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祎
(武漢市第九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湖北 武漢 430080)
重癥肺炎作為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患,常伴有呼吸衰竭,且易累及其他組織器官,具有發(fā)病急促、變化快且危險性高等特點,若未及時控制患者的臨床癥狀,會引起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膿毒癥休克等嚴重并發(fā)癥[1]。近幾年來隨著老年人口形勢加劇,加上環(huán)境污染嚴重,導致此病發(fā)生率呈現(xiàn)久居不下的趨勢。目前臨床上主張在發(fā)病早期給予廣譜強效抗菌藥物治療方案,其中莫西沙星、亞胺培南作為使用頻率較高的重癥肺炎治療藥物,但兩種藥物在作用機制、療效及預后等方面均存在一些不同[2]。為進一步研究兩種藥物在臨床應用的特性,本次研究對重癥肺炎分別應用莫西沙星、亞胺培南治療,并展開相應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研究對象為我院2018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00例重癥肺炎患者,按治療方案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齡40~78歲,平均(51.25±2.12)歲;對照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齡41~79歲,平均(51.12±2.05)歲。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jīng)臨床相關(guān)檢查(細菌學及CT檢查)符合2018年版《中國成人重癥肺炎診療指南》診斷標準[3];②呼吸頻率超過30次/min,氧化指數(shù)低于250 mm Hg(1 mm Hg=0.133 3 kPa)且需機械通氣;③同意參與研究且知情;④獲醫(yī)院理論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①對本次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②肝、腎、心及腦等器官功能嚴重不全者;③伴有惡性腫瘤、精神疾病者;④無法配合治療者;⑤臨床資料缺失者。
1.2方法:患者在入院后立即給予吸氧處理、降溫、祛痰平喘等常規(guī)對癥治療,若伴有呼吸衰竭則予以機械通氣治療。對照組給予莫西沙星(由北京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00158)治療每日靜脈滴注,劑量控制在400 mg/d,1次/d。觀察組接受亞胺培南(由深圳市海濱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2466)治療,0.5~1.0 g溶于生理鹽水100 ml中,靜脈滴注,2次/d。兩組均連續(xù)治療4周。
1.3觀察指標:①療效評定:參照《抗菌藥物治療細菌性肺炎療效指標與標準的分析》[4]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經(jīng)治療后臨床癥狀、異常體征均消除,肺部CT顯示無異常變化且體溫恢復到正常水平維持5 d以上則為顯效;經(jīng)治療后臨床癥狀、異常體征顯著好轉(zhuǎn),肺部CT顯示明顯改善且體溫恢復到正常水平維持5 d則為有效;經(jīng)治療后未達到上述標準或病情惡化則為無效??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記錄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改善情況:包括抗菌藥物使用時間、發(fā)熱消失時間、機械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③對兩組患者的治療前后炎性介質(zhì)指標進行檢查:包括PCT、IL-6以及CRP,采集兩組患者的空腹靜脈血液5 ml,離心處理后,取上清液待檢,PCT應用電化學發(fā)光法進行檢測,IL-6與CRP應用免疫吸附技術(shù)進行檢測。
2.1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例(%)]
組別例數(shù)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觀察組5025(50.00)20(40.00)5(10.00)45(90.00)對照組5015(30.00)19(38.00)14(32.00)36(72.00)χ2值10.526P值0.001
2.2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改善情況對比:觀察組發(fā)熱消退時間、抗菌藥物使用時間、機械通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性介質(zhì)對比:治療前兩組PCT、IL-6以及CRP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PCT、IL-6以及CRP均有所下降,而觀察組更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組別例數(shù)發(fā)熱消退時間抗菌藥物使用時間機械通氣時間ICU住院時間觀察組503.92±1.068.24±2.119.46±2.7213.05±3.56對照組505.78±1.4212.36±2.0512.71±2.4117.26±3.74t值12.92318.02913.65815.047P值0.0000.0000.0000.000
組別例數(shù)PCT(μg/L)治療前治療后IL-6(ng/L)治療前治療后CRP(ng/L)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5016.68±1.504.31±0.98①②148.62±7.0410.35±3.14①②125.76±24.289.55±8.57①②對照組5016.87±1.266.75±1.23①149.23±6.9819.11±5.63①128.41±23.7117.29±10.87①t值0.35210.2540.4218.1200.22313.649P值0.7410.0000.1100.0000.7530.000
注:與治療前對比,①P<0.05;與對照組比較,②P<0.05
重癥肺炎在呼吸系統(tǒng)疾患中屬于危急重癥,主要是由于肺部侵入病原體,肺泡腔內(nèi)會存在炎性滲出物,常會出現(xiàn)呼吸功能受損,誘發(fā)低氧血癥、呼吸衰竭等癥狀,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據(jù)相關(guān)調(diào)查顯示,此病在院內(nèi)及社區(qū)獲得性致死率達到50%以上[5],因此需要及時接受安全有效的干預措施。現(xiàn)階段臨床通常是在細菌培養(yǎng)檢查結(jié)果之前,早期給予廣譜性強效抗菌藥物進行治療,盡量覆蓋所有的致病菌,而近年來抗生素藥物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如何選擇抗生素對于治療重癥肺炎的預后尤為關(guān)鍵。
在重癥肺炎治療中,β內(nèi)酰胺類與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比較常用。本次研究采用了莫西沙星與亞胺培南藥物進行治療,結(jié)果顯示亞胺培南療效比莫西沙星更好,達到了90%,這與何清等研究[6]結(jié)果類似。由此可見,亞胺培南在治療重癥肺炎上能夠取得更為理想的療效。莫西沙星是一種新型氨基氟喹諾酮類抗生素,其作用靶點為拓撲異構(gòu)酶Ⅱ,但藥物濃度上維持時間較短,因此在改善臨床癥狀方面沒有亞胺培南效果好,研究結(jié)果中觀察組發(fā)熱消退時間、抗菌藥物使用時間等均比對照組短也證明了此點。同時,觀察組治療后PCT、IL-6以及CRP比對照組更低,其中CRP是臨床判斷急慢性炎性反應的敏感指標之一,可預測患者的機體炎性反應,通過觀察其水平能夠指導臨床用藥[7]。IL-6作為機體炎性反應指標,能夠評估藥物及機體炎性水平。PCT作為功能蛋白,近年來也被用在細菌感染診斷中。當機體出現(xiàn)嚴重性細菌感染時,PCT、IL-6以及CRP會呈現(xiàn)上升趨勢,主要是由于重癥肺炎會使得細胞免疫功能降低,炎性介質(zhì)中抗炎及促炎因子喪失平衡,導致炎性水平升高,而亞胺培南屬于碳青霉烯類抗生素[8],對于革蘭陰性桿菌具有強力針對性,并且抗菌活性高、抗菌譜廣且耐藥率較低,在用藥后能夠發(fā)揮藥代動力學,具有較強的組織穿透力與滲透性,可迅速穿透細菌細胞壁[9],發(fā)揮滅菌作用,并且可促使蛋白結(jié)合細菌內(nèi)多重青霉素,抑制細菌內(nèi)毒素過量釋放,進而降低炎性指標水平,控制并發(fā)癥發(fā)生,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對于重癥肺炎治療采用亞胺培南效果更為顯著,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