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木強
【摘要】 目的 分析糖尿病伴發(fā)牙周炎患者牙周病變程度與血糖水平的關系。方法 100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 均開展連續(xù)動態(tài)血糖檢測及口腔檢查, 獲取血糖指標以及牙周健康狀況指標水平, 按照有無伴發(fā)牙周炎分為觀察組(伴發(fā)牙周炎, 69例)及對照組(未伴發(fā)牙周炎, 31例), 按照牙齦指數將觀察組患者分成A組(牙齦指數0~1, 30例)、B組(牙齦指數2~3, 39例)。比較觀察組及對照組患者的血脂、血糖、炎性因子及牙周指標, 包括[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島素(FINS)、修正的胰島β細胞功能指數(MBCI)、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齦溝出血指數(SBI)、牙周袋深度(PD)、 最大血糖波動幅度(LAGE)、血糖標準差(SDBG)、血糖變異系數(CV)、餐后血糖波動幅度(PPGE)];比較觀察組兩個亞組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結果 觀察組及對照組患者的TG、TC、HDL-C、LDL-C、FPG、FINS、MBCI、PPGE水平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IL-6、TNF-α、SBI、PD、CV水平分別為(137.15±15.58)ng/ml、(1.86±0.65)ng/ml、(2.86±0.46)、(5.35±0.86)mm、(9.52±1.14)%, 均高于對照組的(99.78±14.80)ng/ml、(1.17±0.52)ng/ml、(0.94±0.29)、(1.61±0.35)mm、(6.89±1.06)%, LAGE、SDBG水平分別為(8.10±2.19)、(1.95±0.67)mmol/L, 均低于對照組的(9.15±2.33)、(2.59±0.76)mmol/L,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同亞組患者HbA1c水平比較,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糖尿病伴發(fā)牙周炎患者牙周病變程度與血糖水平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
【關鍵詞】 糖尿病;牙周炎;牙周病變程度;血糖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8.044
2型糖尿病是目前最常見的糖尿病類型, 以胰島素抵抗、血糖持續(xù)高水平為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目前, 多認為炎癥因子在2型糖尿病病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了促進作用[1, 2]。而長期持續(xù)高血糖水平能夠導致人體處于微炎癥反應過程, 增加動脈粥樣硬化及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目前, 有文獻表明, 糖尿病患者牙周病變程度與糖尿病病情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3, 4]。本次研究擇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間, 本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 均開展連續(xù)動態(tài)血糖檢測及口腔檢查, 旨在分析牙周病變與血糖之間的關聯(lián),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間本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男56例, 女44例;年齡40~77歲, 平均年齡(61.49±11.05)歲;病程1~15年, 平均病程(7.98±3.25)年;體質量指數(BMI)22.5~30.1 kg/m2, 平均BMI(24.48±2.36)kg/m2。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 2. 1 納入標準 ①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5];②意識清楚, 精神系統(tǒng)正常;③知情同意, 自愿參與。
1. 2. 2 排除標準 ①除牙周炎以外其他口腔疾病;②入組前明確眼底病變史;③惡性腫瘤;④除2型糖尿病以外的其他糖尿病類型;⑤嚴重內科及外科疾病。
1. 3 方法 所有患者均開展連續(xù)動態(tài)血糖檢測及口腔檢查, 獲取血糖指標以及牙周健康狀況指標水平, 按照有無伴發(fā)牙周炎分為觀察組(伴發(fā)牙周炎, 69例)及對照組(未伴發(fā)牙周炎, 31例), 分析組間數據。其中, 連續(xù)動態(tài)血糖檢查方法如下:連續(xù)72 h檢測血糖波動;將GGMS探頭(GGMS, Minimed公司)緊挨腹部皮下組織, 該探頭能每隔10 s接受1次來自細胞間液的葡萄糖水平變化電信, 并將5 min數值轉化成血糖數值錄入存儲系統(tǒng)內, 即24 h記錄血糖值288個, 連續(xù)72 h后形成血糖圖??谇粰z查方法如下:同一人工光源下, 2名口腔醫(yī)師協(xié)作檢查, 1名負責使用口鏡、CPI探針檢查, 1名記錄, 記錄內容包括6個代表指數牙(16/11/26/36/31/46, 如牙齒缺失, 由鄰牙替代)的牙齦出血、牙齦下結石、齦溝及缺失牙數目等。
