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敘英,盧紅梅,李華,謝觀發(fā),鄧同霞
(贛州市中醫(yī)院,江西 贛州)
頸椎損傷后的患者通常均需要頸部制動,以減輕局部刺激,防止繼續(xù)損傷或內固定裝置的移位、脫落,從而起到促進修復的作用。目前臨床上一般采用沙袋、毛巾卷等,使用隨意性大,且塑型性差,容易移位且護理操作實施瑣碎,耗時耗人力等。針對此現(xiàn)象,設計與制作中藥頸椎固定枕,臨床運用安全、有效、節(jié)省人力資源及時間。本科自行設計研發(fā)中藥頸椎固定枕,填充物采用中藥,可根據病人的體質特點采取適宜的中藥。利用中藥的藥效改善臨床癥狀,辨證施護,促進病人舒適,加快康復,提高治療效果,減少人力及物力。
選取本院2018 年8 月至2019 年8 月需要頸椎固定的病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頸椎骨折需要固定的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者;排除標準:嚴重的心肺腦疾病者;不能堅持主動退出者。按照病人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成常規(guī)組和實驗組。常規(guī)組30 例,其中男18 例,女12 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54.37±10.29)歲。實驗組30 例,其中男20 例,女10 例;年齡18-70 歲,平均年齡(57.20±9.56)歲。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較好的可比較性。
兩組均由同一護理單元的責任護士及責任組長實施護理,常規(guī)組30 例使用軟枕+ 沙袋固定;實驗組30 例使用中藥頸椎固定枕。中藥頸椎固定枕的制作及使用方法如下:
1.2.1 制作方法
底座采用乳膠材料,頸枕寬10cm 由內膽裝置中藥藥材,內填充中藥為炒萊菔子120g,炒芥子120g,制吳茱萸120g,鹽補骨脂120g,鹽菟絲子120g,紅花120g。外層用棉質布料套裹與底座相連。頸椎枕總長65cm,分為4 部分,包括:頭枕為主體,頭部凹槽為圓形,內徑為10cm,直徑20cm,所述頭枕主體長度方向兩端設有左側枕和右側枕,為L 型墊塊,向頸枕中部凸起,長35cm。所述左側枕和右側枕內側設有儲藥腔,可進行左右拆卸。
1.2.2 使用方法
患者平臥時頭頸置于頸椎枕中間位置,高度以患者一拳頭高度,左右翻身時只需要將同側的側枕取下。
壓瘡發(fā)生率:在同等翻身次數(shù)的情況下,比較兩組發(fā)生壓瘡的例數(shù);調整體位花費的時間:記錄每次翻身花費的時間。滿意度由本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評估,比較兩組患者的滿意度情況。
將兩組的相關資料數(shù)據錄入到表格中,并采用SPSS25.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無壓瘡病人,壓瘡發(fā)生率為0.00%,常規(guī)組發(fā)生5例壓瘡,壓瘡發(fā)生率為16.67%。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壓瘡發(fā)生率比較
實驗組給病人翻身花費的時間為(3.70±0.49)s,常規(guī)組翻身花費的時間為(8.98±0.70)s,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翻身花費的時間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的滿意度比較
目前臨床上一般采用沙袋、毛巾卷等進行頸椎固定,使用隨意性大,且塑型性差,容易移位且護理操作實施瑣碎,耗時耗人力等。傳統(tǒng)的固定枕大多采用彈力棉、聚氨酯海綿等材料,林小娟[1]通過自制U 型頸椎枕在頸部制動患者中,能夠消食除脹,降氣化痰,雖有較好的制動作用,但海綿抗壓力差,容易變形。董穎[2]通過自制C 型頸椎枕在頸部制動病人中的應用,起到了較好的固定作用及增加患者的舒適度,預防壓瘡,但未考慮到個體差異。鄧麗君等[3]通過新型頸椎固定枕的設計與臨床應用,雖能夠滿足患者仰臥或側臥位對枕高的要求,但只是起固定的作用,達不到加速疾病的康復或治療相關癥狀的作用。本科設計研發(fā)中藥頸椎固定枕,填充物采用中藥藥物,炒萊菔子和炒芥子具有消食除脹,化痰通絡功效[4],制吳茱萸可溫中燥濕,鹽補骨脂和菟絲子具有滋補肝腎,紅花具有活性通絡的作用,六藥配伍應用可溫經通絡、理氣化痰、活性散瘀、調理脾腎,預防頸椎病人血腫壓迫、咳痰、消化脾腎功能差并發(fā)癥,減少壓瘡發(fā)生,可根據病人的辨證特點采取相應的中藥藥材,靈活性高[5],利用中藥的藥效改善臨床癥狀,同時外布套可拆卸清洗,促進病人舒適,加快康復,縮短住院時間,提高治療效果,減少人力及物力[6]。
本方案根據中醫(yī)基礎理論和物理工程學原理設計[7,8],底座采用乳膠,軟硬適中,頭部凹槽;頸枕采用中藥藥材,高度為患者拳頭高度,符合人體生理曲度。頭枕、頸枕、左側枕、右側枕很好的起到固定頸椎制動及預防耳廓壓力性損傷的作用,在左側枕和右側枕內測均設有儲藥腔,使患者的頭部左右兩側剛好固定在左右枕之間,枕內放置相應的中藥藥囊,使患者的皮膚在設有儲藥腔的位置吸收儲藥腔內中藥藥囊的藥性,加速患者的康復,與普通的軟枕對比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