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印度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在中國的新發(fā)展

        2020-07-15 02:25:08齊慶媛
        藝術設計研究 2020年3期
        關鍵詞:飾物瓔珞北齊

        齊慶媛

        環(huán)扣鏈條,即將一個接一個單環(huán)首尾相扣連在一起形成鏈條。這種在當今社會中仍被廣泛應用的鏈條,曾經(jīng)作為中古時期菩薩像的飾物風靡一時,無論在印度還是中國都有一定數(shù)量的遺存。印度實例眾多,歷經(jīng)笈多王朝(Gupta Dynasty,約 320~ 550)、后笈多王朝(Post Gupta Dynasty,約550~750),一直持續(xù)到帕拉王朝(Pala Dynasty,750~1199),波及中印度、西印度與東印度。約自6世紀50年代至7世紀初,大體相當于北朝的北周、北齊,直至隋代,印度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傳播到漢文化地區(qū),直接作用于中國菩薩像裝飾,中國菩薩像又進一步借用世俗社會流行的鏈條式樣加以改造和創(chuàng)新,完成本土化進程,成都、關中、隴東、鄴城(今河北臨漳)成為主要發(fā)展區(qū)域,進而影響到唐代敦煌地區(qū)。

        國外學者在分析北周、隋代菩薩像時已經(jīng)注意到此種飾物,稱之為鎖飾,并概略提及受到印度教神像的影響,但僅局限于個別實例,對其來源問題未加深究①,全面、系統(tǒng)梳理工作尚未展開。就這種飾物而言,稱為“鎖飾”難以概括其具體形態(tài),而稱“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似乎更為貼切。

        筆者基于實地考察所獲第一手資料②,以及學界披露資料,首先簡要梳理印度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的發(fā)展脈絡,繼而著重分析中國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的新發(fā)展,最后探討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的傳播路徑,以就正于方家。

        一、印度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

        笈多時代與后笈多時代,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圖1)在中印度北方邦、東印度比哈爾邦、西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流行開來。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的組成元素即每個單環(huán)造型較雷同,呈方圓形且為一匝。其配置方式存在明顯差異,據(jù)此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表現(xiàn)為斜披式瓔珞,另一種表現(xiàn)為腰帶飾。

        其一,斜披式瓔珞。北方邦瓦拉那西(V ā r ā na sī)鹿野苑遺址出土 5 世紀觀音菩薩像(圖1-1)③是已知較早實例,其自左肩下垂斜至右腿(以物象自身為基準判斷左右方位,下同)的斜披式瓔珞為環(huán)扣鏈條狀,雖然纖細卻雕刻得一絲不茍,予人金屬般的質(zhì)感,起到莊嚴其身的裝飾功能。

        圖1:印度笈多時代與后笈多時代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實例

        圖2:中國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實例分布圖(筆者繪)

        其二,腰帶飾。馬哈拉施特拉邦奧蘭伽巴德(Aurangabad)第2窟6世紀后半脅侍菩薩像(圖1-2)、鹿野苑遺址出土6~7世紀文殊菩薩像(圖1-3)④、比哈爾邦那爛陀佛寺遺址出土7世紀觀音菩薩像(圖1-4)⑤,均在腰間圍系環(huán)扣鏈條狀腰帶飾。環(huán)扣鏈條圍繞腰部數(shù)周、兩周、一周后,從中間方形或橢圓形飾物中抽出,隨意纏繞后下垂,末端系吊墜。以上諸例環(huán)扣鏈條狀腰帶飾不僅起到裝飾作用,更有圍系固定下身長裙的實際用途。

        需提及的是,笈多時代與后笈多時代,印度教神像與世俗人亦佩戴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例如,奧蘭伽巴德石窟第7窟諸多印度教女神像、阿旃陀石窟第26窟作世俗貴族男子裝扮的魔王波旬像⑥,其腰間均垂掛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可見,環(huán)扣鏈條是彼時印度社會流行的飾物。

