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美術學院,遼寧 大連 116650)
絞胎瓷的制作過程繁復、細致、要經(jīng)過數(shù)十個步驟才得以制作完成,并且每個步驟都有嚴格的制作標準,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會影響最終成品效果。制作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將顏料和泥料按照一定比例揉和,放置陰潮地方陳腐備用。
第二階段,排列顏色組合,運用不同成型方式開始制作。
第三階段,利坯。運用修坯刀將最外一層圖案模糊的泥坯刮掉,逐漸呈現(xiàn)清晰的花紋圖案和紋理。
第四階段,施釉與打磨。表面施以透明釉呈現(xiàn)光潔平滑的器皿質感。也可保留泥土天然磨砂質感,不施釉而是用水和砂紙打磨細膩。
將兩種或多種顏色濕度均勻的泥料簡單揉和到一起,將氣泡碾出之后,經(jīng)過拉坯機和手的相互作用下,產(chǎn)生生動自然且富有韻律的圖案。
這類成型方式多以螺旋紋為主,富于變化。并且花紋圖案不受人為刻意控制,將絞胎瓷的花紋隨機性最大程度的呈現(xiàn)。
將多種顏色泥料按照設計組合后,制作成薄厚、大小一致的組件,再粘合一起,用木拍均勻拍打,擠出氣泡。從而得到一塊呈現(xiàn)多種顏色變化的泥板,再進一步制作。
最有難度的當屬將組合好泥板圍成筒狀,結合拉坯成型進一步創(chuàng)作。這種方式形成的器物花紋有規(guī)可循,在成品之前方可預見,構成感強烈,肌理紋樣豐富多彩,但制作過程手法嚴苛,稍有不慎就影響成品視覺效果。
絞胎器物通常講究造型簡潔飽滿,是為了更突出細膩豐富的色彩以及裝飾肌理語言。相反,如果過于表現(xiàn)繁復的器物造型會削弱絞胎器物所具有的藝術特色,更容易使觀者產(chǎn)生視覺混亂。
英國陶藝家多蘿西·費爾曼(Dorothy Feibleman)的絞胎作品非常獨特。她延續(xù)著古老絞胎工藝的技法,卻不同于古老的拉坯技法,其作品更加細膩。充滿歐式風情,薄如紙,是她獨創(chuàng)的透光瓷胎技法。
多蘿西·費爾曼(Dorothy Feibleman)的作品在絞胎瓷領域獨樹一幟,這類絞胎瓷作品的出現(xiàn)徹底顛覆了大家對絞胎瓷的印象。細膩溫潤的作品表面有的清晰浮現(xiàn)的花瓣含蓄婉約、顏色溫婉統(tǒng)一。置于陽光下,可穿透胎壁涌現(xiàn)朦朧的光芒。紋樣繁復真實,又有極好的透光性,足以證明多蘿西·費爾曼(Dorothy Feibleman)絞胎器皿做工精湛細致。
日本的陶瓷大家松井康成(Matsui Kosei),是最先把日本的絞胎裝飾藝術做到極致的人,他一輩子都鉆研于研究和創(chuàng)作絞胎瓷藝術,因而被授予日本人間國寶的稱號。
絞胎藝術在日本被命名為“練上手”,松井康成(Matsui Kosei)通過向繪畫性的意境拓展,利用拉坯機的旋轉運動,開創(chuàng)了絞胎技法的新天地——“嘯裂紋”,器物表面產(chǎn)生自然裂紋。松井康成(Matsui Kosei)也被認定為 “練上手”這一重要無形文化財產(chǎn)的保持者。
作品靈感來源于在飛機上鳥瞰山川的磅礴氣勢,這種天然形成的渾然大氣深深吸引著我。因此我運用陶瓷材料和古老的絞胎瓷形式將大自然的景色還原到陶瓷器皿表面,形成別具一格且無法復制的獨特花紋與韻律感。
作品的圖案花紋來源于自然界的友好饋贈,這種美不刻意,而且變化無常,卻震撼。對于顏色的設計,提取于印象派畫家莫奈風景畫的色彩。印象派畫風顏色細膩多變,含蓄卻視覺強烈,豐富表現(xiàn)自然界多姿多幻的色彩,用于表現(xiàn)在模擬自然的絞胎瓷器皿創(chuàng)作中去再合適不過。
現(xiàn)階段陶瓷藝術種類紛繁復雜,多數(shù)表現(xiàn)在造型的美感設計,或是釉色變化的運用。對于陶瓷最本身的胎體做文章的卻不算多,而絞胎瓷是在于探索胎體本身發(fā)色最直接的運用,這種是最為本質、對器皿瓷土組織表現(xiàn)最為具象的形式?,F(xiàn)代絞胎瓷是基于唐代絞胎瓷成就上對于制作方法的革新和顏色的對比與搭配深度研究,這是對古老的延襲、尊重與創(chuàng)新。
制作過程的繁復從調配每個顏色的泥料開始,每套每個顏色都經(jīng)過手工揉合,每個顏色都摻入不同比例的瓷泥、陶泥、和相對應的補色色泥揉勻而成。
運用模具成型。將揉好的的色泥層層疊加包裹,使其橫截面形成擁有多種層次的幾何圖形,再切成薄厚均勻的單位體,再將每個單位體粘合成一張完整泥片,經(jīng)過一夜陳腐粘合,次日將泥片拍在事先準備好的模具上定型,等待干燥并且安上足圈,倒置自然陰干后放在拉坯機上調整底足和刮出花紋。
成瓷表面未施釉,全部以手工水磨拋光的形式創(chuàng)造出溫潤的質感,以保存瓷器本身亞光的質感,展現(xiàn)最真實本質的胎體顏色。
作品形態(tài)來源于自然界,如上圖,顏色取自莫奈的《秋天的白楊樹》,秋日正午陽光下閃爍金黃的白楊樹展現(xiàn)著溫暖的光芒,耀眼的暖色調白楊樹與蔚藍的天空形成含蓄卻熾烈的對比,色調溫和,視感明亮。
上圖這組作品圖則是選自《睡蓮》,翠綠的荷葉與粉艷的蓮花形成強烈冷暖對比,與旁邊池中湖水倒映,增添了色彩的層次,使紅與綠這對本不算和諧的一組補色調變得互相融合,難以分割。色調濃郁,視感強烈。而這組的透明度相對較低。
一類獨特形式的陶瓷種類誕生,總要經(jīng)歷成千上百次的嘗試和失敗,最終得以震驚世人,這大概也是手工藝的迷人之處。陶瓷絞胎工藝作為陶瓷史上曇花一現(xiàn)的裝飾方法,它影響著手工藝的發(fā)展歷程,讓我們在其中不斷革新,思索與探究。絞胎瓷最迷人之處在于它隨性自然,不受約束,在大自然的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找得到絞胎瓷所象征代表的物質。它可控也不可控,它自由也嚴謹,它所帶給我們的驚喜遠不止在出窯之后的情緒波動,更是在于享受整個工藝過程中一層一層不斷顯現(xiàn)美妙與驚嘆。絞胎瓷也深深地影響著一批手藝人的工匠精神,也大大的引領著我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不斷創(chuàng)新的步伐,也讓我燃起對手工藝人深深地敬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