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偉中
【摘 ? 要】循證學習是在線學習方式的改良路徑。在線循證學習通過“交叉提煉、組合關聯(lián)、差異比較”這三條操作路徑,把海量信息轉化為支持問題解決的學習資源,獲得循證學習的最優(yōu)證據(jù);通過“信息發(fā)布會、伙伴抱團、現(xiàn)實印證”進行錯誤嘗試,在調整中選擇最佳循證路徑;通過“制作式、圖例式、聚合式”的表達,把低結構的情景知識融合于高結構的學科知識體系之內,實現(xiàn)循證學習成果的最佳呈現(xiàn),幫助學生經歷從發(fā)散到聚焦的學習過程,最終完成各領域知識的轉化與整合。
【關鍵詞】在線學習方式;循證學習;路徑
在線學習因不受時空限制、學習方式靈活便捷、教學資源豐富多元等突出優(yōu)勢,彌補了傳統(tǒng)線下學習的不足和缺陷。在“停課不停學”的背景下,很多學校通過設計在線學習項目,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學科知識能力開展自主學習,揭示事物間沒有被發(fā)現(xiàn)或被忽視的因果聯(lián)系。然而,綜觀目前的在線學習,尚有如下問題:一是單方提供學習資源的線上教學制約了學生對現(xiàn)實問題深度思考的主動性,客觀影響了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質量;二是過于強調對正確結果的追求,抑制了學習積極性的形成,阻斷了學生在試誤與歸因過程中對知識的動態(tài)建構;三是低結構的情景知識與高結構的學科知識無法貫通,造成了知識結構的碎片化和板結化。因此,充分挖掘、利用生活資源,引導學生主動關注真實問題,并在長周期、多學科的綜合探究學習行動中改變學習心智習慣,是在線學習急需改進的問題。
基于循證的在線學習,是學生以問題(任務)為目標驅動,運用多學科知識自主獲取信息、設計學習路徑、表達學習成果的學習過程(見圖1),即學生在獲取有效學習資源后,展開錯誤嘗試學習行動,尋找最佳學習路徑,最終以適切的方式表達成果,實現(xiàn)知識融合。在實際操作時,循證學習環(huán)的內化與外顯是相互伴隨與促進的;學習步驟是靈活可變的,可以按順序一次結束,也可以多次循環(huán)。
一、獲取事件信息,確定適配資源
學生在真實場景中產生的疑問或感興趣的話題,是循證學習中研究問題的主要來源,有很強的自主性。獲取解決問題所需的信息是循證學習發(fā)生的基礎,也是學生圍繞問題主動收集、分析、確定適用信息資料的學習過程(見圖2)。
(一)梳理“當前信息”,形成學習資源
在學習資料的獲取上,需要從學生對生活事件的感性經驗出發(fā)。如利用關鍵詞圍繞確定的問題從官方電視新聞與報紙、國內外權威網(wǎng)站等渠道檢索可靠的資訊,再根據(jù)資訊與問題之間的關聯(lián)度對資訊進行梳理,最終在篩選歸納中初步確定解決問題所需的資料群。學生在確定適用資料的過程中,需要回顧研究問題所在的整個知識系統(tǒng),了解問題在這個知識體系中的先前知識、后續(xù)知識、類似知識,在“如果不……會怎樣”等具體的思維中,將這種前移后拓的信息提煉過程轉化為有價值的循證過程。
(二)關聯(lián)“以前信息”,優(yōu)化學習資源
學生在循證學習中研究的問題大多來源于真實的生活事件。類似的生活事件曾在過去發(fā)生過,與當前事件之間存在很多相近或相似的元素,從而成為學生運用多事件信息解決問題的有益補充。如疫情期間,學生為研究“口罩何時能摘下”這個問題時,收集了SRAS時期的“口罩焦慮”“百姓情緒”等方面的信息,通過對收集的材料的組合比對、評價分析,進一步優(yōu)化和確定適用資料,使材料與問題之間建立起更為契合的匹配關聯(lián)。學生經歷“收集以前事件資料—建立聯(lián)結—比對篩選—優(yōu)化適用資料”的過程,既是為解決問題篩選更具支持性的學習資源的過程,也是展開延伸性、批判性循證學習的過程。
(三)比較“異國信息”,聚焦學習資源
學生關心的生活事件可能發(fā)生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因而存在樣態(tài)有著比較明顯的差異。通過差異比對,能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有價值的學習資源和思路,促使創(chuàng)造性循證學習的發(fā)生。例如,為了研究“武漢封城的原因”,學生收集了不同國家疫情暴發(fā)的原因、發(fā)展態(tài)勢、國家應對、民眾反應等方面的信息,通過同類信息的差異性比較,提煉出傳播途徑、春節(jié)大遷徙等解決問題的關鍵資源,復盤了武漢封城的決策依據(jù)。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收集與比對信息,聚焦學習資源并以此解決問題,將所學內容構建于自我認知結構中。
二、親歷錯誤嘗試,完善行動路徑
好的學習不是來自教師找到了一種好的教學方法,而是來自給學習者提供更好的機會去建構。在循證學習過程中,“運用資源解決問題”是學生通過反復錯誤嘗試對“學習的路徑設計與過程展開”進行多次修正與迭代的核心環(huán)節(jié)(見圖3)。學生能否建立起知識能力與現(xiàn)實問題之間的聯(lián)系,對問題產生更多角度、更為深入的理解,使結論獲得更多支撐或形成新的結論,是該環(huán)節(jié)的重要關注點。[2]
