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祥
(甘肅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 730030)
甘肅省地理位置狹長,從廣袤的戈壁平原、黃土高原到草木豐美的林區(qū)、牧區(qū),農戶自建住房的結構形式多種多樣,既有鋼砼框架、磚混、木構架、土木、磚土混雜,也有少量的裝配式鋼結構、安全帳篷;同時本省抗震設防烈度普遍偏高,8度及以上的地區(qū)不在少數,以往經驗表明震害現象明顯。
就全國而言本省經濟總體落后,農戶自建住房老舊且缺乏抗震構造措施,一直以來就存在以下兩個突出問題:一是房屋存在安全隱患;二是地震發(fā)生后,房屋震害現象明顯。
防范危險、扶貧濟困事關民生大事,政府對農村存量危房改造、震后房屋應急評估工作高度重視,甘肅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多次發(fā)文貫徹、落實此項工作。自2013年以來,在多次參加本省定西、甘南地區(qū)農村危房抽查復核及房屋震害考察經歷基礎上,作為專業(yè)技術人員對這項工作以予梳理、總結。
針對甘肅省廣大農牧區(qū),全省盡管有多家房屋鑒定機構,但農村危房現狀調查、震后應急評估工作往往是量大面廣,而且時間緊、任務重,僅僅依靠現有的房屋鑒定機構遠遠不夠,相關專業(yè)的技術人員有必要對農村危房鑒定及震后房屋應急評估的工作方式、工作特點有個基本了解,滿足政府對農村危房改造、震后應急響應的基本需求。
農村危房現狀調查、震后房屋應急評估都是為了保證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只是兩者所處的時間階段不相同、緊急狀態(tài)也不相同;但作為專業(yè)技術人員而言,其調查內容及工作方式是一致的,所以合并講解。
1)針對農民一、二層自建住房,確保既有房屋的使用安全及有效利用,同時也作為危險房屋的拆除或加固依據;而對于改造后的房屋進行質量安全隱患排查,工作方式與前者一致;力爭準確性、規(guī)范性。
2)可靠性(安全性)鑒定和抗震措施鑒定同時進行,但工作內容是簡化了的(暨兩層及兩層以下房屋的直接鑒定法),不特意區(qū)分定性、定量鑒定,而以危險構件對房屋整體安全的影響為原則;所以場地、地基基礎、豎向構件是關注重點。
3)建筑物部分或全部垮塌,可直接判定為危險房屋。
4)場地優(yōu)先的評價原則:當建筑物位于坡頂(或坡腳)且退讓距離嚴重不滿足時,地震鞭梢效應及其引發(fā)的地質次生災害(泥石流、滑坡、崩塌、震陷等),隨時可使房屋喪失穩(wěn)定和承載力,故可直接判定為危險房屋;具體退讓距離見甘肅省 《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程》(DB62/T25-3055-2011)第 4.1.10 條,如圖 1 所示。
圖1 山體滑坡
5)地基優(yōu)先的評價原則:當房屋明顯滑移、明顯沉降、明顯傾斜且引發(fā)裂縫時,可直接判定為危險房屋,一票否決、不再進行上部結構鑒定,如圖2所示。
6)高烈度(8度及以上)地區(qū)的傳統(tǒng)土夯墻房屋,條件許可時建議拆除重建;同理,高烈度下的混合承重房屋也建議拆除重建。
農村危房調查采用簡化工作方式,利用現有制式表格(調查登記表),描述房屋基本信息,填寫房屋危險狀況評定細則(含房屋各組成部分及房屋整體),最后綜合評判給出房屋危險性等級(A、B、C、D級)并形成匯總表。
同樣震后房屋建筑安全應急評估也利用現有制式表格(應急評估表),描述建筑物概況,從場地、地基基礎、上部結構、非結構構件四個方面,分項填寫并給出評估結論(安全、待定、危險),最后給出綜合評估結論(可以使用、暫停使用、禁止使用)并形成匯總表,如圖(2~3)所示。
圖2 調查登記表
圖3 應急評估表
綜上而述,就建筑構件而言,應急評估是通過破壞比例來反映震害后果;而危房調查是通過破損程度來反映構件失效及環(huán)境耐久性的影響;至于場地及地基基礎的影響判斷,兩者是一致的。