        帕拉時代,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在承襲以往傳統(tǒng)的基礎上持續(xù)流行,并在東印度奧里薩邦獲得巨大發(fā)展。烏達雅吉利(Udayagiri)、拉特那吉利(Ratnagiri)等佛寺遺址的眾多菩薩像,普遍佩戴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在此不一一贅述。

        印度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流行時間長,分布區(qū)域廣,構成菩薩像裝飾史上的一道亮麗風景。

        二、中國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

        中國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集中出現(xiàn)在北周、北齊,直至隋代,少數(shù)延續(xù)到初盛唐時期。其分布在成都、關中與隴東地區(qū),北周至隋代實例占多數(shù);分布在鄴城與青州地區(qū),北齊至隋代實例相對較少;少數(shù)唐代實例出現(xiàn)在敦煌地區(qū)(圖2)。諸地區(qū)實例呈現(xiàn)不同發(fā)展面貌,下文分而述之。

        1、成都地區(qū)北周至隋代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

        該地區(qū)實例集中見于成都下同仁路出土北周菩薩像(圖3)⑦,其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可以分為斜披式瓔珞與腰帶飾兩種配置方式。

        其一,斜披式瓔珞。編號為H3:90的菩薩像裝飾X形瓔珞與斜披式瓔珞,極盡華麗。斜披式瓔珞自身體左側垂下,橫過小腿后繞至背后再向上,呈現(xiàn)環(huán)繞身體一周的立體結構。其身前部分由聯(lián)珠紋、珊瑚、圓花、方形寶珠、橢圓形寶珠等串聯(lián)而成。其身后部分則表現(xiàn)為整齊劃一的環(huán)扣鏈條狀,非常接近鹿野苑遺址出土的5世紀觀音菩薩像斜披式瓔珞⑧。

        其二,腰帶飾。編號為H3:89的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圍系外翻的裙腰一周,交于腹前菱形飾物,似乎是對印度菩薩像腰帶飾的模仿和延續(xù)。編號為H3:68的菩薩像外翻裙腰圍系粗細兩條腰帶飾,較細的穗狀腰帶飾交于腹前菱形飾物,再從菱形飾物兩側垂下八字形環(huán)扣鏈條,與印度實例存在些許差異,無疑是中國本土藝術創(chuàng)造力的表現(xiàn)。

        2、關中與隴東地區(qū)北周至隋代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

        北周至隋代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在以長安(今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qū),以及隴東涇川地區(qū)得到極大發(fā)展。涇川作為古代長安的西北門戶,其佛教造像與關中的關系十分密切,故一并分析。兩地實例眾多、形式多樣,基于配置方式可以分為胸飾瓔珞、腰帶飾、胸飾瓔珞+腰帶飾三種。

        其一,胸飾瓔珞。西安雁塔區(qū)太平堡村出土隋代菩薩像(圖4-1)⑨、西安碑林博物館藏隋代菩薩像(圖4-2),以及西安蓮湖區(qū)唐禮泉寺遺址出土隋代菩薩像(圖4-3),均佩戴扁平狀項飾,在項圈下緣中間位置垂掛環(huán)扣鏈條與鈴飾組成的胸飾瓔珞。這種表現(xiàn)形式有別于印度諸多實例,應是漢文化地區(qū)的創(chuàng)新產(chǎn)物,呈現(xiàn)鮮明地域特征。鈴飾作為菩薩像飾物流行于南北朝時期至隋代,其與世俗社會的廣泛使用不無關系。圖4-1鈴飾在下端雕刻出長條狀鈴口,酷似北票縣四花營子鄉(xiāng)房身村前燕二號墓出土金鈴⑩。圖4-2、4-3大鈴周圍環(huán)繞小鈴,與北京西郊八寶山附近西晉墓出土銀鈴類似?。而環(huán)扣鏈條垂掛鈴飾的形式,曾見于大同南郊北魏墓出土金耳墜(圖5)?,只不過金耳墜鏈條的每個環(huán)為兩匝,與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的每個環(huán)為一匝的結構略有區(qū)別。

