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紅輝[重慶市梁平紅旗中學,重慶 405200]
整本書閱讀是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助推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有效形成的一種方式。如何進行深層次整本書閱讀,避免碎片化、淺層次和無效性的閱讀狀態(tài),是找到整本書閱讀的切入途徑。我們試著以中國四大名著之《三國演義》第六十回為例,嘗試找到閱讀的多維度切入口。
維度一:研字詞,進行語言積累與構建
在刻畫益州別駕張松的外貌時,羅貫中用了八個字極其精簡傳神地描繪了其外貌:“額钁頭尖,鼻偃齒露?!睆埶上嗝踩绾??這里要了解平日里少用到的這個“钁”和“偃”字分?!拌憽钡囊馑际恰帮泐^”,文中的“額钁”,說的是額頭像镢頭突出的部分一樣,寫出了張松額頭特別突出的形狀;而“偃”有“倒下”的意思,這里用來形容鼻子,意思為“塌”,由此寫出了張松是個塌鼻頭。綜合看來,張松額頭異常出,頭尖鼻子塌并且唇薄漏齒。古人評價一個人好的面相的標準是:“面帶威嚴,天庭飽滿,地闊方圓,一臉福相。”而不好的面相則是尖嘴猴腮、顴高臉削、鼻塌露齒……從這個標準來看,張松的面相算是奇形怪狀,丑陋無比了。如此,就能明白為何曹操一見張松本尊,就認定他“猥瑣”,迅速有“五分不喜”;加上曹操見張松言語不柔和,對他的來訪就更加不屑一顧了。了解了這兩個較為生僻的字詞,文章讀起來就暢通多了。再來揣摩這回中的“傲睨”一詞,此詞用于曹操自破馬超得志后張松拜見曹操前的心理狀態(tài)。其中的“睨”意思為“斜眼看人”;“傲睨”是驕傲、傲慢、輕視、自大等之意?!暗弥尽倍职巡懿倌欠N躊躇滿志的狀態(tài)寫出來了,但羅貫中偏偏用了“傲睨”一詞來修飾這個詞,于是,曹操那種不可一世、目空一切、我是天下第一的心理狀態(tài)就很好地體現出來了。優(yōu)秀的作家寫出再簡單的作品,其中也免不了有一些以學生的能力不能完全理解的字詞。遇到不理解的字詞,不管不顧,繼續(xù)前行也未免不可,但總有一種囫圇吞棗的哽噎感,一種沒有字字理解、詞詞暢通的舒順感。如果因為不理解原文的字詞,而鬧出念錯字的笑話倒是小事,但若因為錯誤理解了某些字詞而不能品出作者的深意,那就是一件得不償失的大事了。主動理解、積累,形成個體語言經驗。維度二:品語言,感受“言不甚俗、文不甚深”的特征。
《三國演義》語言文白雜糅,自然流暢,雅俗共賞。明代蔣大器評價它為“言不甚俗、文不甚深”。我們試看作者羅貫中關于張松和曹操兩個回合對話就可知一二?;睾弦弧埶沙醯讲軤I,“傲睨得志”的曹操見著這樣貌丑陋的使者,責備說:“汝主劉璋連年不進供,何也?”張松本是聰明之人,也準有進獻之物,本可以接著話順勢而上,可是他沒有,只是簡單不帶感情色彩說出了原因——路途艱難,盜賊多。由此激怒了曹操。面對曹操的怒氣,張松的憨勁就來了,他說:“南有孫權,北有張魯,西有劉備,至少者亦帶甲十萬余,豈得為太平耶?”剛剛打敗馬超的曹操此時是何等的威風,怎容得下一個他根本就瞧不上的劉璋的使者,所以張松的這一番話,算是把通往和談的門給關上了。這番對話雖說極其簡單,但十分流暢,同時張松的性格和才華便得以初有顯露了?;睾隙?。不打算殺死張松的曹操為了給對方一個下馬威,順便炫耀一番,于是安排了西教場點兵一事。曹操傲問張松:“汝川中曾見此英雄人物否?”此話有兩層含義:一層為我軍之威風,不可阻擋;一層為你這個老小子,佩服我不?張松一語反擊:“吾蜀中不曾見此兵革,但以仁義治人?!睆埶稍捯灿袃蓪右馑迹阂皇悄氵@是窮兵黷武,不值得驕傲,是低端的治國方式;二是我蜀中向來是以仁義治國。而仁義治國是治國的最高境界了。接下來的對話,是精彩絕倫的,張松對曹操可謂是了解得透底:“濮陽攻呂布之時,宛城戰(zhàn)張繡之日;赤壁遇周郎,華容逢關羽;割須棄袍于潼關,奪船避箭于渭水:此皆天下無敵也!”簡短的話語,張松把自曹操出山以來所打敗仗、所受屈辱全部在大庭廣眾下展示了出來,還總結了一句:“此皆無敵于天下也!”如此情形,曹操窘得恨不得找個地縫鉆了下去。在敘述教場的時候,為了突出一種宏大的場景,作者還用了很多的典雅的四字句;在展示張松的口齒伶俐之時,又用到了很多整句。在這四字句和整句之中,還夾雜了一些散句。這樣雅俗共賞的文字,真是應了蔣大器的“言不甚俗、文不甚深”的評價了。閱讀這樣文字,既追求到了一種閱讀的暢快感,也可以把這樣的語言摘抄下來,做好積累,試著在自己寫作的時候,嘗試運用這種語言特色。維度三:析形象,進行審美鑒賞,看其性格復雜性和豐富性。
