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中華民國走到了第十個年頭,國內政治仍是一地雞毛,以至于1917年回國時曾高調表示“二十年不談政治”的胡適,不到五年就忍不下去了。
1921年5月21日,胡適把北京大學地質調查所所長丁文江、北京大學教育系教授蔣夢麟等人招到家中“討論組織一個小會的事兒”,胡適草擬了組織大綱,大家均表同意,這便是“努力會”的緣起。
到了1922年5月14日,由胡適起草,蔡元培領銜,陶行知、丁文江、胡適等16人簽署的《我們的政治主張》,在“努力會”創(chuàng)辦的《努力周報》上發(fā)表,該文認為中國的政治軍閥混戰(zhàn),國無寧日,全是因為好人自命清高,不愿參與政治,讓壞人當?shù)?。因此提出由知識分子中的“好人”組成“好人政府”,形成社會的重心,一點一滴地改造社會,創(chuàng)造出一個完美的“大我”。
其實,所謂“好人政府”并非胡適、丁文江等人原創(chuàng),最初的提出者是大哲學家羅素。1920年10月,羅素應梁啟超之邀來華講學,丁文江是總招待。羅素不想談自己不甚了解的中國問題,可當時中國人總是希望他發(fā)表些“中國向何處去”的建議,無奈之下羅素只好談了些“走到哪里都不會有錯的真理”:“中國要有一打好人,敢于承擔責任,敢于將自己的思想付諸實踐。”據(jù)說羅素回國后曾對人說:“丁文江是我所見中國人中最有才最有能力的人。”很顯然,丁文江就是羅素眼中的“一打好人”之一了。
歷史有時會以喜劇的形式,與人們開一個悲催的玩笑。1922年9月,由于軍閥派系的矛盾,吳佩孚等支持王寵惠出來組織內閣,署理國務總理,羅文干任財政總長,湯爾和任教育總長。他們三人都曾在《我們的政治主張》上簽名,因此,這屆內閣被人稱為“好人政府”。
胡適、丁文江大喜過望,叫上傅斯年等人,全力以赴地支持和指導王、羅、湯三人如何治理國家,提出來一攬子治國方略??上А昂萌藘乳w”并無實權,只不過是軍閥手里的一種工具與裝飾,王寵惠等整天忙碌,向外國乞討借款,主要是給軍閥做內戰(zhàn)經費,因此引起人民的不滿。又因為軍費分配不均,引起直系內部糾紛,王寵惠自然傾向吳佩孚為首的“洛(陽)派”,給他們提供較多的軍費,因而引起以曹錕為首的“保(定)派”的極大不滿。
最終,吳佩孚迫于形勢與曹錕妥協(xié)。王寵惠等人失了后臺,被迫于1922年11月29日宣布下臺,羅文干還因“貪污”落得個鋃鐺入獄?!昂萌苏眱H僅兩個月零六天便“倒閣”了。(摘自《中國人大》 紀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