        圖3: 成都下同仁路出土北周菩薩像(出自《成都下同仁路——佛教造像坑及城市生活遺址發(fā)掘報告》圖48、圖45、彩版32)

        圖4:關中與隴東地區(qū)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實例

        圖5:大同南郊北魏墓出土金耳墜(出自《中國金銀玻璃琺瑯器全集 1·金銀器(一)》圖107)

        圖6:西安出土北周天和五年(570)菩薩像(出自《海外遺珍·佛像(一)》圖60)

        圖7:波士頓美術館藏西安出土隋代菩薩像(李靜杰攝)

        圖8:咸陽博物館藏隋代菩薩像(筆者攝)

        其二,腰帶飾。長武縣博物館藏北周菩薩半身殘像?,涇川出土北周菩薩像(圖4-4)?與隋代菩薩像之一(圖4-5),環(huán)扣鏈條在腰間圍系一周或兩周,被右側外翻的裙腰遮擋,僅露出左半部分。長武與涇川毗鄰,故兩地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腰帶飾呈現(xiàn)相似面貌。涇川出土隋代菩薩像之二(圖4-6),則在裙腰右側垂下兩條長短不一的環(huán)扣鏈條,其末端墜飾物。此四件作品一方面保留了印度菩薩像或在腰間圍繞、或在腰側下垂環(huán)扣鏈條的傳統(tǒng);另一方面由于外翻裙腰的遮掩,使得環(huán)扣鏈條狀腰帶飾的表現(xiàn)相較印度變得含蓄。

        其三,胸飾瓔珞+腰帶飾。西安出土北周天和五年(570)菩薩像(圖6)?、波士頓美術館藏西安出土隋代菩薩像(圖7)、咸陽博物館藏隋代菩薩像(圖8),均佩戴扁平狀項飾、胸飾瓔珞、通身瓔珞,以及腰帶飾,綺麗堂皇、繁縟華美的藝術風格十分接近。圖6、圖7菩薩像造型尤其相似,二者項飾兩側垂掛V形環(huán)扣鏈條連接胸部中間圓形飾物,為創(chuàng)新發(fā)展;寬腰帶飾中間垂掛八字形細長環(huán)扣鏈條狀腰帶飾,搭在兩側穗狀瓔珞后下垂,其末端系流蘇,則呈現(xiàn)與前述成都下同仁路遺址出土北周菩薩像(H3:68)腰帶飾相似面貌。圖8菩薩像從項飾兩側垂掛V形環(huán)扣鏈條連接中間圓花飾物,再從圓花飾物中垂下另一條環(huán)扣鏈條,其末端墜鈴飾,似從西安地區(qū)實例發(fā)展而來。腰帶飾被外翻的裙腰遮擋中間部分,在左、右側各垂下一條環(huán)扣鏈條,其末端勾連碩大的蓮花網(wǎng)狀流蘇,形式更趨自由。

        此三例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的細部有別于其他實例,值得考究。圖6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胸飾瓔珞每個單環(huán)呈瓜子狀,類似于科左中旗六家子北朝鮮卑墓群出土金馬牌飾鏈條?。圖7、圖8菩薩像的環(huán)扣鏈條雕刻細膩精致,每個環(huán)為兩匝結構,有別于印度諸多實例,而與漢文化地區(qū)普遍流行的金銀鏈條相吻合。大同南郊北魏墓出土金耳墜(圖5),大同恒安街北魏墓出土金耳墜?、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唐代舞馬銜杯紋銀壺(圖9)、扶風法門寺塔地宮出土唐代鎏金雀鳥紋銀香囊?,其金銀鏈條即為例證。由此可見,三例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其配置方式和細部造型,都沒有直接借用印度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的固有形式,而是充分展現(xiàn)出中國化的進程。

