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羅錦程
以色列是一個國土形狀南北狹長、東西狹窄的中東小國,面積不及兩個北京市的大小,毗鄰東地中海、黎巴嫩、敘利亞、約旦、埃及,位于亞洲、非洲、歐洲的交界地帶。自1948年建國以來,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移民紛紛涌入以色列這樣一塊 《圣經》中所記載的“流著奶和蜜的應許之地”,人口也從建國初期的80多萬增長到現(xiàn)在的800余萬人。經過70多年的發(fā)展,以色列目前已成為中東地區(qū)經濟、科技、教育、軍事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強國,境內擁有耶路撒冷(Jerusalem)、特拉維夫(Tel Aviv)、海法(Haifa)、貝爾謝巴(Beer Sheva)等大型城市。
隨著以色列境內人口規(guī)模的急速增長和經濟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國內固體廢物的存量也在與日俱增。1952年,位于以色列特拉維夫市東南方向的西里亞(Hiriya)垃圾填埋場正式投入運營,“西里亞”也隨之成為了特拉維夫垃圾場的代名詞。經過40余年的運營,到1998年,西里亞垃圾填埋場積累了以色列境內將近四分之一的固體廢物,形成的“垃圾山”高度曾經達到驚人的87米,占地面積接近1.75平方公里,固體廢物總量超過1600萬立方米,在空中俯瞰好似一座拔地而起的平頂山。當時,垃圾填埋量早已遠超設計標準,不斷滲出的垃圾滲濾液持續(xù)污染地下水體,垃圾山散發(fā)的陣陣惡臭不斷吸引著四面八方的蚊蠅蟲鼠,不堪重負的西里亞垃圾填埋場儼然成為以色列環(huán)境污染的源頭、疾病滋生的溫床,還獲得了以色列民眾給予的“最難聞的地方”頭銜,附近居民對此苦不堪言,引發(fā)了強烈的鄰避效應。更為糟糕的是,西里亞垃圾填埋場還招來了數(shù)以千計的海鷗等鳥類前來覓食,由于地理位置緊鄰以色列重要航空樞紐——本·古里安國際機場,大量飛鳥活動對機場航空器的起降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對西里亞垃圾填埋場進行轉型改造已迫在眉睫。
1999年,由以色列環(huán)境保護部牽頭進行的西里亞轉型計劃開始實施,旨在將原先的西里亞垃圾填埋場轉變?yōu)槔修D站。緊接著,2001年以色列“丹城市環(huán)境衛(wèi)生協(xié)會(Dan Municipal Sanitation Association)”開始著手推進對西里亞這座垃圾山的改造進程,計劃將此地打造成為一座以資源回收利用為主題的“西里亞生態(tài)公園”,借此增強人們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按照設計方案,改造完畢的西里亞垃圾填埋場將成為特拉維夫“綠肺”——阿里爾·沙龍公園(Ariel Sharon Park)的一部分。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如今西里亞垃圾填埋場已經成功實現(xiàn)了向垃圾中轉站的轉型升級,之前規(guī)劃的西里亞生態(tài)公園也已基本建成,它們共同組成了“西里亞資源回收園(Hiriya Recycling Park)”,服務覆蓋范圍涵蓋以色列特拉維夫(Tel Aviv)、拉馬干(Ramat Gan)、佩塔提克瓦(Petah Tikva)、里雄萊錫安(Reshon LeZion)等6座城市,涉及人口約150萬人。
目前,西里亞垃圾中轉站的固體廢物最大儲量為8000噸,至今還未出現(xiàn)超負荷運行的情況,實行24小時全天候運轉(猶太傳統(tǒng)節(jié)日贖罪日除外,當日停業(yè)1天),每天約有1000輛卡車運載著從以色列境內25個城市收集來的近3000噸的生活垃圾、近1500噸的建筑垃圾以及大約300噸的園林垃圾,它們將在西里亞垃圾中轉站得到精準分揀,再進行下一步的分類回收利用流程。在不久的將來,西里亞垃圾中轉站還將上線日處理能力達1500噸的餐廚垃圾處理線,進而更好地利用餐廚垃圾中蘊藏的資源,降低垃圾填埋率。預計到2025年,西里亞資源回收園的年生活垃圾回收量可達120萬噸,成為以色列境內固體廢物處理的中流砥柱。
