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出臺倒逼教學設計的變革,語文的大單元設計為廣大教師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徑。本文從識字單元內容選擇的依據、學習材料選擇與任務設計、學情調查與分析、歸納過程的展開以及創(chuàng)新之處五個方面,闡述了對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開發(fā)與實施過程。整個教學單元以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生現(xiàn)有學力情況為基礎,體現(xiàn)歸納教學的思想,使學生在游戲體驗中,歸納漢字的特點,感受漢字的魅力。
【關鍵詞】漢字的故事;開發(fā)與實施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19-0035-02
【本文著錄格式】姜丹.走進漢字的故事——識字單元歸納教學的開發(fā)與實施[J].課外語文,2020,19(19):35-36.
一、內容選擇的依據
(一)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出臺倒逼教學設計的變革
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國家中長期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設計思路應遵循九年一貫整體設計,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要求各個學段相互聯(lián)系,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同時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遵循語文學習規(guī)律,重視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功能,讓學生多讀多寫。因此,有必要改良傳統(tǒng)教學授課方式,建立更加側重學生、綜合性強的語文課程。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出臺倒逼教學設計的變革,語文的大單元設計,為廣大教師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徑。聽了崔允漷教授的報告,更加堅定了我實施大單元開發(fā)的信心。
(二)部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編排特點的需要
201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發(fā)行了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新版小學語文教材,2017年9月,吉林省范圍內小學一年級語文課堂全部使用了部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下文稱部編版教材)替代原有長春版語文教科書。筆者有幸成為第一屆使用部編版教材的教師。教材根據“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結構。教材中課文篇目的編排方式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更加具有單元整體教學意識,進而進行單元教學設計。若缺乏單元整體思維,語文教學將變得零散而無序。筆者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部編版教材多是在同一主題下安排幾個不同體裁、關系并列的課文,是以內容主題來構建單元的。每個單元是通過類聚方式組織,力圖達成語文能力訓練點的“完整”與“有序”。這樣編排的好處是學生能更多地感受到不同體裁作品的多樣性。筆者致力于嘗試開發(fā)以達成語文要素為目標的“任務驅動型”教學單元,讓課程關系層層遞進,從而使孩子能夠在螺旋上升的課堂內容引領下,實現(xiàn)逐層深入的學習。
(三)基于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
在前期的學習中,孩子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生字,也學會了很多識字方法,在二年級下學期,去做這種識字教學的大單元,其實是一個復習整理類型的大單元。因為孩子有這樣的前期學習基礎,所以他們在進行深入整理造字方法時,難度不大,但卻可以讓學生更加明確不同類型漢字的特點,在以后的自學中運用這些特點更高效地領會漢字的意思,猜測漢字的讀音。
二、學習材料選擇與任務設計
在二年級下學期教材中的第三單元是一個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內容的識字單元。這一單元識字寫字訓練的要素是:利用韻語、形旁與字義的聯(lián)系,借助圖片識字,初步感受漢字的魅力。二年級下學期是以識字教學為重點的,最后一個學期,進入三年級教學的重點將轉變成以閱讀教學為重點,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自主識字能力。正好結合著這個識字板塊,帶領學生走進漢字造字的歷程,使學生明白象形字、指示字、會意字和形聲字之間的關系,感受漢字的魅力,從而達成這一訓練要素的目標。
三、學情調查與分析
