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藝術學院 530000)
我國傳統(tǒng)戲曲打擊樂是無數(shù)先輩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經過漫長歷史的積淀所遺留下來的文化瑰寶。作為戲曲中重要的表現(xiàn)手段,戲曲打擊樂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文化價值。如今我國大力宣揚傳統(tǒng)文化,越來越多的研究者也意識到傳統(tǒng)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重要性,并且針對相關藝術文化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討與研究。戲曲打擊樂作為一項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也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因此應當對戲曲打擊樂予以正確的認識,同時結合戲曲打擊樂的演奏和傳承來做好系統(tǒng)性的研究工作,這樣能夠明確其在傳承與發(fā)展過程中的特征,促進戲曲打擊樂乃至戲曲整體的發(fā)展。
板鼓、鑼、鐃鈸、小鈸等樂器共同組成了戲曲打擊樂,它們產生的聲音互相配合形成戲曲伴奏的主要形式。其中,板鼓在戲曲中主要發(fā)揮著指揮的功效,會貫穿全劇的始終。鑼分為大鑼和小鑼,大鑼音色粗獷,小鑼音色輕柔。鐃鈸則配合大鑼使用,可以與大鑼、小鑼合奏。小鈸形似鐃鈸而體型相對較小,音色較為清脆。1戲曲打擊樂是戲曲表演的核心,很多無法用動作、語言表達的情境、情緒,通過戲曲打擊樂的演奏能夠形象生動地傳達給觀眾,產生一種奇妙的藝術境界。
戲曲打擊樂在我國具有悠久且豐富的歷史,最早在上古時期便可以找到它的蹤跡。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打擊樂的形式也變得更加多元化。三千多年以前,便出現(xiàn)了鼓這種樂器,它主要應用于當時的音樂、舞蹈、戲曲表演中2。唐朝在戲曲打擊樂的發(fā)展歷程中是一個特別重要的階段,當時強大的經濟條件促進了文化的發(fā)展,戲曲中出現(xiàn)了鼓司——演奏的核心人物,同時樂器的類型也有所增加,出現(xiàn)了大鑼、小鑼、梆子,而在豫劇中開始出現(xiàn)了打擊樂演奏的配合??傊瞥瘧蚯驌魳返陌l(fā)展向前大大地跨越了一步。
而在新的時代,經濟的蓬勃發(fā)展、多元文化的傳播使得戲劇打擊樂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與機遇,戲曲打擊樂演奏需要不斷突破,才能在傳承中得到發(fā)展。
戲曲打擊樂器相互配合,能夠產生極富魅力的舞臺效果,而參與演奏的每一種樂器都有各自的演奏方法。掌握各種樂器的演奏方法,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戲曲打擊樂演奏的特色。下面主要論述板鼓、大鑼、鐃鈸、小鑼、小鈸的演奏方法。
在進行板鼓演奏時,演奏者可以先找到系有繩子的鼓架,將板鼓空懸在鼓架上,接著用藤或竹制鼓箭進行敲擊。演奏時可以采用靜式或動式的手法。
在進行大鑼演奏時,演奏者左手提鑼,右手則持木槌擊奏。大鑼主要用于戲曲的伴奏和器樂的合奏。此外,演奏者會利用鑼面各部分發(fā)音高低都不同的特點,在大鑼的不同部位擊奏出不同的音色和音高。
鐃鈸有兩種演奏法,一是用力對擊;另一種是將一片平吊于架子上,用鼓槌敲擊,重擊、輕擊、兩棰滾奏皆可,獲得的聲響效果會因敲擊力度不同而具有差異。
在進行小鑼演奏時,演奏者左手的食指將鑼邊挑起,拇指貼放于鑼邊上,小指靠近鑼光內面。而形成小鑼的演奏姿式需要屈肘在小鑼外,用右手拇指的第二關節(jié)、食指第二關節(jié)、中指第三關節(jié)對鑼扳進行對捏。演奏姿勢擺好后,右手持鑼片敲擊,以鑼片下端側面斜棱擊打鑼門或鑼邊,從而讓小鑼發(fā)出音響。它的打法與大鑼大致相同,具體有輕擊、悶音、重擊、掩鑼、揣鑼、打邊等方式。
