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琳 梁智娟
(羅定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羅定 527200)
科技創(chuàng)新、 科學普及是實現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chuàng)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 年召開的科技三會上提出的。 全民的科學素質不能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chuàng)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 明確規(guī)定:“各類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把科普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高等院校等團體機構應當組織和支持科學技術工作者和教師開展科普活動,鼓勵其結合本職工作進行科普宣傳”。 大學在當代社會結構中承擔著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的重任,是科學技術原始創(chuàng)新的源頭組織之一,擁有豐富的科學技術知識資源、研究資源、設施資源、人力資源等軟硬資源,在科普方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資源體系,大學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參與社會的科普工作,在科普領域扮演重要角色,發(fā)揮重要作用。
近年來,隨著科普法的貫徹實施和國家對科普活動的重視,很多高校積極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科普活動。但總體說來,高校開展科普活動的數量、質量與高校擁有的科普資源相比明顯不足,仍有很大的空間可以利用。
當前,中國的大多數的高校的工作重心都在科研和教學工作方面,雖然在國家的大力倡導下,學校和老師們也會開展一些科普類的活動,但大多停留在完成任務的階段,遠沒有達到國家預想狀態(tài)。
從學校角度出發(fā), 培養(yǎng)人才和科學研究的基礎上服務地方、服務社會是辦學定位,培養(yǎng)人才和科學研究是根本,是本職,是共識,也是高校工作的重點,也是默認的常規(guī)工作,但是對于科普這項工作,很多高校目前只停留于掛個科普基地的牌子, 成立個工作小組掛靠于學校某個部門, 一年搞幾次和科普有關的講座或宣傳活動,并未上升到專職專人專項來做的地步。
從教師角度來講,老師們?yōu)榱嗽u職稱、出成果,大多數精力都用來寫論文、做課題、搞科研,很多老師會覺得科普與自己的專業(yè)相關度不高, 研究價值不大,不容易出成果,所以不愿意投入時間和精力來做。
高校開展科普活動目前常見的形式主要是科普講座、科普展覽、科普競賽等。
1.2.1 科普講座
舉辦講座是高校科普活動的主要形式之一。邀請一些領導或專家就某一行業(yè)領域內的知識面向在校的老師、學生進行現場宣講。 有些講座與學校的常規(guī)工作結合已經常規(guī)化,如新生入學講座、畢業(yè)生就業(yè)指南、大學生心理輔導等;有些講座是與當前的時勢政策的貫徹實施有關,如十九大報告學習、粵港澳大灣區(qū)建設、個稅申報解讀等;有些是專業(yè)領域內的專業(yè)知識發(fā)展現狀等介紹, 往往是高校的各個二級學院、系或者專業(yè)邀請專業(yè)領域內的知名教授或帶頭人來進行宣講。
這種方式最大的好處就是容易開展, 邀請專家、找個多媒體課室、通知老師學生參加基本就可以進行了,不需要大的經費支出和復雜的事前準備工作。 事后新聞報道、聽眾撰寫心得這些還可以作為宣講的成果,所以深受高校青睞。
1.2.2 科普展覽
通過科普基地或者移動展板展牌等進行科普宣傳展覽也是高??破栈顒拥某R娔J?。 很多高校都是掛牌的地方科普基地,學校的一些實訓實驗室、標本室、陳列室、展覽館等是科普宣傳的有利資源,開放這些資源進行科普宣傳是非常好的一種模式, 但是開放資源會給那些實驗實訓資源本來就緊張的學校的教學工作帶來壓力,會給學校的場館維護帶來成本的增加,而且需要學校成立專門的科普工作機構和人員來組織這項工作,協(xié)調學校資源與科普活動避免沖突。所以很多時候這些資源只是偶爾開放或是面向特定群體固定開放,并未達到常規(guī)科普的要求。 目前,更常見的宣傳展覽方式是高校的師生或社團通過特定的項目資金或活動經費就某一主題制作宣傳展板或展牌進行定點或移動式的公開展覽。 通常會選擇在人流量較高的地方進行為期幾日的展示, 有一些還會通過印發(fā)宣傳單張由學生進行現場派發(fā), 還有一些會根據需要現場安排一些服務人員或咨詢人員進行現場服務。