在轉型改造的過程中,西里亞垃圾填埋場創(chuàng)造性地在原有垃圾山的基礎上覆蓋了塑料薄膜以及2-3米厚的土壤對其加以密封,再通過植樹造林的方式,利用植被覆蓋達到生物修復(Bioremediation)的效果。經綠化修復后的垃圾山不再散發(fā)刺鼻臭味,從源頭上斬斷了蚊蟲病菌滋生的溫床,同時也減少了采取焚燒方式進行處理的垃圾量,防止因大規(guī)模垃圾焚燒對環(huán)境造成二次污染。與此同時,西里亞資源回收園還建設了配套的沼氣回收設備,開辟了專門的蓄洪區(qū)域,現(xiàn)有100余個鉆孔打入原先垃圾山中,源源不斷地輸送垃圾山的衍生產物——沼氣,產量可達每小時1000立方米,能為回收園附近的一家紡織工廠提供生產必需能源。以色列地理上受地中海氣候的影響,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濕潤多雨,雨熱不同期,水資源十分匱乏,每年雨季帶來的寶貴淡水資源可以在回收園的蓄洪區(qū)域得到充分收集,到枯水季節(jié)再予以使用,實現(xiàn)了水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
2016年,一座建設規(guī)模世界領先的垃圾衍生燃料(Refuse Derived Fuel, RDF)工廠在西里亞資源回收園投入運營,標志著以色列在固體廢物的循環(huán)利用領域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該工廠的建設耗資4億以色列新謝克爾(約合人民幣7.6億元),每天能夠處理1500噸固體廢物,相當于西里亞資源回收園日回收量的一半。進入工廠的固體廢物將通過現(xiàn)代技術進行自動化分揀,無須人為干預,預計每天能從所收集到的固體廢物中分揀出500噸塑料、木材、紡織品,它們將被粉碎為粒徑在15-25毫米之間的顆粒,作為代用燃料(Alternative Fuel)供耗能型企業(yè)使用,廢棄物轉化為能源(Waste-to-Energy)的效率十分可觀。而紙張、玻璃、金屬等可回收利用的固體廢物將在回收工段得到再生循環(huán)。餐廚垃圾則被送往堆肥工段,在經過一系列的生化反應后可以轉變?yōu)榄h(huán)境友好、效果優(yōu)良的堆肥,能夠直接用于農田施肥,可顯著降低農田的化肥使用量,防止發(fā)生農業(yè)面源污染。
此外,建筑垃圾在西里亞資源回收園經過專門的加工設施處理之后,可再次成為建筑材料得到循環(huán)利用。園林垃圾的回收利用更是頗具亮點,除了作為堆肥原料和生物質燃料外,其中不少在能工巧匠的手中被打造成為富有美學價值的庭院家具(Garden Furniture),深受人們的歡迎??傮w來看,西里亞資源回收園的固體廢物回收率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3%提升到了現(xiàn)在的95%以上,取得的進步十分顯著。
西里亞資源回收園還擁有獨立的環(huán)境宣傳教育中心,曾經讓人們避之不及的各類固體廢物成了寶貴的教育資源。在西里亞環(huán)境宣教中心,廢棄的輪胎被改造為舒適的座椅供訪客小憩,報廢汽車上的反光鏡變身為精致的房間裝飾品,壽命到期的垃圾桶甚至還構成了一堵別具特色的背景墻。為來訪者介紹以色列固體廢物循環(huán)回收利用技術,強調垃圾分類回收利用對環(huán)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是西里亞環(huán)境宣教中心工作人員的“保留節(jié)目”。如果有青少年團隊來訪,工作人員還會邀請他們親手制作一些固體廢物回收再利用主題的作品,以培養(yǎng)年輕人的資源循環(huán)回收利用意識,由此還開發(fā)了一套環(huán)保主題的文創(chuàng)產品。這種體驗型的環(huán)境保護教育模式值得世界各國學習借鑒,目前西里亞環(huán)境教育中心年接待訪客量達12萬人次,對以色列的環(huán)境保護事業(yè)起到了重要的支撐引領作用。
西里亞資源回收園作為以色列固體廢物回收利用領域的一個縮影,盡管現(xiàn)已成功實現(xiàn)從垃圾填埋場到資源回收園的轉型升級,但在運營過程中仍然面臨著一些較為突出的瓶頸與挑戰(zhàn),值得人們集思廣益,探尋破局之道。