小鈸演奏相對簡單,演奏時演奏者兩手各執(zhí)一面進行互擊就能發(fā)音。
戲曲打擊樂是戲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的每個樂器的演奏都會應用于特定的場合,表達不同的含義,體現(xiàn)著它們各自的特點。同時,在戲曲中,它們相互配合形成的演奏又是一個整體,能夠形成更好的藝術效果。若是缺乏了某種樂器的演奏,戲曲整體的藝術效果則會大大削弱。下面主要論述戲曲打擊樂器各自的作用以及它們配合起來形成的效果。
1.戲曲打擊樂器各自的作用
板鼓在打擊樂表演中一般發(fā)揮著指揮的作用,貫穿在戲曲的整體表演中。所有的聲部樂器都會根據(jù)它的指揮演奏特定的音樂,從而使打擊樂的演奏有條不紊地進行。
鑼主要分為大鑼和小鑼。在表現(xiàn)戲曲中的袍帶人物或者武將等上場、下場或是體現(xiàn)戲曲中的情節(jié)發(fā)生變化時,會使用大鑼這種樂器,通過它洪亮的音色形成一種震撼人心的音樂效果。小鑼與大鑼在敲擊方法上沒有明顯的區(qū)別,但使用的場次具有差異,通常小鑼在女性、詼諧人物(如丑角)及文人的上下場時的配樂中會出現(xiàn)。
鈸的主要功能就是在戲曲中進行伴奏,渲染激烈的氣氛。
2.戲曲打擊樂整體配合產生的作用
在戲曲打擊樂中,各種打擊樂器產生的音效相互配合,組成各種不同的節(jié)奏,這些不同的節(jié)奏可以烘托戲曲中不同的情緒和氣氛,形成各種固定規(guī)范的型式,這些型式被泛稱為“鑼鼓經”。3不同色彩的氣氛和情緒對應著相應不同的鑼鼓經。戲曲中時空的變化、環(huán)境的特定氛圍、場次的起承轉合的傳達都可以通過鑼鼓經進行體現(xiàn)。同時,在表現(xiàn)人的喜、怒、哀、樂、驚、恐、哀、惱等各種不同的情緒與情感時,也可以通過相應的鑼鼓經進行表達。鑼鼓經的藝術實在是博大精深。打擊樂的相互配合能夠營造出逼真的環(huán)境氣氛,人物的情緒情感能夠較好地得到表達,人物形象也會顯得更加飽滿,從而使得戲曲本身的感染力大大增強,戲曲本身的風格也能更好地傳達。所以說,打擊樂對于戲曲的輔助功能是必不可少的,缺乏它,戲曲的表演便會失去靈魂。
此外,戲曲中出現(xiàn)的一些自然界的聲音也可以通過打擊樂進行模擬,如風聲、鳥聲、雨聲、雷聲、狗叫聲,等等。這種方式便捷又逼真,十分寫意傳神,能讓觀眾有更好的觀賞體驗。
在帶有歌舞性質的戲曲中,戲曲打擊樂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舞蹈、歌唱、戲曲表演中,打擊樂器都會起到為其伴奏的作用。在舞蹈表演中,打擊樂通過其獨有的藝術特點對舞蹈的節(jié)奏進行把控,渲染舞臺的氣氛,使音樂和舞蹈動作配合一致,表演顯得更加靈動,通常在彩棒舞、手絹舞、扇子舞等舞蹈表演中都能看到打擊樂的身影;在歌唱表演中,打擊樂的參與也會起到渲染強化的作用,使得演員的歌唱更加生動優(yōu)美、更具感染力;此外,在戲曲演員表演動作時,配以相應的打擊樂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展現(xiàn)更好的舞臺效果,例如,戲曲演員在表演趕路、攀爬、劃船、上下樓、騎馬等動作時,都會進行打擊樂的伴奏。
1.加大力度宣揚戲曲打擊樂文化
在當今日新月異的時代,各種娛樂活動目不暇接,人們沉浸在電視、游戲、流行音樂之中,無暇去了解戲曲文化,也無從感知戲曲打擊樂的魅力,導致傳統(tǒng)戲曲文化有走向衰敗的趨勢。所以相關部門很有必要加大力度宣揚戲曲打擊樂文化。例如,可以在展現(xiàn)中華文化的公益廣告中,植入一些戲曲打擊樂的元素,使觀看廣告的人們能夠感知戲曲打擊樂的魅力;在一些著名的戲曲之鄉(xiāng),舉辦相應的戲曲文化藝術節(jié),從而使來參觀的人們更深入地了解戲曲文化;此外,戲曲劇團可以進入社區(qū)進行公益性演出,走進平常百姓的生活,讓人們接觸到戲曲打擊樂,也能更好地激發(fā)大家的興趣……通過這一系列的方法對戲曲打擊樂進行宣揚,從而使更多人了解戲曲打擊樂,并對它產生了興趣,非常有利于戲曲打擊樂的傳承。