        圖9: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唐代舞馬銜杯紋銀壺局部(筆者攝)

        圖10:長武縣博物館藏隋代菩薩像(筆者攝)

        圖11:鄴城考古隊藏臨漳北吳莊出土北齊至隋代菩薩像局部(筆者攝)

        圖12:鄴城博物館藏臨漳北吳莊出土北齊菩薩像(筆者攝)

        長武縣博物館藏隋代菩薩像(圖10),扁平狀項飾下緣中間垂掛環(huán)扣鏈條與鈴飾組成的胸飾瓔珞,應是西安地區(qū)菩薩像胸飾瓔珞影響下的產(chǎn)物。腰帶飾被右側外翻的裙腰遮擋,露出左半部,乃長武與涇川地區(qū)流行的式樣。另外兩條環(huán)扣鏈條搭于兩側穗狀飾物垂下,末端系球狀物,似乎是西安地區(qū)菩薩像八字形細長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的簡化形式。

        3、鄴城地區(qū)北齊至隋代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

        該地區(qū)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可以分為通身瓔珞、通身瓔珞+腰帶飾兩種配置方式。

        其一,通身瓔珞。臨漳北吳莊出土北齊至隋代菩薩像(圖11),佩戴以腹前圓形飾物為中心呈X形的通身瓔珞,其上半部分為環(huán)扣鏈條狀,齊整有序,這與關中地區(qū)北周至隋代菩薩像V形胸飾瓔珞相近。

        其二,通身瓔珞+腰帶飾。臨漳北吳莊出土北齊菩薩像(圖12)據(jù)殘損痕跡可知,下身連接珠串的八字形環(huán)扣鏈條成為X形通身瓔珞的一部分。環(huán)扣鏈條狀腰帶飾圍系腰部一周,左半部分被外翻的裙腰遮擋,其兩端從左側裙腰內(nèi)下垂至腿部外側,末尾系心形寶珠飾物,這與關中地區(qū)北周至隋代菩薩像腰帶飾有相通之處。需注意的是,該菩薩像頭身比例為1:5,敦實厚重,造型矮狀,與東部地區(qū)大多數(shù)軀體修長、造型扁平的北齊菩薩像有很大差異,反而更加接近西部地區(qū)北周菩薩像造型特征?,可視為北齊造像受到北周影響的代表性實例。

        兩例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粗碩醒目,每個單環(huán)幾近鏤空雕刻,不但展現(xiàn)了工匠高超的技藝,還暗示出人們對其喜愛之情。

        4、青州地區(qū)北齊至隋代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

        該地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的表現(xiàn)明顯減弱,只是作為通身瓔珞中的輔助部分,主要起到串聯(lián)作用。如青州龍興寺遺址出土北齊菩薩像(圖13),在X形通身瓔珞中可見一段段極為纖細的環(huán)扣鏈條連接碩大珠串和穗狀飾物,與其他地區(qū)實例迥然不同。

        圖13:青州龍興寺遺址出土北齊菩薩像局部(筆者攝)

        圖14:敦煌莫高窟第328窟初唐菩薩像局部(出自《中國石窟雕塑全集 第一卷·敦煌》圖114)

        5、敦煌地區(qū)唐代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

        至唐代,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零星見于敦煌莫高窟,第328窟初唐菩薩像(圖14)?、第319窟西壁北側盛唐菩薩像?,佩戴環(huán)扣鏈條狀胸飾瓔珞與通身瓔珞。唐代中原地區(qū)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飾物鮮見,至于敦煌地區(qū)出現(xiàn)的零星實例,或許是承襲了關中與隴東地區(qū)以往傳統(tǒng)。該時期,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逐漸接近尾聲,取而代之的是麥穗鏈條狀飾物,這在龍門石窟唐代菩薩像中有集中體現(xiàn)。

