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張麗萍,王曉莉,蔣燕
(江蘇省泰興市人民醫(yī)院 EICU,江蘇 泰興)
鼻飼法(Nasogastric Gavage)是將導管經鼻腔插入胃內,從管內灌注流質食物、水分和藥物的方法,該法主要應用于不能由口進食的患者[1]。但在長期的臨床應用中發(fā)現(xiàn):該法在置管過程中存在誤插氣道的情況,一旦出現(xiàn)此類情況,就會導致吸入性肺炎的發(fā)生幾率加大,直接威脅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2-3]。為了進一步提高鼻飼法的臨床應用效果,降低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幾率,本次研究選取2016 年9 月至2019年9 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深昏迷患者35 例,作為此次研究的觀察組,另選取同年其他醫(yī)院臨床資料齊全的深昏迷患者35 例,作為此次研究的對照組。以分組對比的方法探究了二次驗證法對預防深昏迷患者鼻胃管誤插氣道的臨床應用效果,相關報道如下。
選取2016 年9 月至2019 年9 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深昏迷患者35 例,作為此次研究的觀察組,另選取同年其他醫(yī)院臨床資料齊全的深昏迷患者35 例,作為此次研究的對照組。納入標準:(1)患者相關癥狀符合鼻胃管置入適應證;(2)患者處于深度昏迷,吞咽反射消失;(3)患者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參與同意書。排除標準:(1)患者存在胃、食管手術史;(2)患者相關病情較為危急,并且存在其他全身性并發(fā)癥,已經嚴重威脅生命健康安全;(3)其他不適合參與此次研究的患者。其中觀察組中有男性21 例,女性14 例,年齡50~90 歲,平均(72.69±4.12)歲;對照組中有男性20 例,女性15 例,年齡52~89 歲,平均(71.57±4.16)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驗證方法,術前準備用物:治療盤內放入治療碗、壓舌板、鑷子、胃管、無菌手套、50 mL 注射器、紗布、治療巾、液體石蠟、棉簽、膠布、大別針、聽診器、溫水、鼻飼食物等。先將患者的頭頸位置擺好,促使患者的食道通暢。操作人員采用雙枕墊頭快速插管法,即將兩枕墊于患者頭下,使其下頜盡量貼近胸骨柄,置胃管入鼻腔后雙手快速插管,使管端沿食管后壁滑行至胃內置管到預定長度時,可用抽吸胃液法或用聽診器在胃部聽氣過水聲等方法確定胃管在胃內。
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入二次驗證法對患者的鼻胃管位置進行確認,即在胃管插入25~30 cm 時進行第一次驗證,充分觀察患者的情況,將胃管末端置于水杯中試氣,對胃管的位置進行一個判斷,如發(fā)現(xiàn)胃管處于食管中時,則需繼續(xù)置管,如置管長度插入45~55 cm 時,應及時進行第二次驗證,置管到預定長度時,可用抽吸胃液法或用聽診器在胃部聽氣過水聲等方法確定胃管在胃內,以此來確保鼻胃管放置的位置準確。
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鼻胃管誤入氣道的發(fā)生率、兩種方法的置管時間、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
以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8.0 對此次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分析,計量數(shù)據(jù)及計數(shù)資料以(±s)(%)表示,分別以t、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治療過程中,觀察組患者發(fā)生鼻胃管誤入氣道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鼻胃管誤入氣道發(fā)生率的對比表(n, %)
經觀察后發(fā)現(xiàn):兩組患者的置管時間無明顯差異(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2。
表2 兩種方法置管時間的對比表 min)
表2 兩種方法置管時間的對比表 min)
組別 n 置管時間對照組 35 7.14±0.32觀察組 35 7.11±0.29 t 0.411 P 0.682