這項工作是專業(yè)人員利用簡單工具,通過觀察結構變形及裂縫對建筑物破壞等級作出判斷,鑒于其專業(yè)性強且對現場經驗有相當要求,應從鑒定機構、勘察設計、施工及監(jiān)理單位中,選擇有相當工作年限的結構、巖土或監(jiān)理工程師,作為現場服務技術人員;《震后房屋建筑安全應急評估管理規(guī)定》第六條也有相關要求,同時應按該規(guī)定第七條、第九條完善定期培訓,熟悉技術程序及政策要求、熟練軟件使用、統(tǒng)一工作尺度,以達到培訓上崗的目的。以幢為鑒定單位,一般采用兩人一組的工作方式,一為評估人、一為核實人;需要填寫的表格一是單體建筑的調查表(或評估表),二是工作區(qū)域內的匯總表。
鑒于時間及現場工作特點限制,無論是建筑物概況描述還是評估結論,當情況不明確時注意使用文字標識(表格中均有此類選項和備注),留存痕跡以便事后查閱及調查研究。
當天入戶的現場查勘完成后,應及時整理資料并落實每日上報制度;至于基本工具,除手機、手提電腦外,掌握無線網卡的使用也是必要的。
在2019年4月20日至4月30日農村危房改造技術服務中,針對定西市渭源縣慶坪鄉(xiāng)李家堡村279戶農戶,首次使用了“甘肅省農危房技術服務”手機APP操作系統(tǒng)(如圖4所示);可以看出手機(或平板電腦)APP的出現高效地解決了現場配套照片留存、數據匯總等問題,實現了數據信息化管理,建議政府震后應急評估體系也預先建立軟件應用。
圖4 APP操作界面
從2013年岷縣漳縣6.6級地震現場觀察,生土結構的老舊房屋(土夯墻、土胚墻單層民居)普遍倒塌嚴重(如圖5所示),究其原因無外乎這幾點:土墻強度低且無縱橫向拉結措施、土墻剛度大且延性差、屋面檁條與墻面簡單擱置且無拉結措施、木屋架屋脊處未設水平系桿、采用泥草重屋面且房屋高度超過4m等,所以我們目前農村危房改造或震后應急評估的重點往往是生土房屋。
既然村鎮(zhèn)民居主要面對的是土、木、石及其混合結構,上部結構主要關注的是:承重墻是否歪閃及裂縫,屋樓面板是否翹曲,墻體之間是否脫開,屋架或梁下墻體是否開裂及移位,構造柱、圈梁、木屋架斜撐及剪刀撐是否齊備。
圖5 土墻房屋震害
豎向抗側力構件同時采用了磚墻、生土墻、木柱中的兩種甚至是三種,這種情況屬于水平向結構體系混雜且抗震不利,即使是現場觀感良好也建議降級使用;同理,木結構房屋硬山擱檁、山墻處缺少木構架設置也屬于這種情況。
個別房屋農戶進行了自行改造,如一層為先前磚混(或框架),二層為后期加建的彩鋼房,這種情況屬于豎向結構體系抗震不利,同樣建議降級使用且在鑒定文件上做出標識。
首先不是面面俱到,注意區(qū)分主次,要分辨主要居住用房(含臥室、堂屋),而單建的廚房、廁所、工具間、牛棚等附屬用房及圍墻通常不在鑒定范圍,但需要在鑒定文件上以予標識、記錄;其次注意農村公共建筑(如學校)、三層及其以上房屋均不在本次論述范圍,村鎮(zhèn)民居的提升改造也不在本次論述范圍。
以甘南州瑪曲縣為例,該地區(qū)屬于純牧業(yè)縣,牧民流動性大,依據甘建函【2018】271號文,大多數改造方式采用40m2多功能安全帳篷;帳篷及簡易彩鋼房屬臨時性建筑,不建議納入鑒定范圍(下圖)。
以甘南州碌曲縣為例,該地區(qū)絕大多數農戶自建房屋采用兩層木構架結構體系,所使用的木柱、木梁由于未進行脫水處理控制材料含水率,即使是新建房屋也普遍存在木柱、木梁的開裂現象(縱向干縮裂縫);此材料本身的缺陷不建議作為構件危險點控制(如圖6~7所示)。
圖6 安全帳篷
圖7 木構件干縮裂縫
最后,對于偶爾出現的古舊建筑且可能具備文物留存價值的,要在調查文件上作出標識。比如2018年8月的農危房調查期間,在漳縣鹽井鄉(xiāng)發(fā)現一處1949以前的兩層木構架建筑;2019年6月在碌曲縣雙岔鄉(xiāng)二地村、西倉鄉(xiāng)唐龍多村所見的馬夯建筑,盡管存在場地高差致使抗震不利,但其建筑特色別具一格,有待后續(x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