在全球消費主義盛行的大背景之下,不少以色列人已經習慣了“買了扔,扔了買”的消費方式,甚至還有一些消費者把對物質的過度占有和無限消費作為個人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盡管火熱的商品消費浪潮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發(fā)展,但也會造成“垃圾圍城”的困境,是導致環(huán)境污染的深層次原因。如何協(xié)調好消費主義、經濟增長、廢物處理三者之間的關系,鼓勵公眾在思想上突破消費主義桎梏,樹立科學的消費觀,成為以色列相關部門亟須破解的一道難題。
目前,在西里亞資源回收園所接收的固體廢物中,每天大約有1000噸的固體廢物不宜進行回收處理,垃圾填埋廠或垃圾焚燒廠仍然是它們最終的歸宿。傳統(tǒng)的垃圾填埋場在以色列仍然存在,且絕大部分已經遷到了距離回收園200公里外自然環(huán)境相對荒蕪的以色列南部內蓋夫(Negev)地區(qū)繼續(xù)運營。以色列境內垃圾填埋場與焚燒廠的大規(guī)模南遷勢必會對內蓋夫地區(qū)居民的生活環(huán)境造成影響,畢竟沒有居民希望與垃圾為鄰。如何回應生活在垃圾填埋場或焚燒廠附近內蓋夫居民的環(huán)境公正(Environmental Justice)訴求,努力將“鄰避效應”化為“鄰喜效應”,尤其值得探討。
餐廚垃圾是一類較為特殊的固體廢物,兼具環(huán)境危害性與經濟資源性,然而公眾對餐廚垃圾的危害和用途普遍缺乏了解,加之餐廚垃圾常常會散發(fā)出令人不悅的氣味,其回收率在以色列一直處于較低的水平,絕大部分的餐廚垃圾常與其他生活垃圾一起混雜處理,極易為蚊蟲病菌的滋生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增加流行病暴發(fā)的風險。而餐廚垃圾如果得到合理的回收利用,則能用于堆肥生產和沼氣制造,為農田提供肥料,為工廠提供能源,任意棄置餐廚垃圾實際上也是對資源的一種浪費。如何教育引導公眾對餐廚垃圾進行合理的分類回收,成為以色列環(huán)境教育的難點之一。
以色列西里亞資源回收園以實際行動踐行了3R(Reduce, Reuse, Recycle,即減少原料、重新利用、物品回收)的循環(huán)經濟原則,在此進行回收處理的固體廢物幾乎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完美地詮釋了“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這一理念,對于中國創(chuàng)建“無廢城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zhàn)等環(huán)境保護行動具有借鑒意義。
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多、固體廢物產生量大的國家,應堅持以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fā)展理念為引領,加快推進固體廢物減量化和循環(huán)化利用的市場化進程,推動形成可持續(xù)的消費與生產理念。建議以“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為抓手,遵循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的原則,做好固體廢物管理的頂層設計,鼓勵各地探索符合當?shù)貙嶋H情況的固體廢物減量與利用模式,實現(xiàn)固體廢物的“源頭減量、有序轉運、物盡其用、無害處置”,促進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的良性循環(huán)。與此同時,還要加大環(huán)境宣傳教育與環(huán)保設施向社會公開的力度,提升全社會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深化同以色列在內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合作,發(fā)揮好“綠色絲綢之路”的平臺優(yōu)勢,以生態(tài)文明建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