1.2.3 科普競賽
高校學生社團組織下一般都有幾十甚至上百的社團組織,面向學生舉辦各類競賽也是高校開展科普活動的形式之一。學生社團有人力也樂于去做這樣的事情, 很多競賽往往會成為社團每年的常規(guī)活動,不需要每年特意去組織和發(fā)動,缺點是科普的內容容易出現重復和局限性。
除學校內部組織的競賽以外, 高校也是政府、社會各部門開展科普競賽活動的主要參與部門,很多教育部門、科技部門、共青團委、行業(yè)協(xié)會等在開展相關競賽活動時為了擴大參與度,提高影響力,都愿意面向高校師生來開展,學校在組織和參與的過程中也達到了科普的目的。
高校開展科普活動,其主要對象為在校的老師和學生,考慮場地和經費原因,科普內容往往呈現固定化,難有創(chuàng)新發(fā)展,經年不變。 受眾面小,而且影響不大,很難吸引受眾主動參與。
高校舉辦講座基本上是上邊講,下邊聽,如果講得生動有趣, 還會有一部分學生集中精力聽一聽,絕大多數學生在日常繁重的課業(yè)生活之后來聽講座很難集中注意力去聽講, 更多時候學生都是在玩手機。有時講授者為了課堂效果會設有互動環(huán)節(jié),但也都很難讓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認真聽講,這直接影響了科普的效果。
利用科普館舉辦的展覽因為場地和人員等條件影響很難常規(guī)化,通常都是出于特定目的和情形而進行。 而展板展牌等科普展覽的范圍不確定,受展覽時間和地點的影響比較大,另外展出的內容和形式如果吸引人效果就好,這些都具有不確定性,而且這種展覽的主體不固定,很難推廣,這也是導致科普效果難以提升的一個重要因素。
舉辦和參與科普競賽的效果一般都比較好,因為參與者往往都是主動參與,他們會積極地去了解與競賽主題相關的一些知識和內容。這種方式的問題也是受眾面局限于校內師生,很難走出校園,走向社會,不能達到更大范圍傳播科技知識,擴大科普活動影響力的作用。
高校作為科研工作的高地,在開展科普活動時具有很多方面的先天優(yōu)勢。
高校為了開展理論實踐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都會建有圖書館、實訓室、科研中心、校史館、陳列室、標本室等,這些資源是社會一般機構無法擁有的。例如,一些發(fā)展歷史長久、積累深厚的學校或專業(yè)的陳列室展覽館堪比歷史博物館;一些專業(yè)性強的學校或專業(yè)如中醫(yī)藥、農業(yè)專業(yè)他們的標本室、展覽館物種豐富、科學專業(yè);一些科學類、技術類專業(yè)他們的實驗實訓室會具有科技前沿性如3D 打印、智能科技等。這些資源如果用于科普活動,可以大大推動科普宣傳的進度與效果。其實早在2007 年,國家多部委就聯合發(fā)布了
《關于科研機構和大學向社會開放開展科普活動的若干意見》。意見明確指出,科研機構和大學將科研設施、場所等科技資源向社會開放,開展科普活動。
高校聚集了眾多擁有各學科背景的科技工作者,這為不同主題的科普活動提供了豐富的人才優(yōu)勢,他們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在科學普及工作這個戰(zhàn)場上大有用武之地。
高校在校大學生人數眾多,不論是從受眾的角度還是從組織科普活動的角度來看,這都是其他單位組織或社會團體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大學生們的科學素養(yǎng)相對社會其他群體要高,對學習知識有主動性,對未知事物有比較強烈的求知欲,與科普想要達成的目標有比較高的契合度。 通過學生社團來進行科普活動,學生干部、志愿者們發(fā)揮自己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面向社區(qū)、農村、企業(yè)、學校開展科普服務,既能保證活動的順利開展,也可以將科普的范圍最大限度地擴大。 而且對于大學生來說,年輕奮進的年齡有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樣的活動不僅可以增長他們的見識、豐富他們的閱歷,更是對能力的一種鍛煉,因此他們非常樂于并熱衷于組織和參加這類活動。