1. 4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血脂、血糖、炎性因子及牙周指標, 包括TG、TC、HDL-C、LDL-C、FPG、FINS、MBCI、IL-6、TNF-α、SBI、PD、LAGE、SDBG、CV、PPGE。②比較觀察組不同亞組患者HbA1c水平, 按照牙齦指數0~1、2~3將觀察組患者分成A組(牙齦指數0~1, 30例)、B組(牙齦指數2~3, 39例), 分析兩個亞組HbA1c水平(HbA1c≤7%、7%
1. 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觀察組及對照組患者的血脂、炎性因子及牙周指標比較 觀察組及對照組患者的TG、TC、HDL-C、LDL-C、FPG、FINS、MBCI、PPGE水平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IL-6、TNF-α、SBI、PD、CV水平均高于對照組, LAGE、SDBG水平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觀察組不同亞組患者HbA1c水平比較 觀察組不同亞組患者HbA1c水平比較,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糖尿病病程多較長, 且糖尿病患者數量隨著近年來國民生活條件的逐步改善、肥胖人群逐步擴大而呈上升趨勢。糖尿病患者體內存在糖代謝紊亂、慢性高血糖等特征, 而慢性高血糖能夠分成波動性及持續(xù)性高血糖。血糖波動能夠參與糖尿病的病情發(fā)展, 且與糖尿病患者體內血管內皮損傷、炎癥反應等方面有關[6, 7]。
血糖波動幅度越大, 對血糖內皮損傷程度也越明顯。動態(tài)血糖監(jiān)測系統(tǒng)(CGMS)是一種檢測血糖波動的檢測系統(tǒng), 而隨著CGMS在臨床上應用率的逐漸提升, 血糖波動也逐漸引起醫(yī)護人員及糖尿病患者的重視, 且將HbA1c作為預測是否發(fā)生糖尿病并發(fā)癥的重要觀察指標[8]。
本次研究結果證實, 是否伴發(fā)牙周炎, 對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影響不大, 但糖尿病患者伴發(fā)牙周炎, 其體內炎癥反應水平更高, 血糖也受到負面影響。糖尿病患者體內多存在血管病變, 而且全身多組織器官均可發(fā)現(xiàn)存在因糖尿病導致的微血管病變, 但目前尚不清楚, 高血糖環(huán)境下血管內皮損傷細胞的具體機理。本次研究中, 觀察組不同亞組患者HbA1c水平比較,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證實, 糖尿病伴發(fā)牙周炎患者牙周病變程度越高, 血糖水平也更高。
綜上所述, 糖尿病伴發(fā)牙周炎患者牙周病變程度與血糖水平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
參考文獻
[1] 吳鵬, 高承志. 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牙周炎和種植體周圍炎的炎癥基因表達. 口腔醫(yī)學研究, 2019, 35(9):854-857.
[2] 孟琳, 李芳, 陳盈穎. 牙周炎合并T2DM患者血清糖脂代謝、炎性因子水平的變化及與牙周病變的關系. 河北醫(yī)藥, 2019, 41(2):254-256.
[3] 楊武軍, 張晉秀, 孟銀娟, 等. 強化降糖治療對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病患者的影響. 中國藥師, 2017, 20(3):518-520.
[4] 湯晶. 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病變患者口腔健康研究現(xiàn)狀. 齊魯護理雜志, 2017, 23(1):74-76.
[5] 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 中華糖尿病雜志, 2018, 10(1):4-67.
[6] 段松海. 牙周基礎治療對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血清生化指標及血糖代謝水平的影響. 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 2018, 28(10):25, 40-42.
[7] 胡杉林. 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病人的血糖和炎性因子水平與牙周病變程度的相關性分析. 安徽醫(yī)藥, 2017, 21(2):297-300.
[8] 鮑千紅, 徐公民, 吳建榮, 等. 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與并發(fā)牙周疾病的關系. 中國醫(yī)師雜志, 2017, 19(3):414-417.
[收稿日期:20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