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軍英
太康縣人民醫(yī)院,河南 周口461400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部分心血管疾病的終末期[1],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險因素。近年來,慢性心力衰竭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2],約為1.5%~2.0%。該病是由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心瓣膜疾病、慢性肺臟疾病引發(fā)[2],早期發(fā)現、早期確診并予以及時的治療對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腦鈉肽(BNP)屬于一種多肽類化合物,具有抑制血管擴張、排鈉、利尿等作用,其分泌量的多少隨著心室充盈壓高低而改變,若患者血容量的增加以及壓力超負荷時,其分泌增多,逐漸成為阻礙心室功能的特異性敏感指標,也是唯一且獨立的心力衰竭預測因子,對心力衰竭患者預后造成嚴重影響。肌鈣蛋白T(cTnT)屬于一種特異性結構的蛋白,主要參與肌肉收縮,正常情況下會存在細絲中,隨著病情的發(fā)展從心肌細胞中游離進入血液從而成為慢性心力衰竭的致病因素。內皮素(ET)主要由21 個氨基酸組成,屬于體內最強的縮血管活性多肽,其內皮細胞損傷及缺血的情況下,機體內皮細胞會釋放大量ET,成為慢性心力衰竭病理生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心衰超聲指數是評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重要檢測手段,為心力衰竭患者病情提供參考數據,準確評估患者心力衰竭程度。心臟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心內科疾病診斷中應用比較廣泛,本文進一步分析了心衰超聲指數診斷慢性心力衰竭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8 月至2019 年7 月本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0 例患者。根據NYHA心功能分級分為4 組:心功能Ⅰ級組、心功能Ⅱ級組、心功能Ⅲ級組、心功能Ⅳ級組,各30 例。心功能Ⅰ級組男性17 例,女性13 例,年齡(65.35±3.28)歲;心功能Ⅱ級組男性17 例,女性13 例,年齡(65.42±2.97)歲;心功能Ⅲ級組男性21 例,女性9 例,年齡(65.97±3.39)歲;心功能Ⅳ級組男性20 例,女性10 例,年齡(66.24±2.58)歲,四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心力衰竭診斷與治療指南》[3]中有關診斷標準;存在明確的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等心臟病史;意識清楚且具有自主判斷能力的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急性腎衰竭、糖尿病的患者;存在精神疾病以及處于妊娠期、哺乳期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心臟彩超檢查方法。儀器選用IE33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美國飛利浦公司),指導患者取左側臥位,探頭頻率為2~5MHz,將探頭放置于患者心臟心尖搏動部位,使心尖四腔新切面清楚呈現在顯示屏上,仔細觀察患者心臟每個房室情況,檢測3 個心動周期,用Simpson 法測量并詳細記錄心臟的左心房內徑(LAD)、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Dd)、左室射血分數(LVEF)、每搏量(SV)、左室內徑縮短率(FS)。
1.3.2 生化檢查方法。在超聲檢查當日,抽取所有患者的外周靜脈血3mL,經離心處理獲取上清液,離心速度3000r/min。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對BNP、ET、cTnT 進行測定。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記錄各組的心衰超聲指數,觀察各組的心臟指標以及生化指標。同時分析心衰超聲指數與生化指標之間的相關性。
LAD 正常值:<35mm;LVDd 正常值:37~51mm;LVEF 正常值:50%~80%;SV 正常值:70~90ml;FS 正常值:3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用均數±標準差(±s)的形式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多組間均數比較采用方差分析,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四組患者心衰超聲指數比較 心功能Ⅰ級組患者的心衰超聲指數為(1.93±0.18),心功能Ⅱ級組患者的心衰超聲指數為(3.26±0.47),心功能Ⅲ級組、心功能Ⅳ級組患者的心衰超聲指數為(6.11±0.80)、(8.45±0.90),組間數據比較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F=7.085,P<0.05)。
2.2 四組患者超聲結果比較 隨著心衰分級的升高,LAD、LVDd 明顯升高,LVEF、SV、FS 逐漸降低,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四組患者生化指標比較 BNP、ET、cTnT 含量隨著心衰分級的增加而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相關性分析 心衰超聲指數同BNP、ET、cTnT 均呈正相關(r=2.254、1.729、1.856,P<0.05)。
表1 四組患者超聲結果比較
表2 四組患者生化指標比較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臟收縮、舒張功能發(fā)生障礙,靜脈回心血量無法充分排出心臟引起的心臟循環(huán)障礙癥候群[4],為心臟疾病發(fā)展的終末階段。慢性心力衰竭在老年群體中多發(fā),而近年來老年人口在不斷增加,導致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持續(xù)升高,進而對人們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5]。臨床應盡早進行診斷,同時結合患者的體征、病因、實驗室檢查結果采取相應的措施。
隨著醫(yī)療技術、影像學診斷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臨床診斷慢性心力衰竭取得較大的進展,心臟彩超廣泛應用于臨床,具有操作簡單、無創(chuàng)等優(yōu)勢[6,7]。隨著心臟探頭的轉動,心臟的各個結構可清晰地顯示在屏幕上[8]。心臟彩超應用在慢性心力衰竭中,一方面可動態(tài)顯示患者心臟情況,能夠直觀地觀察到病變情況,從而對病變程度進行判斷,有利于臨床醫(yī)生根據檢查結果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另一方面心臟彩超能夠保存靜態(tài)、動態(tài)圖像[9],對患者心臟血流、心臟充盈、心肌病變、房室內徑等情況進行觀察,可測量左心室射血分數,能夠為臨床診斷慢性心力衰竭提供科學依據,具有較高的診斷準確性。同時心臟彩超能夠對室壁節(jié)段運動異常情況進行準確反映[10],有利于判斷局部心肌缺血情況[11]。本次研究中,不同心衰分級患者的心衰超聲指數、心臟超聲指標有較大的差異,心衰分級越高,心衰超聲指數則更高,提示心衰超聲指數可對心衰及其嚴重程度進行準確的反映。
慢性心力衰竭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相關生化指標也會出現改變,臨床也可通過檢測生化指標對心衰進行診斷。當心臟負荷、心室壓力增加時,BNP 的合成和分泌會增加,且心力衰竭的發(fā)生會增加左心室容量負荷[12],對心室壁牽拉,釋放BNP。ET 直接在心臟、血管中起作用,能將交感神經系統(tǒng)、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激活,心力衰竭發(fā)生時,機體缺血缺氧狀態(tài)會增加ET 的釋放量;cTnT 是臨床常用于反映心肌損傷程度的敏感性指標。本研究顯示,心衰分級越高,BNP、ET、cTnT 含量隨之升高,提示生化指標可作為診斷慢性心力衰竭的指標之一。但生化指標檢測存在有創(chuàng)性,無法進行病情的長期監(jiān)測;而心臟彩超根據心衰超聲指數和心臟功能指標持續(xù)監(jiān)測患者心臟功能的變化,對心衰嚴重程度進行反映。本研究對心衰超聲指數同生化指標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發(fā)現,兩者之間為正相關,生化指標會隨著心衰超聲指數的升高而出現越來越明顯的變化。
總之,心衰超聲指數是診斷慢性心力衰竭及嚴重程度的指標,同BNP、ET、cTnT 等生化指標密切相關,適合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