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平江實驗幼兒園 徐燕
幼兒是大自然的精靈,天生對大自然中的各種事物和現象充滿好奇、同情和共鳴。事實證明,給予幼兒在豐富的自然環(huán)境中充分活動的機會,能夠為他們帶來內部自然的舒展與生長。我園有著豐富的樹語、花語、鳥語、物語,為幼兒親近自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于是,探索“潤·芽”文化理念下種植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便伴隨著師幼共同的發(fā)展應運而生。
“潤·芽”,是一種對芽的滋潤、呵護。指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和行為遵循幼兒園每棵“幼芽”的生長規(guī)律和生長方向,施以最適切的教育,滋養(yǎng)每一位幼兒。幼兒園種植資源即所有能讓幼兒親自參與種植、管理的資源都屬于種植資源,包括種植園地、樹木、花卉等。
在“潤·芽”文化理念的熏陶下,基于幼兒的生活和已有經驗,從幼兒的興趣和問題出發(fā),我們對園內的種植資源進行了充分挖掘、建設與統(tǒng)整,讓幼兒在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過程中整體和諧地發(fā)展。
1.對種植資源進行挖掘與建設。
我們移栽全園樹木,搬遷種植園地,整合綠地景觀,開辟了梨園、果園、花木走道等,打造了園林風和田園風的綠化景觀,擴大了幼兒探索的區(qū)域。
2.對人力資源進行排摸與盤點。
我們設計人力資源調查表,在全園內發(fā)放。通過調查,我們發(fā)現有半數多的家長都是有一定種植經驗的;有部分家長是專業(yè)人士,可以開展種植方面的講座等;還有可以為我們提供參觀場地的資源,如花卉植物園、稻場等。
3.對地域資源進行擴充與整合。
我們對園內地域資源進行生態(tài)化和探索化的打造,設立了“童戰(zhàn)營、童樂街、童密林、童藝社、童嬉池、童趣苑、童筑場、童梨園”等支持種植課程實施的“農樂苑”課程環(huán)境。此外,對園外種植資源進行了梳理,繪制出園外資源網,拓展了課程資源范圍。
1.對種植資源進行分析與梳理。
在整合園內種植資源的基礎上,我們將所有種植資源分成蔬菜、花卉、樹木三大類。蔬菜類按季節(jié)分為秋冬季和春夏季;花卉分為草本和木本;樹木分為葉木類、花木類、果木類。通過查找資料,詢問專業(yè)人士,認識并了解每一株植物,師幼共同繪制園內種植資源分布圖,為每一株植物制作了品名、科目、特性的信息卡。
2.對植物生長進行了解與展示。
全開放式的種植園地為植物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孩子們自己設計、自己繪畫、自己布置“蔬菜生長展示圖”,將觀察、測量、管理等活動軌跡呈現其中。我們還借助“草料”網絡平臺生成了每種植物專屬的二維碼。
幼兒園處處是資源,那么如何讓每一種種植資源都能有效落入幼兒活動中呢?我們著眼于幼兒發(fā)展的需要。在孩子們的提議下,先后種下了梅花樹、鳶尾、牡丹、荷花等,還灑下了馬蘭頭、薺菜、蒲公英、狗尾草等許多種子。他們自己挖土、種花,自己播撒種子,澆水,等待著來年的收獲。
把大自然還給幼兒,就是我們每個教師的使命。我們提煉了“潤·芽”文化理念中的核心詞“共親”,“共親自然”也成為師生共同的追求。
我們基于幼兒已有經驗,努力尋找幼兒的興趣所在和問題意義。將活動開展置于四季變化中,架構了“春、夏、秋、冬”四季為主線的主題活動框架,生成了符合幼兒特征的活動內容。如下表:
在種植活動實施中,我們注重分析和判斷幼兒興趣走向和問題生成中的價值性和關聯(lián)性,努力引發(fā)幼兒在多方的領域探索中,在多層的學習交往、多元的表達感悟中逐步實現自主而有深度的學習。
1.勞動實踐驚喜多。
種植是幼兒自己的觀察、勞作和學習的全過程。我們在種植園中提供了適宜幼兒勞作的工具,還提供了用于觀察記錄的工具與材料,方便幼兒在觀察中發(fā)現問題、記錄問題、思考解決問題。在種植過程中,他們感受到植物的生長變化并體驗了自己動手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并懂得了珍惜勞動成果。
2.分享交流歡樂多。
在“春、夏、秋、冬”四季變化中,我們根據幼兒年齡特征,開展了各種四季主題活動。我們鼓勵幼兒講述自己的發(fā)現,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記錄植物的成長過程的同時,還組織教師進行種植活動的交流,對實踐過程的材料進行歸納、整理。就種植活動的開展、種植的過程和種植的收獲跟大家交流和分享,總結種植活動對幼兒發(fā)展的作用,將有價值的方法用于指導今后的種植活動。
我們設計了種植個案觀察記錄表,在實施過程中有目的地對幼兒的學習過程、表現表達進行了細致的跟蹤觀察記錄,并從活動目標指向的角度去分析幼兒各方面的發(fā)展,從中歸納和領悟幼兒在科學探究興趣、能力以及對生命關注方面的規(guī)律性認識,提高教師觀察幼兒、解讀幼兒行為的能力,從而適時地調整主題內容目標以及組織實施的策略。
我們期待,在與兒童共親自然的過程中,與兒童共同關愛自然、感受自然和親近自然,讓兒童的主張在多層、多方和多元的途徑中得以展現,兒童的探索、交往和表達能力得以張揚,兒童的好奇、創(chuàng)造和想象空間得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