        三、印度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的傳播路徑

        雖然環(huán)扣鏈條在中國有長期的使用歷史?,但是南北朝早、中期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幾乎不見。南北朝晚期至隋代佛教造像整體上深受笈多美術浸染?,此時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突然以成熟形態(tài)出現(xiàn),不能不說印度文化因素發(fā)揮著至關重要作用。就目前筆者所知,該時期在狹義的西域(今新疆)境內(nèi)與河西走廊地區(qū)尚未發(fā)現(xiàn)相關實例,基本可以排除印度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從陸路傳入的可能性,推測其自海路而來,為北周、北齊,直至隋代菩薩像的裝飾注入新鮮活力。

        中國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呈現(xiàn)鮮明地域特征。就其數(shù)量而言,北周至隋代西部實例明顯多于北齊至隋代東部實例,成都與關中成為其發(fā)展的核心區(qū)域。就其形式而言,成都北周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斜披式瓔珞與圍繞腰部一周的腰帶飾,最為接近笈多式樣,模仿痕跡一目了然。據(jù)此推測,該地很可能是印度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進入中國的落腳點。成都北周菩薩像亦出現(xiàn)從腰部下垂的八字形細長環(huán)扣鏈條狀腰帶飾,表明印度文化因素在傳入之初,同時進行中國本土化改造。

        關中與隴東地區(qū)北周至隋代實例呈現(xiàn)一體化發(fā)展態(tài)勢,不再是原初的印度形式,已經(jīng)完成了中國化進程。長安八字形環(huán)扣鏈條狀腰帶飾,與成都實例有明顯關聯(lián)。長安首創(chuàng)的環(huán)扣鏈條狀胸飾瓔珞在咸陽、長武流行開來。長武、涇川圍繞腰部的腰帶飾表現(xiàn)為被外翻裙腰遮住右半的相同式樣。由此可以進一步推測,成都北周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流傳到長安后獲得新發(fā)展,再從長安向西輸出到達涇川地區(qū)。成都與長安同屬于北周勢力范圍,兩地之間的佛教文化聯(lián)系密切。長安作為北周、隋代政治文化中心,積極吸收、改造、輸出先進文化符合當時的文化傳播客觀情況。鄴城北齊實例模仿關中北周實例的痕跡明顯,兩者的關系不言而喻。青州實例與印度實例存在相當差異與距離,說明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的中國化程度進一步加強。

        通過以上分析,印度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在中國的傳播路線比較清晰,即從成都傳至長安,再以長安為中心,向西影響到咸陽、長武、涇川;向東波及到鄴城和青州。鑒于東部北齊實例明顯受到西部北周實例的影響,以及尚未發(fā)現(xiàn)南朝相關實例的客觀情況推測,含有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的笈多美術因素從廣州登陸,北上沿長江流域溯流而上到達成都的可能性比較大。廣州作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對外貿(mào)易通商口岸,亦是中外僧人往返海外的起點和終點?,在傳播佛教文化方面發(fā)揮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視。這與多數(shù)笈多美術因素率先影響到建康(今南京)等地的南朝梁代,以及鄴城與青州等地北齊佛教美術的情況有所不同。

        四、小結

        印度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在笈多時代與后笈多時代流行開來。這一文化因素通過海路傳入中國,并結合漢地使用的鏈條式樣進行了本土化改造,對北周、北齊、隋代菩薩像的裝飾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一直延續(xù)到唐代。本稿以菩薩像環(huán)扣鏈條狀飾物為著眼點,基本厘清其發(fā)展脈絡和與之相關的文化交流情況,尤其就笈多美術因素的東傳提供了一個嶄新視角?和一條別樣路線,也為當今社會仍然普遍使用的環(huán)扣鏈條搭建起一座歷史橋梁。

        附記:筆者在印度考察時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后體恒的諸多幫助。本稿在寫作過程中承蒙清華大學李靜杰教授提供實地調(diào)查資料,筑波大學博士后王友奎協(xié)助收集日文資料。謹致謝忱!