(一)信息發(fā)布會,修正行動路徑
信息發(fā)布會,是引領學生通過“為什么這么思考”“思考的根據(jù)是什么” “怎樣得出結論”三個問題,將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可視化,幫助學生借助已有經驗知識構建出新的經驗知識。信息發(fā)布會式循證學習,一般分為三個步驟:面向成員呈現(xiàn)解決問題的過程和階段性結論;接受成員的詢問或質疑,并進行反思;修正學習資源、過程設計與觀點,展開第二次學習。信息發(fā)布會可以從學生視角出發(fā),按照“我了解到的、我這樣理解、我這樣推論”等板塊進行設計。
(二)伙伴抱團,改進行動路徑
伙伴抱團,是將聚焦同類話題或聚焦不同話題的學生組建成一個群組,把學生從自閉的研究圈中解放出來,與伙伴產生交集,豐富問題解決的視角,彌補個體研究的不足。伙伴抱團式循證學習也分為三個步驟:閱讀并用思維導圖呈現(xiàn)伙伴的思考路徑;比較多個伙伴的結論與解決問題路徑的異同;修正自己的學習設計,展開第二次學習。學生在不同研究軌跡的比對中,經歷個體循證學習過程設計的迭代進化,優(yōu)化解決問題的最佳路徑,助推學習過程的結構化。
(三)現(xiàn)實印證,改良行動路徑
現(xiàn)實印證,是學生借助資源通過有設計的學習對所研究的問題形成預判結論,并與真實結果進行互證。它強調學生對學習資源獲取和學習過程的反思,并引發(fā)二次學習,不強調結論與現(xiàn)實的一致性。教師可引導學生從現(xiàn)實結果出發(fā),復盤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對“資料收集的可靠性、加工分析資源方法的正確性、預判推理的合理性”等進行反思,發(fā)現(xiàn)影響預判的關鍵因素,修正完善解決問題的思路,幫助學生建構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模型,為學生下一次的循證學習提供更多的創(chuàng)造可能。
三、綜合化表達成果,助推知識重構
循證學習強調學習證據(jù)的獲得和呈現(xiàn),旨在幫助學生實現(xiàn)學習方式的轉變和知識結構化后的向外表達。循證學習成果的綜合化表達,可以讓學生將學習中獲得的情景性知識與學科知識之間建立關聯(lián),并為促進學生的知識遷移與重構、實現(xiàn)低結構情景知識向高結構學科知識體系融入提供支持。
(一)制作式表達:循證成果與學科知識之間的連接通道
把學習成果轉化為一件物品,需要學生將循證學習成果與相關學科知識進行聯(lián)結,如數(shù)學的計算、材料的探究、美術的造型、工程的設計等相關領域知識。尋求學科知識支持的過程,能引發(fā)學生運用循證學習中習得的學習方法、策略、能力對學科知識進行二次學習,主動在知識點之間建立聯(lián)系,在深度參與、高度互動中建構新的經驗和知識。
(二)圖例式表達:情景知識與學科知識之間的聯(lián)結途徑
循證學習中每一項學習成果大多可用圖例的方式表達,如成果設計圖、問題解決路徑圖等。圖例式表達需要學生將情景知識與學科知識進行主動聯(lián)結,利用數(shù)學的計算統(tǒng)計、信息技術的圖表制作、美術的版面設計等學科知識支持循證學習成果的呈現(xiàn),使成果的表達更科學、更合理、更縝密、更有力。這一過程,既是學生對循證學習中獲得的知識進行梳理的過程,也是把情景知識融入學科知識結構的過程。
(三)聚合式表達:循證學習方法與學科學習方法之間的關聯(lián)路徑
把幾個循證學習成果聚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綜合化成果,有助于學生運用學科知識重新認識和整體把握所研究的問題。例如,把“醫(yī)護人員、普通市民等不同人群在公共事件中的反應差異”的研究成果聚合成戲劇,需要學生綜合各項學習成果對事件進行重新分析,并通過設計與修正劇本策劃、道具制作、舞臺布景等活動,實現(xiàn)循證學習方法與語文、美術、數(shù)學等學科學習方法的對接與關聯(lián),將所學知識構建于自我的認知結構中,將情景知識轉化為綜合化的知識技能。[3]
學生在學科課程中習得的學科能力,并非只在這門課程中才有運用價值,而應成為“在未來解決更復雜的跨學科的真實問題”的基礎。循證學習讓學生親歷了“收集資源—解決問題—表達成就”學習過程,通過長周期、多學科、合作交叉式的學習活動,轉變了學習方式,形成了積極的學習心向,在主動建構知識體系的過程中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提高了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埃里克森,蘭寧.以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2]里奇.可見的學習與思維教學[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9.
[3]維金斯,麥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浙江溫州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金海湖小學 ? 3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