2.培養(yǎng)優(yōu)秀專業(yè)的人才
人才在任何學科的傳承中都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戲曲打擊樂也不例外。所以,采取相應措施培養(yǎng)優(yōu)秀的戲曲打擊樂人才是十分必要的。高??梢栽O置相應的專業(yè),使得人們有相應的平臺進行學習。與此同時要加強相應的學科建設,聘請優(yōu)秀的專家進行授課,使得相關學生能夠接受優(yōu)質的教育,并且可以對此專業(yè)進行一定比例的擴招,讓更多人進入這個領域。另外特殊人才可以進行針對性培養(yǎng),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
3.以創(chuàng)新的思維與方法進行傳承
使用生搬硬套的方式讓事物延續(xù)下去,并不是對事物的傳承,因為傳承并不意味著墨守成規(guī)、毫無改變。所有事物在時代的變化中都在不停地發(fā)展進步,而創(chuàng)新是適應時代變化最好的方式。所以,在傳承戲曲打擊樂文化時要時刻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如此才能促進戲曲打擊樂在傳承中的進步。
首先,傳承戲曲打擊樂時要進行選擇性的傳承,對其內容要進行一定的篩選和甄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確保它的原始因素不變并在篩選時結合現(xiàn)代化技術和當代人的審美4。如此,才能保證戲曲打擊樂的發(fā)展跟隨著時代發(fā)展的腳步,避免被淘汰的命運。
此外,除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方式,也可以根據(jù)時代的發(fā)展在打擊樂中融入時代新元素,這些新元素并不是對打擊樂的破壞,而是讓它煥發(fā)出新的生機,促進它的發(fā)展。譬如,現(xiàn)下人們將音響用在了打擊樂中,這種現(xiàn)代技術增強了打擊樂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保持創(chuàng)新的思維,既保留戲曲打擊樂原始的一些元素,又加入新興的一些元素,這樣可以為戲曲打擊樂注入新鮮的血液,更有利于打擊樂的傳承。
在經濟高速發(fā)展,文化多元化的時代,避免民族文化的流失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它與國民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自信心息息相關。中國戲曲作為一種濃縮著深厚歷史文化的藝術形式,滲透著濃厚的民族品格,它的底蘊與魅力足已引起國民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所以,作為戲曲不可或缺的表現(xiàn)手段,戲曲打擊樂的傳承不僅能促進戲曲的發(fā)展,而且能增強國民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感。由此可見,戲曲打擊樂非常具有傳承的必要與意義。
注釋:
1.陳良才.論戲曲打擊樂的基本功能[J].大眾文藝,2013(6):180-181.
2.陳永茂.戲曲打擊樂演奏的突破與發(fā)展[J].數(shù)字化用戶,2017(30):25.
3.劉洪峰.淺析戲曲打擊樂的重要性[J].文藝生活,2017(10):95.
4.竇寰.淺析戲曲打擊樂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J].長江叢刊,2019(14):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