        注釋:

        ①(韓)鄭禮京:《隋菩薩像の成立について》,《佛教藝術》240號,1998年,第63頁。(日)八木春生:《隋時代菩薩立像の裝飾について》,《中國考古學》第10號,2010年,第59頁。

        ② 參加2019年7月關中美術考察的有李靜杰、(日)八木春生、谷東方、李秋紅、吳禹力、劉易斯、孫千雅、吳姍瑋、高晏卿、車星璇、劉軍淼、胡浩然與筆者。參加2019年2月印度美術調(diào)查的有體恒、游卓凡、任志錄、劉屹、劉子璇、王瑞云、林姮、王聞鶯等諸位先生、女士與筆者。

        ③ 新德里國立博物館藏。

        ④ 鹿野苑考古博物館藏。

        ⑤ 那爛陀考古博物館藏。

        ⑥ (日)肥塚隆、宮治昭編集:《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 第 13 卷インド(1)》,東京:小學館,2000年,圖版215。

        ⑦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編著:《成都下同仁路——佛教造像坑及城市生活遺址發(fā)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年,圖48、圖45、彩版32。

        ⑧ 南北朝晚期至隋代菩薩像流行的斜披式瓔珞明顯受到印度笈多文化因素的影響。詳見齊慶媛《南北朝隋代菩薩像斜披式瓔珞所反映印度笈多文化因素的東傳》,擬發(fā)表于《大足學刊》第3輯。

        ⑨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編著、孫福喜主編:《西安文物精華·佛教造像》,西安: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2010年,圖111。

        ⑩ 楊伯達主編:《中國金銀玻璃琺瑯器全集·1金銀器(一)》,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4年,圖98。

        ? 前引《中國金銀玻璃琺瑯器全集·1 金銀器(一)》圖234。

        ? 前引《中國金銀玻璃琺瑯器全集·1 金銀器(一)》圖107。

        ? 長武縣博物館藏北周菩薩半身殘像為筆者考察時所見,雖殘損嚴重,但依然能辨識出環(huán)扣鏈條狀腰帶飾。

        ?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涇水神韻——涇川出土佛教造像精粹》,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年,第48頁。

        ? 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博物館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海外遺珍·佛像(一)》,臺北:臺北故宮博物院,1990年,圖60。

        ? 張柏忠:《內(nèi)蒙古科左中旗六家子鮮卑墓群》,《考古》,1989年第5期。

        ?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恒安街北魏墓(11DHAM13)發(fā)掘簡報》,《文物》,2015年第1期,圖14至17。

        ? 法門寺博物館藏。

        ? 北齊、北周至隋代立菩薩像東部與西部造型有所差異,東部地區(qū)比較修長,通體扁平,造型平板化傾向顯著。西部地區(qū)頭部所占比例偏大,顯得矮壯。參見李靜杰:《南北朝隋代佛教造像系譜與樣式的整體觀察(下)》,《藝術與科學》(卷10),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17頁。

        ? 中國石窟雕塑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石窟雕塑全集 第一卷·敦煌》,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年,圖114。

        ? 前引《中國石窟雕塑全集 第一卷·敦煌》圖163。

        ? 戰(zhàn)國時期已經(jīng)用環(huán)扣鏈條連接器物,臨淄商王墓地出土戰(zhàn)國晚期高柄青銅壺與銅人形足方爐的提梁即以環(huán)扣鏈條連接。漢魏南北朝時期,環(huán)扣鏈條的使用量漸增,不僅用于器物的連接,而且也作為首飾使用,其材質(zhì)大多為金銀。

