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梅
(太原市精神病醫(yī)院,山西 太原)
精神分裂癥是一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涉及了精神活動的不協(xié)調及多方面的障礙[1]。該病癥會對患者視覺、嗅覺、聽覺等功能進行干擾,造成患者認知功能損害及思維障礙等神經系統(tǒng)病變,導致患者出現(xiàn)精神殘疾以及行為,常導致患者出現(xiàn)抑郁、暴躁、失落等不良情緒,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命健康安全[2]。近年來,因工作壓力、生活壓力、家庭壓力等影響,患精神分裂癥的人數(shù)也在隨著增加,并且趨于年輕化[3]。由于該病癥影響較為嚴重,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隨著醫(yī)療機構對精神分裂癥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藥物被應用與精神分裂癥的臨床治療之中,大部分精神分裂癥患者在經相關藥物治療后可恢復正常,但也存在部分患者經治療后無明顯改善,臨床將此類無明顯改善的患者統(tǒng)稱為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據(jù)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在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治療中,使用奧氮平的臨床效果優(yōu)于利培酮,可較好地改善患者的相關癥狀,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為了進一步驗證該說法的真實性及可靠性,本次研究選取在我院接受治療的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50 例作為研究對象,以分組對比的方法,探究了奧氮平及利培酮的臨床治療效果,相關報道如下。
選取2016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50 例作為此次研究的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ICD-10 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2)在兩年來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藥物并宣布治療無效。排除標準:(1)對本次研究用藥過敏的患者;(2)近1 個月內做過MECT(多參數(shù)監(jiān)護無抽搐電休克治療)的患者;(3)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以奇偶數(shù)分組法將其平均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25 例,對照組25 例患者均為女性,年齡30~60 歲,平均(44.52±3.21)歲,病程為3~20 年,平均(8.41±2.12)年;觀察組25 例患者也均為女性,年齡31~60 歲,平均(44.56±3.20)歲,病程為1~17 年,平均(8.45±2.16)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給予對照組患者利培酮進行治療,初始劑量為1 mg/d,后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增加劑量。給予觀察組患者奧氮平進行治療,初始劑量為5 mg/d,后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增加劑量。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陽性和陰性量表評分、臨床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臨床治療效果共分顯著、有效、好轉、無效。顯著:經相關治療后,患者陽性和陰性量表評分降低超過75%;有效:經相關治療后,患者陽性和陰性量表評分降低超過50%;好轉:經相關治療后,患者陽性和陰性量表評分降低超過25%;無效:經相關治療后,患者陽性和陰性量表評分降低未超過25%??傆行?(顯著+有效+好轉)/總例數(shù)×100%。陽性和陰性量表評分分值越低,表明病情越輕。
此次研究的相關數(shù)據(jù)均以SPSS 18.0 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均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經治療后,陽性和陰性量表評分均得到降低,經觀察后發(fā)現(xiàn):使用奧氮平的觀察組在陽性和陰性量表評分中,優(yōu)于使用利培酮的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陽性和陰性量表評分對比 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陽性和陰性量表評分對比 分)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1 周 治療3 周 治療6 周 治療12 周觀察組 25 79.87±3.21 71.02±4.55 68.03±4.24 60.42±4.21 52.34±3.47對照組 25 80.02±3.22 72.49±4.24 70.18±4.38 64.48±4.20 56.51±4.24 t 0.165 1.182 1.763 3.414 3.806 P 0.870 0.243 0.084 0.001 0.000
觀察后發(fā)現(xiàn):觀察組的臨床治療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情見表2。
經觀察后發(fā)現(xiàn):觀察組出現(xiàn)體重增加1 例,竇性心動過速1例,頭暈1 例,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2.00%,對照組出現(xiàn)坐立不安2 例,震顫2 例,月經延遲1 例,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0.00%(χ2=2.381,P=0.123),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的對比[n(%)]
隨著社會各項競爭的不斷加劇,人們的壓力也隨之增加,越來越多的患者出現(xiàn)精神分裂癥,就目前情況來看,精神分裂癥已成為較為常見的精神疾病。隨著醫(yī)療機構研究的不斷深入,相關藥物被不斷研制出來,較好地增加了該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的出現(xiàn)。
難治性精神分裂癥主要是指精神分裂癥中一組病因未明的難治性的精神疾病,具有感知、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以精神活動和環(huán)境不協(xié)調為特征。難治性精神分裂癥常緩慢起病,病程遷延,有慢性化傾向和衰退的可能。但部分病人和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引起該疾病的因素較多,通過長期的研究分析發(fā)現(xiàn)引起該疾病的因素主要包括:心理社會因素、生物化學因素、器質性因素、遺傳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其中心理因素主要指患者受到相關精神創(chuàng)傷,如父母離異、親人死亡、升學未成等生活事件誘發(fā)精神分裂癥者最為常見;生物化學因素是指一般認為精神分裂癥與中樞多巴胺能系統(tǒng)活動過度和去甲腎上腺素能功能不足有關;器質性原因是指精神分裂癥患者有圍生期損害史較為常見;而遺傳因素主要是指家族中有精神病遺傳史的人群,此類疾病的發(fā)病率較高,有人認為父母同患精神分裂癥,其子女患精神分裂癥的危險性為40%左右;父母之一患本癥其子女發(fā)生同病的危險率為7%~17%,遺傳因素在精神分裂癥的原因中具有重要作用。對于此類疾病,應當積極參與治療,從而避免疾病充分發(fā)展。
利培酮(Risperidone)是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臨床常用藥,該藥物是新一代抗精神病藥,主要為苯丙異噁唑衍生物,可較好地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治療。而奧氮平是一種抗精神病藥,對多種受體系統(tǒng)具有藥理學作用。臨床前期研究表明,奧氮平片對血清素5-HT2A/C、5-HT3、5-HT6、多巴胺D1、D2、D3、D4、D5、毒蕈堿M1-5、腎上腺素α1及組胺H1受體有親和力。動物行為研究表明,奧氮平片具有5HT、多巴胺和膽堿能拮抗作用,與其受體結合情況相符。奧氮平片的體外和體內血清素5HT2受體親和力大于其與多巴胺D2受體的親和力,也可較好地對難治性精神分裂癥進行治療。為了進一步探究兩種藥物的臨床治療效果,本次研究以分組對比的方式,對利培酮及奧氮平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了對比,研究結果顯示:使用奧氮平進行治療的觀察組在陽性和陰性量表評分、臨床治療效果均優(yōu)于使用利培酮的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并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較好地表明了奧氮平在難治性精神分裂癥中的臨床應用價值,也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利培酮及奧氮平在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的臨床治療對比中,奧氮平的臨床治療效果更為顯著,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較好地改善患者的相關癥狀,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