是普希金。這部小說集由5 個短篇組成:《射擊》《暴風雪》《棺材匠》《驛站長》《村姑小姐》。這五篇小說堪稱詩人普希金短篇小說的精華。普希金的其他作品,之前的專欄已經介紹過,不再贅述。
長篇小說《父與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講述平民醫(yī)科大學生巴扎羅夫持有民主主義觀點,與貴族自由主義觀點格格不入,參加舞會時鐘情于貴族寡婦,但遭寡婦拒絕。最后,巴扎羅夫在一次解剖尸體時受感染而死。
1860 年,屠格涅夫在英國懷特島旅行時,就開始構思《父與子》。起因是,他在火車上遇見一位年輕醫(yī)生,對方的思想使他創(chuàng)造了一個全新的概念:虛無主義。當年,屠格涅夫便躲到巴黎,隔離起來寫作,很快完成《父與子》前半部分。之后,他返回家鄉(xiāng)奧廖爾省寫小說后半部分。就在創(chuàng)作接近尾聲時,俄羅斯廢除了農奴制,社會氛圍對屠格涅夫1862 年最終完成《父與子》起到重要作用。
中篇小說《不死的大頭》于1880 年問世,作者是列斯科夫。這部作品是在俄羅斯全國麻疹肆虐、大城市封城期間完成的。小說的主人翁是一個綽號為“不死的大頭”的普通人,他在奧爾洛夫省炭疽病肆虐期間,勇敢地走進病人的隔離小屋,用他的愛給他們特殊的臨終關懷。小說告訴我們,在生死攸關的時刻,真正奉獻無私、正義和愛心的都是平頭百姓。
短篇小說《羅斯柴爾德的小提琴》是契訶夫于1892 年完成的作品,堪稱世界短篇小說名作。那一年,第五波“百年霍亂”襲擊了俄羅斯。那年春天,契訶夫買下了莫斯科郊外的梅利霍沃莊園。疫情暴發(fā)后,契訶夫為附近26 個村莊的村民、4 家工廠的工人和大衛(wèi)修道院的修士,提供免費的醫(yī)療服務。他每天從早忙到晚,還堅持文學創(chuàng)作,寫出了膾炙人口的精彩短篇《羅斯柴爾德的小提琴》。
小說的主人公伊萬諾夫是個窮棺材匠,靠在婚禮上拉小提琴掙外快。猶太人羅斯柴爾德也一起拉小提琴,但伊萬諾夫覺得他拉得不好,經常罵他,回家后仍怒氣未消,便對妻子家暴。后來妻子重病,醫(yī)生說她不久于人世。伊萬諾夫邊給她做棺材,邊覺得對不起她。妻子死后,他懺悔不已,在門前拉起小提琴。羅斯柴爾德被琴聲打動,淚水橫流。伊萬諾夫留下遺囑,死后將小提琴送給羅斯柴爾德,讓琴聲繼續(xù)在世間傳揚。
短篇小說《奧列霞》寫于1898 年,是俄羅斯白銀時代作家和翻譯家?guī)炱樟值拇笞?。那一年冬季,俄羅斯暴發(fā)傷寒,僅彼得堡就有15 萬人染病,死者甚眾,全國大隔離。庫普林就勢寫完《奧列霞》。這篇小說講述了大城市長大的伊萬來到小城工作,與一個未受過正規(guī)教育、長在荒郊僻野的村姑奧列霞相戀的愛情悲劇。奧列霞身上體現(xiàn)出作者追求的“純天然”類型。小說在基輔一家報紙上首發(fā),引發(fā)轟動,在全國流傳甚廣,被譽為大師庫普林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