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嬌
(肇慶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廣東 肇慶 526040)
腸胃炎是小兒常見疾病,夏秋季發(fā)病率較高,擾亂腸胃正常蠕動能力,降低患兒機體營養(yǎng)的吸收和分解,讓機體無法吸取足夠的營養(yǎng),降低患兒健康。中藥穴位敷貼是一種聯(lián)合藥物治療的中醫(yī)外治方法,把中藥混合打粉后,用姜汁醋調成膏狀貼于患兒穴位,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但由于小兒年齡較小,其治療依從性差,需配合全方位護理干預。
將2018年1月-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脾虛型腸胃炎患兒進行此次研究,隨機分為參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所有患兒經(jīng)檢查符合腸胃炎診斷標準,排除患兒有血液疾病、腫瘤等其他臟器疾病情況。參照組男女比例為17:13;平均年齡為(1.25±1.12)歲。觀察組男女14:16;平均年齡為(1.11±1.25)歲。兩組基線資料(P>0.05),符合比較條件。
中醫(yī)辨證為脾虛型腸胃炎臨床癥狀:神疲乏力、肢體倦怠、惡心嘔吐、腹脹納少、大便溏稀、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
1.2.1 參照組
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配合全方位護理干預,主要包括:①護理人員在患兒入院后將其糞便送檢,然后結合送檢報告遵醫(yī)囑為患兒提供抗病菌、抗病毒、抗感染等治療,維持患兒機體的水電解質平衡、腸道菌群等功能性[1]。②為患兒提供心理護理,降低嘔吐、腹脹等病癥對患兒情緒造成的影響。③積極與家屬溝通,做好健康宣教,將腸胃炎的病因、治療方式、注意事項、飲食等告知家屬和患兒,消除焦慮情緒,提高對治療的從性依。④為患兒提供飲食護理,讓家屬為患兒準備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像新鮮蔬菜水果等,每日保障充足的飲水量等。⑤讓患兒臥床休息,根據(jù)病情提供熱水袋熱敷腹部,緩解患兒胃腸道的疼痛感,有嘔吐者囑多保持側臥位,避免嘔吐物反流、嗆入氣管等。隨時監(jiān)測患兒的生命體征,有異常情況及時上報醫(yī)生,并遵醫(yī)囑用藥。
1.2.2 觀察組
在參照組基礎上加用中藥穴位貼敷,具體措施如下:中藥穴位貼敷先調制中藥處方:將白術,吳茱萸,附子,丁香,肉桂,黨參,干姜,炙甘草等量混合打粉,用姜汁醋調成膏狀,藥量約2-3g,敷料約6x6cm,把藥膏置于敷料中央,貼敷于足三里、中脘穴位處,每天一次,時間視小兒年齡調整,30分鐘一2小時[2]。穴位貼敷過程中隨時觀察,如有不適隨時與醫(yī)務人員溝通。小兒使用中藥穴位貼敷前,護理人員要將中藥穴位貼敷基本中醫(yī)原理告知家屬,讓家屬了解穴位貼敷對患兒經(jīng)絡、臟腑等的作用,并將貼敷的穴位及注意事項進行告知如對本藥物過敏,嚴重皮膚病患兒、嚴重蕁麻疹,發(fā)熱患兒不宜貼敷;對橡皮膏過敏要提前告知,及時更換貼敷固定方法;飲食清淡,避免進食辛辣食物。
觀察患兒的臨床癥狀消失和住院時間,主要包括:嘔吐停止時間、腹痛消失時間、住院時間、腹瀉停止時間,詳細記錄并生成比較數(shù)據(jù)。同時觀察患兒出現(xiàn)的嘔吐、惡心、腹痛等,詳細記錄生成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采用頻數(shù)(n)、構成比(%)描述,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方法;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s)、標準差(S)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當(P<0.05)時數(shù)據(jù)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后,觀察組的臨床癥狀消失和住院時間均低于參照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的臨床癥狀消失和住院時間對比[n(±s)]
表1 兩組的臨床癥狀消失和住院時間對比[n(±s)]
組別 例數(shù) 嘔吐停止時間 腹痛消失時間 住院時間 腹瀉停止時間觀察組 30 18.19±3.46 22.38±3.17 8.03±1.07 3.49±0.43參照組 30 23.76±5.24 29.66±4.24 12.55±1.62 5.17±1.04 x2 / 4.859 7.532 12.752 8.176 P/0.000 0.000 0.000 0.000
護理后,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均低于參照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小兒腸胃炎屬于兒科常見疾病,因小兒消化系統(tǒng)發(fā)肓不完善,胃酸及消化酶分泌小,且消化酶活性低,不能適應食物量及質的大量變化,容易引胃腸功能紊亂?;純夯疾『笕菀壮霈F(xiàn)嘔吐、腹脹、發(fā)熱等情況,讓患兒腸胃消化功能、吸收功能受到影響,影響健康。臨床使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配合全方位護理干預,但患兒在院期間的恢復效果并不能較好的達到預期效果。
表2 兩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n(%)]
隨著中醫(yī)中藥的推廣使用,中藥穴位貼敷聯(lián)合全方位護理干預[3],加強了護理效果,讓藥物通過穴位在機體中發(fā)揮作用。小兒腸胃炎臨床上多出現(xiàn)脾虛癥狀,以溫補脾胃治療。現(xiàn)國內多間醫(yī)院均有開展中藥外用冶療消化道疾病的報道顯示有一定的療效。近年我院中醫(yī)適宜技朮在臨床上廣泛使用,穴位貼敷治療小兒腸胃炎效果顯著,且具有操作簡單,患兒依從性好,價格低廉的優(yōu)點。附子有溫陽補腎,肉桂與附子協(xié)同加強溫陽,干姜,生姜溫補脾陽,調和桂附,減輕副作用。把藥物混合打粉,用姜汁醋調成膏狀貼于穴位皮膚上,通過藥物滲透、吸收持續(xù)對穴位刺激,調整系統(tǒng)功能效果[4]。降低了腸胃炎患兒腹痛等不良反應,縮短了患兒的嘔吐停止時間,讓患兒縮短住院時間?;純哼M行穴位貼敷時,家屬從中也能學習到中藥穴位貼敷方面的知識,能與護理人員形成有效聯(lián)合,提高了家屬對腸胃炎患兒的護理力度,保障了家屬實施貼敷時穴位的準確性。
綜上所述,中藥穴位貼敷配合護理干預提高了脾虛型腸胃炎患兒的治療效果,加強了腸胃炎患兒的護理質量,值得在臨床護理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