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腳、邁步,抬腳、邁步……都是走路,不過,古代的一步跟現(xiàn)在的一步可不一樣!
現(xiàn)在,只要抬起一只腳邁一下,就算一步。但是,在古代,邁這一下,可不能算一步,這叫一“跬”?!磅汀笔且粋€很古老的字,在有些地方的方言里,也叫“跨”。跬和跨是一回事,都是抬起腳,邁了一下的意思。
那在古代,怎么才算一步呢?抬起一只腳,邁一下,再抬起另一只腳,往前邁一下,這就叫“步”。所以,一步等于兩跬,也就是邁兩下。
有句話叫“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意思是說,只有腳踏實地,一跬、一步地走下去,才能走得很遠很遠。
反正都是邁步,走就行了,為什么非要把“跬”和“步”分得那么清楚呢?因為在最早的時候,沒有什么可以測距的儀器。古人在丈量田地的時候發(fā)現(xiàn),每抬一次腳,邁一下的長度都差不多,可以用走大步的方式來丈量田地。于是,人們就規(guī)定,邁一下就是“跬”,邁兩下就是“步”。
在秦朝以前,寬一步、長一百步,就是一畝地。
到了漢代,人們把“跬”和“步”規(guī)定得更精確了。一跬的長度是三尺,一步的長度是六尺,三百步算作一里。你看,“步”還可以作為衡量長度的單位呢!
簡單地說,三國時期的一步,其實就是現(xiàn)在的兩步。所以,三國時期曹植有名的《七步詩》放到現(xiàn)在,就是“十四步詩”了。
(林冬冬摘自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凱叔·三國演義》一書,視覺中國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