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云飛 澳門科技大學
我國百姓因詐騙、垃圾信息、個人信息等一系列信息的泄漏蒙受的經(jīng)濟損失達到上千億元。從公民所遭受的經(jīng)濟損失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來當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犯罪趨勢非常的嚴重,并且犯罪趨勢逐漸擴大,同時揭露了公民個人信息這類犯罪的特征。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網(wǎng)絡時代的到來,非常多的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行為發(fā)生在網(wǎng)絡中,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并且犯罪分子通常都是用虛假的身份實行違法犯罪活動,此類犯罪很難被發(fā)現(xiàn)。同時,因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模式主要是通過電腦網(wǎng)絡等渠道進行非法獲取、提供或者出售的不法行為,這些行為不需要復雜的設備只需要一些很簡單的設備就可以獲取比如一個電腦或者一個平板就可以實行,所以說犯罪的成本極低。
與其他傳統(tǒng)的犯罪相對比,這類犯罪的犯罪對象有以下幾個特點:1.犯罪對象具有不確定性,即犯罪分子實施犯罪的時候,犯罪行為所指向?qū)ο蟛⒉皇翘囟?,具有不特定性,其對象屬于針對不特定的陌生人犯罪?.犯罪對象的不可計量性和無限性,現(xiàn)如今利用網(wǎng)絡犯罪獲得的犯罪對象的數(shù)量不可計量,遠遠超過了傳統(tǒng)犯罪對象數(shù)量計算的概念,因此難以具體的量化;3.犯罪對象的感知性較低,即大部分的被害人不知道自己的信息被侵害以及自己的信息是怎么泄露的。公民對于自己信息的泄露并不知情,對于個人信息的保護并沒有可預見性。
量刑整體上量較輕。在眾多的案件判決中,有的案件被告人不法取得個人信息的數(shù)量達到了幾萬甚至幾千萬,有的被告人利用非法獲取的公民個人信息從事其他的違法犯罪活動,但是案件均在最低的法定刑的內(nèi)量刑,沒有判決較高的法定量刑。今年五月份一李某利用自己職務上的便利幫助他人查詢其女朋友的家庭住址導致該女子被男朋友拿刀在家中被刺死。該李某在事后自動投案,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三個月,緩刑一年六個月,并處罰金1000元。2016年成都幾個男子因販賣個人信息30多萬條盈利30多萬元被立案調(diào)查,在2016年6月份法院開庭審理認為這幾人的行為是非法獲取他人信息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判處其有期徒刑3年,并處罰金3萬元。2017年有一個張某泄露公民個人信息的案件,張某在公安內(nèi)部網(wǎng)站查詢個人信息,然后以每條30不等的價格出賣給收買人,其違法所得總計超過十八萬元。法院判處張某有期徒刑三年六個月,并處罰金十九萬元。在上述的幾個案件的判處中可以看到此罪量刑相對較輕,一般都在第一個法定的量刑幅度內(nèi)判處,并且一般都會并處罰金,并且其并處罰金的數(shù)額與非法所得的數(shù)額基本一致。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量刑幅度整體偏輕的問題具有特別的原因,因為從立法價值以及當前社會的需求看來 ,刑事政策不會倡導或者鼓勵在此類案件的判決上從輕處罰而使此類犯罪活動變得更加頻繁。通過比較對比已經(jīng)判處的裁判案例,結(jié)合司法活動中裁判人員的反饋我們可以看到,導致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處罰較輕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審判人員在事實認定方面所反應的社會危害性的不確定性。有時審判人員在辦案過程中沒有查明涉案個人信息中真實的公民個人信息有多少,所以不能很精確的對類違法行為社會危害性做出正確的判斷,所以在量刑的時候會根據(jù)保護人權(quán)的原則出發(fā)對處罰有所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