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佳鑫
摘要: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杜甫有“詩圣”的美譽,通過分析與研究杜甫詩歌的敘事藝術,能夠較好的把握杜甫詩歌的文學藝術特點,并能夠更加客觀全面地認知與了解杜甫詩歌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所具有的重要影響力。
關鍵詞:杜甫;詩歌;敘事藝術
引言
縱觀杜甫一生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當中,敘事詩所占的比重較大,其通過充分運用“敘之以事、抒之以情”的詩歌創(chuàng)作表現(xiàn)手法,較好的進行敘事抒情。在浩如煙海的唐詩當中,杜甫詩歌之所以能夠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具有諸多的原因,而其詩歌當中的敘事藝術,也是其詩歌具有極高文學藝術價值的一個重點的因素。因此,深入地剖析杜甫詩歌敘事藝術,不僅是研究杜甫詩歌的一個重要途徑,同時,也是研究整個唐代詩歌創(chuàng)作、詩歌文學藝術成就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切入點。
1杜甫詩歌當中所具有的“敘事極簡、尤重抒情”的敘事藝術
在杜甫早期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當中,大都是以抒情詩歌為主,其中的敘事性較為簡約。而杜詩在此一文學創(chuàng)作時期,其詩歌當中較少進行敘事,而多注重于抒情,在詩歌當中多以抒情為主、敘事為輔,如此一來,就會讓敘事處于從屬地位,從而降低詩歌的敘事性。杜詩當中所具有的一個主要特點,即為通過景物描寫的方式客觀地進行敘事,并通過情感描寫來進行主觀展現(xiàn)。此種文學創(chuàng)作方式,能夠借助于實景體現(xiàn)真情實感,而詩人在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時,必須具有一個較高的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境界。并在創(chuàng)作詩歌的過程當中,較好的展現(xiàn)出“詞之已述、意猶未盡”的唯美詩歌意境。在杜詩當中將這樣的詩歌創(chuàng)作效果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詩歌當中充分運用描寫性語言,使動名詞能夠較好的展現(xiàn)出對所要描寫的人與事、景物、心理活動的觀感,通過巧妙地運用動名詞。能夠較好的體現(xiàn)出詩歌當中的豐富的想象性與事物存在實在性,從而讓詩歌當中所描寫的各種意象更加地栩栩如生、真實動人。例如,在杜甫所創(chuàng)作的《春望》一詩當中,“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就通過描述外在的客觀景物,來較好的展現(xiàn)出詩人內(nèi)心當中真摯的情感。在這首詩歌當中,真正的做到了情與景的相互交融,體現(xiàn)出真摯的情感意識。同時,其詩歌當中用詞精煉而又含蓄,從而較好的彰顯出“深沉抑揚”的文學藝術特點。詩歌開篇寫景,再進行敘事,通過詩歌的各種意象層層遞進,構建起一個“戰(zhàn)爭與和平”的令人深思的文學藝術境界。較好的展現(xiàn)出當時的人們愛國愛民、期盼“天下太平”的一種善良美好的愿望,從而體現(xiàn)出杜甫詩歌當中所具有的“敘事極簡、尤重抒情”的敘事藝術。
2杜甫詩歌當中所具有的“宏觀敘事、背景展現(xiàn)”的敘事藝術
從杜詩當中可以看出,其在敘事方面所具有的一個重要特點在于:“依史而述、宏觀展現(xiàn)”,將寫作的背景置于大時代的歷史當中,進行“史詩式”的宏觀性詩歌的描寫。如此一來,就能夠較好的體現(xiàn)出整個社會與歷史的發(fā)展變遷。杜詩當中通過宏觀性的歷史敘事,讓將詩歌的題目與詩歌的內(nèi)容形式達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從某種意義而言,也可將其詩歌視為一種歷史事件、歷史場景的敘事詩。例如,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當中,從詩歌的“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詩句中,從唐軍收復了被叛軍所占據(jù)的“薊北”這一歷史事件當中,展現(xiàn)出唐軍在平叛戰(zhàn)爭當中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也意味著“安史之亂”即將平息。黎民百姓苦于戰(zhàn)亂的日子也會過去,整個社會將得到休養(yǎng)生息。在平叛將勝之時,卻回想八載以來戰(zhàn)亂帶給人們的諸多苦難,讓人感到“悲從中來、一言難盡”,而今能夠返鄉(xiāng)開始過上安定的生活,讓人不由得轉悲為喜,從這首具有代表性的敘事詩歌當中,詩人通過描寫安史之亂給予國家與人民帶來的苦難,展現(xiàn)出詩人真摯的愛國情懷。同時,也體現(xiàn)出杜詩當中所具有的“敘事極簡、尤重抒情”的敘事藝術。
3杜甫詩歌當中所具有的“單一敘事、戲劇體現(xiàn)”的敘事藝術
在杜詩當中,其敘事藝術還具有“單一敘事、戲劇體現(xiàn)”的特點,也即是在對某一歷史場景、歷史事件教學深入描寫時,還會對場景與事件進行深入地敘事性描述,例如,在杜詩著名的“三吏”與“三別”的詩歌當中,通過敘事詩所展現(xiàn)出的人物的形象、人物語言、人物內(nèi)心,都會將其置于一個特定的社會歷史的背景之下,并展現(xiàn)出“戲劇性”的情節(jié),通過事件與人物的矛盾沖突,來“重現(xiàn)”歷史場景與歷史事件。這樣的敘事詩具有較為新穎的題材與內(nèi)容,從社會生活當中所選取的某一場景來真實的再現(xiàn)歷史,充分展現(xiàn)出詩人所具有的憂國憂民的情懷。雖然這些敘事詩是以漢樂府的寫作手法來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但是,卻并非僅僅是單一化的進行仿寫,而是通過“推陳出新”的詩歌創(chuàng)作方式,在敘事詩當中以典型的歷史事件體現(xiàn)相關的社會問題,可讓人讀詩而知史,通過這樣的“融史入詩”的方式,來認知與了解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例如,在《石壕吏》當中,朝廷的“招募士兵”,卻成為了石壕吏口中所說的“捉人”,通過這一詩歌所反映出在安史之亂當中,唐王朝在前期多有軍事上的失敗,因此,必須大量的“招兵”,但是,在地方小吏強行抓百姓為士兵的歷史事件。杜甫寫出了自己的所見所聞,寫成了這一傳頌千古的不朽的詩篇。通過這些敘事詩歌,也較好的展現(xiàn)出杜甫詩歌當中所具有的“單一敘事、戲劇體現(xiàn)”的敘事藝術
結語
總之,從杜甫詩歌的文學藝術成就來看,其在敘事詩當中通過巧妙的運用敘事技巧,展現(xiàn)出其極高的文學藝術修養(yǎng)。杜甫所創(chuàng)作的敘事詩當中,蘊含著其愛國情懷與人生價值,因此,也使其詩歌達到了較高的文學藝術成就,并對后世的詩歌創(chuàng)作、詩歌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作用。
參考文獻
[1]楊萬里.子美集開詩世界——杜甫詩歌敘事研究[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6(03):58-72.
[2]楊景龍.從李白到杜甫:中國詩歌抒情向敘事轉換的開端[J].河北學刊,2016,36(05):96-102.
[3]曾靜,鄭宇.從敘事學看杜甫詩歌的詩史特色[J].名作欣賞,2013(14):100-102.
[4]賈丹丹.抒情詩歌中的敘事圖景——杜甫前期詩歌敘事藝術探析[J].船山學刊,2009(02):13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