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瑪卓嘎
(西藏自治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西藏 拉薩)
宮頸癌是現(xiàn)階段發(fā)病率較高的一種女性生殖器官惡性腫瘤疾病,惡性腫瘤的不斷生長,將影響到患者各器官、組織的功能,并危及患者生命,需盡早確診并盡早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進行治療[1]。因此選擇準確有效的方式對宮頸病變患者實施檢查,確診疾病,對于提高患者的治愈率與治療效果有較為重要的意義。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是通過對患者宮頸部分脫落細胞進行檢查,確診相關部位疾病的方法[2-3]。而病理組織學檢查則通過對患者的病理組織直接取樣進行檢查,具有較高的準確性與參考性。此次研究即主要分析對宮頸病變患者實施宮頸脫落細胞學病理組織學檢查的實際應用效果,具體內容展示如下。
隨機選取我院于2014 年8 月至2018 年8 月收治的宮頸病變患者共319 例,年齡19~58 歲,平均(37.64±5.39)歲,癥狀表現(xiàn):陰道異常流血、分泌物過多、宮頸糜爛等。所有患者均無子宮切除史、放療史。研究階段內,患者均未處于妊娠狀態(tài)。
所有患者收治入院后均實施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以及病理組織學檢查,具體檢查方法如下。
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使用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查方法對患者實施檢查,使患者平躺至檢查室,選用合適的宮頸取樣毛刷,將毛刷緩慢伸入患者陰道內部,并將毛刷輕輕插入患者的子宮頸管處,直至毛刷可充分接觸患者的子宮頸口,其后向順時針方向進行緩慢轉動4 圈,保證提取到足夠的樣本后,緩慢取出毛刷。完全取出后,將毛刷迅速放置于專用TCT 液瓶中,待刷毛完全分散后,快速活動毛刷,使樣本充分漂洗進入溶液,其后對樣本進行相關處理,分離患者樣本中的雜質,包括血液、黏液、上皮細胞等,分離完畢后,使用高精度過濾器將溶液過濾,取樣本至載玻片,樣本薄片,其后進行顯微鏡檢查。
病理組織學檢查:患者取膀胱截石位,使用擴張器將患者陰道口適當擴張,并將宮頸充分暴露,便于取樣。其后使用棉簽擦除患者宮頸口多余的分泌物后進行初步觀察。初步觀察完畢后,于患者的宮頸表面涂抹3%的醋酸溶液,靜置一段時間后,觀察患者宮頸口的顏色、形態(tài)以及血管的相關變化。最后于可疑部位涂抹碘液,將可疑部位進行取活檢,并送病理學檢查。
兩種檢查方法檢查完畢后,立即安排患者住院休養(yǎng),并根據(jù)檢查結果為患者實施相應治療處理。
觀察兩種檢查結果情況。其中主要包括患者的病變種類與病變類型情況。
將兩種檢查方法結果使用SPSS 22.0 軟件進行分析,χ2檢驗所有計數(shù)資料,t 檢驗所有計量資料,若P<0.05 則表示兩組之間差異顯著。
將兩種檢查方法結果進行比對,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與病理組織學檢查結果均相差無幾,兩組之間差異均不顯著(P>0.05),詳見表1。
表1 兩種檢查方法結果比對[n(%)]
通常宮頸癌患者在患病早期,通常無明顯癥狀表現(xiàn),因此僅采用常規(guī)檢查方法較易出現(xiàn)漏診或誤診情況,將會影響患者治療的有效性與對疾病的控制程度,導致病情不斷發(fā)展,增加后續(xù)治療難度,因此選用有效準確的方式進行診斷即是提升宮頸癌患者治療效果的方法之一[4-5]。傳統(tǒng)病理組織學檢查準確性較高,其檢查結果對確診宮頸疾病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6]。但此種檢查方法較為復雜,需要對患者活檢取樣,無法快速有效地應用于臨床疾病診斷檢查[7-8]。
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是一種通過提取患者宮頸刮片完成的檢查[9-10]。此種檢查方法無需對患者造成創(chuàng)傷,并且實施簡單,僅通過毛刷即可提取患者的檢查樣本,并使用鏡檢進行疾病的診斷,是一種簡單有效并且結果較為準確可靠的檢查方法[11-13]。
此次研究主要對宮頸病變患者實施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以及病理組織學檢查,結果顯示兩種檢查方法的檢查結果均相差無幾,兩組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證明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是一種可有效診斷患者疾病、操作較為簡單、檢查準確度較高的檢查方法。但在實際應用中,應當將兩種檢查方法相互結合使用,以進一步提升檢查的準確性與有效性,從而盡早確診宮頸病變的性質,為后續(xù)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參考。因此,對宮頸病變患者實施宮頸脫落細胞學病理組織學檢查是一種較為有效且準確的檢查方法,值得在臨床進行大力推廣使用。
綜上所述,通過對宮頸病變患者實施宮頸脫落細胞學病理組織學檢查,可有效診斷患者疾病情況,并幫助醫(yī)師判斷患者的疾病種類,指導治療方案的制定,是一種具有較為明顯實際應用價值的檢查方法,值得于臨床大力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