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珊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條件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來,腦血管病的發(fā)病率在我國越來越高,威脅了廣大人民的健康[1]。缺血性腦梗死已經成為老年患者最為常見的慢性疾病,危害了身心健康,常合并睡眠障礙,并給社會帶來了負擔,患者常有認知困難、肢體活動障礙、失語等癥狀,出現(xiàn)一系列緊張、焦慮和懼怕的負性心理,用藥的依從性也較低,臨床上以往的護理方法較為常規(guī),忽略了患者的情緒管理及后遺癥的康復,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需要改善其護理方法[2],提高治療質量,有研究顯示,對腦梗死患者進行綜合護理路徑干預,能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3],本文研究綜合護理針對腦梗死合并睡眠障礙患者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經過患者以及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同意,選擇從2017年11月-2019年1月在我院確診并進行治療的68例缺血性腦梗死患者進行觀察和研究,完全遵循隨機化的方法將這些患者分成兩組。對照組患者男18例,女16例,年齡60~75歲,平均年齡(68.6±3.57)歲。病程2~8年,平均(2.32±0.26)年。實驗組患者男17例,女17例,年齡60~76歲,平均年齡(69.91±5.11)歲;病程3~7年,平均(2.41±0.39)年。所有患者中,合并高血壓患者30例,合并慢性肺病患者22例,合并冠心病患者2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以及病程構成等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①納入標準:在我院就診并長期復查隨訪;需要進行綜合護理。②排除標準:大面積腦梗死以致嚴重的意識障礙,不能遵從醫(yī)囑用藥。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定期查房,對肢體功能進行訓練,防止壓瘡及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嚴密關注血壓、凝血指標等,護理方法已經比較成熟,此處不再贅述。
1.2.2 實驗組 患者接受優(yōu)質護理路徑干預措施,具體措施如下:
1.2.2.1 心理護理 對患者介紹腦梗死的特點,增強患者對于腦梗死的認識,進而消除對疾病的恐懼心理,以便較好的配合家屬及醫(yī)務人員進行持續(xù)的治療。起到轉移注意力[4],改善患者情緒狀態(tài)的干預作用,保證在治療過程中,患者保持積極平和的情緒;要給予貼心照顧,熱心建議早診早治,盡可能給這類患者帶來舒適感。
1.2.2.2 肢體及語言功能護理 腦梗死患者的治療主要在于其后遺癥的康復,改善其正常生理功能,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體化的康復方案,尤其是語言及肢體功能的康復,讓患者常翻身,時刻調整患者的體位,讓患者掌握一些基本的床上訓練方法,并定期對相應部位進行按摩,按摩的力度控制好。此外,在患者病情允許的前提下,指導患者積極進行適當?shù)捏w育鍛煉活動,進一步保持情緒的愉悅與穩(wěn)定。此外,訓練患者的語言能力,幫助他們嘗試發(fā)音,從一些簡單的字詞開始,逐漸成句,訓練要耐心,尊重患者,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提高患者的正常生活質量,這也是臨床治療的首要目的。
1.2.2.3 舒適護理 給患者一個舒適的康復環(huán)境,向患者詳細介紹工作流程、就診流程、工作人員,促進患者對醫(yī)院的熟悉感。使其充分相信醫(yī)務人員,并積極配合治療,向其講解其他成功的例子,增加其治療的信心,每項護理操作的目的及注意事項都應向患者詳細講解,另外還要完善對患者病情的監(jiān)測,血壓、心率、體溫要做到1天檢測2次,此外,早午兩次查房,完善查房記錄,常與主治醫(yī)生進行交流。關注天氣預報,并叮囑患者保暖通風。向患者解釋藥物的作用,用藥后有什么不良反應及用藥時機、頻率等,囑咐患者遵從醫(yī)囑,并時刻與患者家屬溝通,完成監(jiān)督配合,維持患者居住環(huán)境的安逸,防止患者的情緒波動。
1.3 觀察指標 使用SAS以及SDS情緒量表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患者測評得分越高,代表以焦慮抑郁為代表的不良情緒水平越嚴重;此外統(tǒng)計兩組患者睡眠質量的差異,項目主要有入睡的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日間功能障礙,總分100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數(shù)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比較 經差異化護理干預之后,實驗組患者以抑郁、焦慮為代表的負性情緒反應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比較(x±s,分)
2.2 兩組患者睡眠質量評分比較 差異化護理干預結束后,實驗組患者睡眠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睡眠質量評分比較(x±s,分)
目前,腦梗死已經成為老年常見病之一,其病程一般較長,不易根治,易發(fā)展為頑固性腦梗死,這類患者常合并睡眠障礙,因此需要長期的干預治療,這離不開醫(yī)護與患者的共同努力。患者負性心理較重,導致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同時,治療的時程較長,給患者的心理上帶來巨大的壓力,不利于治療的進行,以往對于患者一般采用普通西醫(yī)護理干預方案,但取得的效果卻并不十分令人滿意[5],護理干預后患者情緒及生活質量改善情況不明顯,不能有效促進正常生活功能的恢復。研究表明[6],通過采取合理高效的手段改變可以提高患者對于正常生活的信心,提高其精神狀況。
腦梗死患者由于認知功能的下降,導致正常生活體驗的下降,患者對于能否正常生活十分擔憂,容易產生抑郁的癥狀[6],因此,在護理上要尤其注意心理干預,改善患者的心態(tài)。本次研究選擇綜合護理路徑對患者進行干預,分為心理、肢體語言、舒適護理三部分,包括了解掌握患者的基本信息、實際病情,并做到及時與醫(yī)生溝通,制定完備的治療方案,構建融洽的醫(yī)患關系,從而滿足患者需要,減輕心理壓力等[7],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對患者的康復有利;應用優(yōu)質護理,利于患者治療后恢復,同時,對患者全方位的心理指導及護理[8],對患者的康復有積極的意義,還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本次研究表明,經過綜合護理干預后,實驗組患者情緒狀況的改善水平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此外,實驗組患者的睡眠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采用綜合護理有較好的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對缺血性腦梗死合并睡眠障礙患者進行綜合護理路徑干預方案,能夠改善患者治療后精神狀態(tài),提高患者的情緒,利于治療的開展;提升患者治療后睡眠質量水平,利于取得較好治療效果,改善預后,促進醫(yī)患關系的和諧,值得在臨床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