新時代的孩子見識廣博,教師的教學已經不能僅僅停留在零基礎上,這就要求教師要基于學生能力在教材原有單元編排基礎上進行整理,進行二次設計。在教學之初我對學生進行了學情調查。在對429個孩子的問卷調查中,99.5%的孩子知道長江、黃河、長城、珠峰,97.7%的孩子知道節(jié)日的活動、食物和文中節(jié)日的傳說,100%的孩子吃過文中所提及的美食,對中國的美食更是非常熟悉。而且我校三年級的綜合實踐課程正式研究中國的飲食文化,依據以上對學情的調查,我們決定對于這些內容略做處理,著重開發(fā)以《貝的故事》為依托的漢字造字方法教學單元。
四、歸納過程的展開
中國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示、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前四種造字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而且他們之間存在著遞進的關系。我們將前四種造字方法作為學生重點學習的內容。
由于受學生年齡特點的限制,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先將含有不同的造字方法的生字進行了歸類,然后將這些歸類后的漢字,分別呈現(xiàn)給學生。在教授象形字這一類漢字時,首先帶領學生觀看動畫片,節(jié)選自《三十六的字》。動畫片展示了一些象形字的造字過程,請學生一邊看,一邊記錄自己看到的漢字。然后將孩子找到的漢字貼在黑板上,和學生一起歸納這些漢字的特點,學生感受到每個漢字的字形和這個事物的外形很像,每個象形字都是一個圖畫,從而得出象形字就是依據事物外形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文字,看到這個字就知道表示哪個事物。
在認識象形字的基礎上,古人在象形字上面加上一些小符號,來表示特定的意思。比如一橫表示地平線,在地平線上加上一點,就表示上面,在地平線下面加一點,就表示下面。在大樹(木)的根部畫一橫,就表示樹的根本(本),在大樹的上面畫一橫(末)就表示樹梢。在課堂上我?guī)ьI孩子玩猜字游戲,猜猜這些字表示什么意思,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指事字就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加入指示符號,來表示特定意思的漢字。
老師一手拿著“手”字,一手拿著“目”字,要把兩個字變成一個字。通過小魔術,孩子發(fā)現(xiàn)“手”加“木”就念“看”。這類漢字,是由幾個部分組成的,只要看到它就知道它表示的意思。這樣的字就是會意字。小組同學一起合作,看圖畫猜漢字、猜意思,感受會意字的特點。
在教授形聲字的部分,請孩子來給“泡”字換偏旁,感受字的讀音相近,但意思發(fā)生變化。再留下三點水旁換掉“包”,使學生感受到新?lián)Q的字都與水有關系。引領學生歸納形聲字的特點:一邊表聲,一邊表意。通過講故事,介紹“王”字旁表示與“玉”有關,引入中國的玉文化和對玉的崇拜。介紹“貝”是古代的錢幣,所以以“貝”做偏旁的形聲字多與錢幣有關,讓學生感受形聲字的同一個形旁都表示和這個形旁有關的意思,同一形旁的字是一個字族。
每個漢字都有一個故事,每個漢字都訴說著一段歷史。在整個單元教學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對整個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整體歸納,讓學生來說一說他們心中的漢字是什么樣的,具有哪些特點,從而歸納出中國漢字的特點。
這一教學單元的設計,本身也是對學生識字方法的歸納和整理,是引導學生學習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過程。
五、創(chuàng)新之處
(一)課程環(huán)節(jié)有趣味
基于學生年齡較小的特點,單元課程由眾多游戲組成。提倡學生獨立觀察,獨立操作,獨立思考,在此基礎上與小伙伴進行觀點的碰撞。在學中玩,在玩中學,課堂氣氛輕松活躍,學生思維開放而有深度,充分顯示了有趣味這一特點。
(二)課程結構有梯度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不同造字方法之間的傳承與遞進的關系呈現(xiàn)給學生,使學生經歷漢字的發(fā)展歷程,學生的思維在經歷不斷深入思考的過程,體會漢字是中華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在歷史的不斷變遷中逐漸形成的,突顯有過程的教學這一特點。
(三)課程內容有根源
雖然這一單元是以識字為主的教學單元,但語文課不能僅僅以識字為目標。它更是了解祖國歷史、祖國文化的載體,是對學生進行正確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場所。在這個單元的教學中,我們將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漢字書寫規(guī)則以及做人做事的道理進行有效融合,凸顯有根源的教學這一特點。
參考文獻
[1]丁青,項平.讓漢字以豐盈的姿態(tài)走向兒童——區(qū)域“漢字超市”識字活動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J].江蘇教育:小學教學,2013(33).
附? ? 注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一般規(guī)劃課題“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單元課程的校本化實施”(課題編號:GH19590)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