高校是人才資源的聚集地,是國家政策方針落實和地方經濟發(fā)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代高校的定位就是要服務社會服務地方,很多的政府部門、地方企業(yè)、行業(yè)協(xié)會和社會團體與高校保有長期合作關系或聯系交流。 在推進科學普及的路上,無論是從組織管理還是擴大影響的角度來講, 與高校聯合共同進行,都是很好的方式。 既能發(fā)揮高校的優(yōu)勢,保證活動的順利開展,又能擴大活動的影響范圍,增強活動效果,提升科普質量。
科技發(fā)展、技術進步的同時,開展科普活動、提升全民素質已是刻不容緩的使命了。新形勢下的高校要創(chuàng)新理念、拓展思路,助力開辟科普新局面。
要提高科普工作的開展的主觀能動性,讓高校和高校教師們重視起科普工作,不僅僅要從思想上讓大家重視科普,還要從制度方面加以激勵。
高校應該將科普工作納入每年的常規(guī)工作中,設立專門的工作機構和工作人員, 建立一支專職科普隊伍,制定相應的工作制度與規(guī)劃,有計劃、有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科普工作,而不是現在大多數高校的掛靠模式“顧問管理”,同時給予一定的經費投入保障工作的開展。
大學教師目前的工作核心是教學和科研,職稱評定除了思想品德以外也主要是從這兩個方面進行考核。如果高校在考核過程中加入對科普工作的合理化考核要求,如撰寫的論文或研究的課題至少有一項是與科普有關的,或者每年從事與科普有關的工作量折合達到多少學時等。 根據教育部發(fā)展規(guī)劃司公布的2019 年全國教育事業(yè)統(tǒng)計數據中國目前有174 萬大學教師, 如果這些教師們都動員起來投入到科普中,相信中國的科普工作進程必將有個飛躍。
為保障科普工作的開展, 高校需要協(xié)調教務、學生、后勤等各部門來共同研究形成一個既不影響教學和學生管理,又能充分發(fā)揮學校的場地、人力優(yōu)勢的工作方案。
高校的實驗實訓室、圖書館、標本室、展覽館等場所在滿足教學和校內需求的基礎上合理安排時間用來對外開放。除了在全國科普日、科技周等節(jié)日向社會公眾開放以外, 還可以結合學校的節(jié)假日安排設立科普月、科普周或科普日等開放日,大力推進科普活動。
大學教師和大學生作為科學傳播的主體和載體,是科普活動開展的主要力量。通過學校的科普部門和學生管理部門設立的科普協(xié)會來組織和開展活動。同時大學生也是科普的主要對象,今天的學生就是明天各行各業(yè)各崗位上的主角,他們素質的提高也是全民素質提高的一個重要標志。
隨著互聯網的應用, 科普的形式也應該創(chuàng)新,不應該停留在講座、展覽、競賽等形式內。發(fā)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電腦、手機、多媒體等新的信息傳播媒體互聯,共同創(chuàng)新科普模式。
大學生思想活躍,樂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科普活動可以與他們的專業(yè)知識和興趣點相結合,可以將科普像思政一樣引入專業(yè)課堂,讓不同專業(yè)的學生發(fā)揮自己所長來做,比如說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生自主開發(fā)小程序、App 來推廣其他專業(yè)學生制作的海報、漫畫、微視頻、微信推文形式的科普宣傳資料,一方面解決了科普宣傳資料的來源和推廣問題,另一方面也鍛煉了學生的專業(yè)技能,促進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高校開展科普活動應該把握“走出去、引進來”兩條思路來擴大科普范圍。
“走出去” 是說要讓科普活動走出校園, 走向社會,走進社區(qū)、學校、工廠、農村和大街小巷,真正實現全民素質的提高。大學生志愿者們的服務項目從此增加一項就是科學普及,實現走到哪里,科學普及就到哪里。
“引進來” 是指學校資源的開放對象不僅僅是針對校內師生,還應該有針對性地提供給那些有需要的單位或群體。 學校應設立一支專門的科普宣傳隊伍,配備專業(yè)的講解人員為走進學校走進場館的人們傳播知識,讓我們的科普落到實處,走向常規(guī)化。
開展科普不是某些人某些部門的任務,需要全民全社會共同參與; 科普也不是幾個月幾年的事情,人類發(fā)展進步的過程中時刻需要。除了高校要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各級開展科普活動,全社會各行各業(yè)各類群體都應當結合自身情況積極投身參與到這一利國利民的活動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