經觀察后發(fā)現(xiàn):對照組共發(fā)現(xiàn)6 例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7.14%,而觀察組共發(fā)現(xiàn)2 例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71%。兩組不良反應存在明顯差異(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情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的對比表[n(%)]
鼻飼法主要是由患者的鼻孔插入,經胃管由咽部,通過食管到達胃部,用來往胃里注入液體提供給患者必須的食物和營養(yǎng),該法主要應用于不能由口進食的患者[4-5]。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后發(fā)現(xiàn):一般胃管插入約15 cm 時,胃管頭端會到達患者的喉咽部,而該部位屬于食管以及氣管的共同開口處[6]。人體在吞咽時,會厭會封閉氣管,并開放食管,使得相關吞咽物可順利進入食管;而人體在吸氣時,會厭會封閉食管,并開放氣管,使得氣體可順利的進入呼吸道[7]。因此,在對患者置管時,需要指導患者進行吞咽動作,促使機體封閉氣道,從而較好地避免了胃管誤入氣管,并較好地隨食管運動而直達胃部[8]。但深昏迷患者自我意識、相關反射意識均消失,難以配合置管,從而加大了置管的難度,也進一步增加了置管誤入氣道的風險[9]。如何較好地解決此類情況是醫(yī)療機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
在鼻飼法的臨床應用中,臨床常以聽氣過水聲、抽胃液、試氣體等方式來檢查胃管是否順利到達胃管[10]。臨床常將此類方法稱之為一次驗證,而長期的觀察中發(fā)現(xiàn)此方法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主要因為實際操作過程中因情況較為復雜,易對驗證的結果產生影響。如抽胃液時,易出現(xiàn)未抽到胃液的現(xiàn)象,并易將痰液誤認為胃液;而在聽氣過水聲時,如患者存在肺部感染,就會致使肺部痰液過多,即使胃管誤入氣道也可能聽到氣過水聲,從而影響醫(yī)生的判斷;而在試氣體時,如胃管進入小支氣管或發(fā)生胃管打折等情況,也會導致看不到氣體呼出,從而影響了胃管驗證的準確性。而二次驗證法是對長期的臨床經驗進行有效的總結,在充分考慮各類影響準確性的因素后所提出的有效方法。該方法最為關鍵的步驟為增加了第一次試氣,在胃管插入25~30 cm 時,進行第一次驗證,充分觀察患者的情況,將胃管末端置于水杯中試氣,對胃管的位置進行一個判斷。主要是因為此時胃管應當處于食管的頸段或氣管上部,如胃管發(fā)生誤入氣道的情況,此時應當處于氣管腔最粗的位置,此時發(fā)生胃管打折或貼壁的幾率較小。此外,該處是氣體進出的必經之處,易于醫(yī)生的判斷,可較為準確地對胃管位置進行確認,并且該操作步驟較為便捷,不影響整體的操作時間。為了進一步提高鼻飼法的臨床應用效果,降低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幾率,并驗證二次驗證法在深昏迷患者插入胃管中的應用效果,本次研究選取2016 年9 月至2019 年9 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深昏迷患者35 例,作為此次研究的觀察組,另選取同年其他醫(yī)院臨床資料齊全的深昏迷患者35 例,作為此次研究的對照組。以分組對比的方法探究了二次驗證法對預防深昏迷患者鼻胃管誤插氣道的臨床應用效果,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鼻胃管誤入氣道的發(fā)生率以及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此外,觀察組患者的置管時間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較好地表明了二次驗證法在深昏迷患者鼻胃管置入中的應用價值。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共出現(xiàn)1 例誤入氣道的情況,通過分析可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誤入氣道的情況主要是因在第一次驗證時未將患者的氣管套管短時間堵塞,致使氣體通過氣管套管進出,從而出現(xiàn)了無氣體溢出的假象,從而對醫(yī)生進行了誤導。因此,對于深昏迷患者進行置入胃管時,應當認真仔細,并在置入完成后進行周密的檢查,以此來確保胃管所處位置正確。
綜上所述,在深昏迷患者鼻胃管中,使用二次驗證法的臨床效果較為顯著,可有效減少鼻胃管誤入氣道的發(fā)生幾率,最大程度地避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并且不增加臨床護理人員的工作量,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臨床的推廣以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