        ? 中國南北朝晚期至隋代佛教造像受到自海路而來的笈多美術的深遠影響,學界通過文獻與實物的梳理,已經(jīng)得出比較翔實的研究成果。諸如 (美)Alexander Soper ,South Chinese Influence on the Buddhist Art of the Six Dynasties Period, The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 no32 , 1960 , pp.56-81.(日)岡田健:《北斉樣式の成立とその特質(zhì)》,《佛教藝術》159號,1985年。(韓)鄭禮京:《過渡期の中國仏像にみられる模倣樣式と変形樣式——如來立像を中心に——》,《佛教藝術》247號,1999年。邱忠鳴:《北齊佛像“青州樣式”新探》,《民族藝術》, 2006年第1期。(日)八木春生:《山東地方における北 斉如來立像に関すゐ一考察 》,《佛教藝術》 293 號, 2007 年。李靜杰:《南北朝隋代佛教造像系譜與樣式的整體觀察》(上、下),《藝術與科學》(卷9、10),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2010年。李曉云:《論笈多美術對南北朝后期與隋代佛教造像的影響》,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 西晉印度僧人耆域從東南亞來到交趾(今越南北部)、廣州,再經(jīng)過湖北襄陽達到洛陽。參見[南朝·梁]釋慧皎撰,湯用彤校注:《高僧傳》卷9,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364、365頁。東晉求法高僧法顯自陸路到達印度,從海路歸國,原計劃在廣州上岸,然而由于偶遇大風,所乘船偏離航線,結果抵達長廣郡界牢山(今青島嶗山)靠岸。參見[東晉]釋法顯撰,章巽校注:《法顯傳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145、146頁。南朝·宋印度僧人求那跋陀羅從師子諸國(今斯里蘭卡等國)隨泊泛海,于元嘉十二年(435)到達廣州登陸。前引《高僧傳》卷3,第130、131頁。

        ? 就笈多美術對南北朝晚期至隋代菩薩像造型的影響而言,以往學界研究重心放在游足(重心傾向一足的姿勢)、肌體、量感、寶冠等方面,對菩薩像裝飾的研究尚存在較大空間。

        猜你喜歡
        飾物瓔珞北齊
        北齊·墓壁畫 儀衛(wèi)出行圖
        視野(2022年19期)2022-10-11 05:33:18
        離婚吧,霍先生
        文學教育(2022年6期)2022-06-30 05:07:29
        離婚吧,霍先生
        彈片,是母親唯一的飾物
        都市(2022年12期)2022-03-04 09:12:38
        涉縣中皇山摩崖刻經(jīng)
        江蘇教育(2019年61期)2019-09-25 07:52:06
        瓔珞:聚八方珍寶,飾流光仙裳
        高中時代(2019年3期)2019-04-15 01:49:10
        臘節(jié)
        瓶蓋diy個性小雪人飾物
        一串紅瓔珞
        坐家中,享清涼
        女友·花園(2015年7期)2015-05-30 10:48:04
        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级一片内射视频在线| 在线免费看91免费版.| 亚洲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色妞色综合久久夜夜| 狠狠综合亚洲综合亚色 | 无码专区一ⅴa亚洲v天堂| 搡老熟女中国老太| 一级一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资源| 日韩av无码社区一区二区三区| 男女啪啪永久免费观看网站| 精品18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久久99亚洲网美利坚合众国| 熟女少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网站三级| 国色天香社区视频在线| 精品人妻伦九区久久aaa片69| 久久免费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av区一区二区三区| 性久久久久久| 国产探花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中文字幕中文有码| 一区二区亚洲 av免费| 产美女被爽到高潮免费a| 亚洲 欧美 国产 制服 动漫| 日产无人区一线二线三线乱码蘑菇| 热久久这里只有|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试看| 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色| 国偷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久| 六月丁香婷婷色狠狠久久| 国产美女亚洲精品一区| 色播视频在线观看麻豆| 肥老熟妇伦子伦456视频| 日韩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免费| 91极品尤物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av一级片在线观看| 国产无套内射久久久国产| 在线无码国产精品亚洲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