《三國演義》里一共寫了四百多個人物,其中塑造了很多形象鮮明、生動立體的主要人物,如劉備、曹操、孫權、諸葛亮、關羽等。這些主要人物的成功塑造自不必說,單就一個在小說中只存在了三回的小人物張松,也能刻畫得立體、飽滿,那是真功夫了。首先,張松聰慧,有著過目不忘的本領。我們從曹操扯碎并燒掉自己創(chuàng)作的《孟德新書》一事可以看出這一特點。張松只是從頭至尾,看了一遍,就把一篇用兵要法一字不錯地背誦出來,把楊修和曹操驚詫得不知所以。其次,張松狂傲不屈、伶牙俐齒。張松帶著使命和曹操相見,本是作為說客的身份來拉攏曹操幫助劉璋,哪知曹操是個以貌取人之人,又受了張松的言語沖撞,竟十分不待見張松,于是輕慢了張松,這就有了張松一而再再而三地懟曹操,揭曹操的短,出曹操的丑,且出口成章,順暢無比。寧愿不受曹操接納,也不在曹操面前低頭,狂傲不屈。除此之外,張松身上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賣主求榮的不忠貞。出賣主子劉璋,向劉備獻地圖求榮,最后身敗名裂,慘死街頭……我們不能單用好壞標準來評判他,也無法用某一個具體的詞來形容;他身上有很多被我們唾棄的品質特征,但也有一些過人、獨特之處。他在軟弱、忠奸不分的劉璋面前辜負重托,欺瞞背叛;在狂傲自大、以貌取人的曹操面前桀驁不馴、口若懸河;在善用心計、求賢若渴的劉備面前主動示誠、忠心耿耿……這是一個立體豐富,形象飽滿,生動鮮活的人。從張松出場到全家被盡斬于市場,這個人物不過只是三國紛爭里的一粒沙。然而,連這樣的一個沙礫一樣不起眼之人,作者都刻畫得如此成功復雜,其他那些濃墨重彩刻畫的人物,其生動性就更不必說了。閱讀這些經典作品,在遇上刻畫得成功的人物形象時,我們可以暫停閱讀的腳步,做做梳理,進行人物形象審美方面的鑒賞,如此定會更好地體會作品的精華。
維度四:思世事,進行文化理解,學會修身養(yǎng)性。
俗話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其實不然。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理解其中的優(yōu)秀文化,學習正面的為人處世的道理和方法。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和劉備都希望能夠把蜀地占為己有,但最終花落劉家。其原因就在于曹操和劉備各自的處事方式。如曹操,明知張松是來示好臣服的,卻是按捺不住自己得意洋洋不可一世的驕傲自大。張松一來,曹操就給了他一個下馬威,讓他在驛館中候了三日,之后又是一番責問;責問之后見人丑陋,又生嫌棄厭惡,生生地把一塊肥肉推到門外。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劉備卻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行為。在張松灰頭土臉一臉失意不知如何向劉璋交代的關鍵時刻,劉備派了大將趙云恭敬等候,還攜諸葛亮和龐統(tǒng)親自來接,把剛被曹操冷遇的張松瞬間就轉憂為喜感動不已。而后,張松辭去之時,劉備還在十里長亭設宴送行,甚至潸然淚下。自此,劉備寬仁愛士、有德行有氣度的高大形象就深入張松之心了,這才有了張松改變策略、主動獻圖劉備的行為,為后期劉備入川、最終得到蜀地立下了很大的功勞?!渡袝分杏小坝腥荩履舜蟆敝f,《周易》也提出了“君子以厚德載物”的觀點,荀子也認為“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正是曹操的狂傲自大使他失去了本應該屬于自己的優(yōu)勢,而也正是劉備的禮賢下士、謙虛愛才、宅心仁厚并不以貌取人的性格特征,才有了如此的收獲。
除此之外,《三國演義》中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該如何為人處世的佳句。如劉備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諸葛亮的“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曹操的“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也”,仲達的“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等等。
閱讀使人明智:看書中人進退有度,奮力前行;誦書中句醍醐灌頂,知世明理。讀《三國演義》是這樣,讀其他的名著也是如此!深入整本書閱讀,多維度找到閱讀的切入點,在讀中積累,在積累中思考。讓學生從深入整本書閱讀這一角度,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①⑤〔明〕羅貫中:《三國演義》,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6頁。
②張再林:《中國古代身體觀的十個面相》,《哲學動態(tài)》2010年第11期。
③劉璇:《〈三國志演義〉序跋集釋考論》,《陜西師范大學,2014》。
④盧璽媛:《論〈三國志演義〉的薦才描寫》,《中州學刊》201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