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生存,劉忠琴
(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區(qū)中醫(yī)院,青海 海東)
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COPD)是臨床常見呼吸系統(tǒng)疾病,臨床特點表現(xiàn)為不完全可逆氣流受限,病情持續(xù)發(fā)展可導致肺部通氣功能、換氣功能受到影響,導致呼吸衰竭[1]。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急性加重期患者,臨床上主要應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進行治療,其操作簡便且并發(fā)癥少,對患者病情癥狀改善有積極意義。我院就家庭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急性加重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詳細報道如下。
此次研究所納入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急性加重期患者均自2017 年6 月至2020 年1 月收治,抽選量為38 例,抽選對象均通過研究納入、排除標準。其中19例組成參照組,施予常規(guī)治療;余下19 例組成觀察組,同時施予家庭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參照組內,男占比10 例,女占比9 例,年齡為 60~87 歲,平均(72.32±0.21)歲。病程為 1~12年,平均為(6.23±0.21)年。觀察組內,男占比11 例,女占比 8 例,年齡為 61~85 歲,平均(73.10±0.16)歲。病程為1~13 年,平均為(6.34±0.10)年。納入對象的信息資料經上傳處理,計算結果顯示P>0.05,符合研究公平性。
診斷標準:患者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標準,同時神志清晰無需氣管插管,血氣分析顯示患者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aCO2)在50 mmHg 以上,動脈血氧分壓(PaCO2)在60 mmHg 以下,患者臨床癥狀包括胸悶、氣短、咳嗽、呼吸困難、口唇發(fā)紺等。
納入標準:患者均確診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均處于急性加重期;患者知情且同意參與此次研究。
排除標準:患者存在嚴重臟器功能不全;患者存在其余導致呼吸困難、肺功能異常的疾病,包括呼吸道感染、支氣管哮喘、心源性呼吸困難、肺癌、急性肺血栓栓塞等。
參照組患者予以常規(guī)治療,予以抗感染、解痙平喘、水電解質糾正等,并予以營養(yǎng)支持。
觀察組患者同時予以家庭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應用家庭型無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患者進行呼吸,選擇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模式,設置通氣模式為S/T 模式,呼吸頻率設置為每分鐘12~16 次,初始吸氣壓力設置為8 cmH2O,初始呼氣壓力設置為4 cmH2O。依據(jù)患者感受對面罩進行調整,逐漸調整吸氣壓力至16~20 cmH2O,呼氣壓力設置為4~6 cmH2O。同時對氧流量進行調節(jié),確保血氧飽和度在90%以上。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指導患者以及患者家屬在出院后繼續(xù)應用家庭型無創(chuàng)呼吸機進行治療。以夜間治療為主,確?;颊呙刻熘委煏r間在8 h 以上,其余時間則實施低流量吸氧,氧流量設置為每分鐘1~2 L。同時發(fā)放有關呼吸機的宣教手冊,并對出院患者、患者家屬說明呼吸機的相關知識以及注意事項,指導患者關于呼吸機的維護以及消毒,確?;颊?、患者家屬能夠熟練操作,提高患者對家庭無創(chuàng)呼吸機的依從性。
療效評估標準如下:(1)治愈:患者治療后疾病相關癥狀消失,動脈血氣分析指標恢復正常;(2)有效:患者治療后基本相關癥狀減輕,動脈血氣分析指標改善;(3)無效:患者治療后病情改善不明顯或者加重。
總有效率=(治愈+有效)/所有患者×100%。
同時對兩組患者的肺功能指標進行檢測,應用肺功能儀對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FEV1/FVC、每分鐘最大通氣(MVV)進行檢測,肺功能檢測前2 h 告知患者嚴禁進行劇烈運動,劇烈運動患者需要在休息15 min 后再予以肺功能檢測。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指標數(shù)值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采集兩組患者的空腹外周血,采集量為5 mL,應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對兩組患者的血清炎癥因子進行檢測,包括C 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PCT)、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細胞介素(IL-17),記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并予以比較。
使用SPSS 15.0 統(tǒng)計學軟件,合理挑選數(shù)據(jù)集剖析整體效果,一切假設檢驗均采用雙側查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計數(shù)數(shù)據(jù)以χ2檢驗,以率(%)的形式表示,計量資料以t檢驗,以均數(shù)±標準差的形式表示。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較參照組有更高占比,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
治療后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指標均顯著下降,觀察組的血清炎癥因子變化情況優(yōu)于參照組,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變化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變化比較(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CRP(mg/L)PCT(ng/mL)TNF-α(ng/L) IL-17(pg/L)觀察組 19 治療前 46.21±0.21 8.92±0.16 12.52±0.25 95.76±0.26治療后 7.02±0.16 1.51±0.67 5.55±0.28 44.30±0.16參照組 19 治療前 46.25±0.18 9.11±0.11 12.62±0.26 94.25±0.23治療后 13.10±0.16 3.42±0.10 7.30±0.10 55.42±0.86
治療后觀察組的肺功能指標均顯著上升,觀察組肺功能指標變化情況優(yōu)于參照組,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 5),詳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相關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患者相關指標比較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FVC(L) FEV1(L) FEV1/FVC(%) MVV(%)觀察組 19 治療前 2.21±0.21 1.31±0.62 56.80±0.25 34.20±0.36治療后 2.77±0.11 1.88±0.10 67.14±0.62 51.76±0.56參照組 19 治療前 2.20±0.10 1.32±0.26 55.24±0.52 35.00±0.36治療后 2.53±0.12 1.64±0.16 61.08±0.44 47.24±0.0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多伴有Ⅱ型呼吸衰竭,主要因下呼吸道感染,導致呼吸道粘膜腫脹,引起支氣管平滑肌痙攣,黏液增加,從而使呼吸阻力、呼吸功耗加大,導致呼吸肌疲勞。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急性加重患者的治療,臨床上主要從抗感染、解痙平喘、吸氧等方面進行治療,其中的關鍵是改善患者通氣功能。傳統(tǒng)方法主要經口鼻氣管插管、切開氣管插管構建人工氣道,予以有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然而存在較多并發(fā)癥,且脫機困難[2]。
無創(chuàng)呼吸機則經鼻面罩與患者相連,降低呼吸肌功耗,使呼吸肌疲勞得到緩解,恢復患者通氣功能。無創(chuàng)呼吸機主要經正壓通氣與肺部彈性、吸氣阻力進行對抗,從而使肺泡、呼吸道得到擴張,改善通氣。另外,無創(chuàng)呼吸機可結合患者病情對相關參數(shù)進行調整,使其與患者生理狀態(tài)相符,避免過度通氣,有效提高了患者依從性。家庭型無創(chuàng)呼吸機經濟性高,且操作便捷,可使患者在出院后仍得到持續(xù)治療。然而家庭型無創(chuàng)呼吸機在使用過程中也存在消毒清潔不足、呼吸機管路污染、維護不佳等問題,因此我院在實施家庭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的同時還予以宣教和指導,使患者、患者家屬熟練掌握呼吸機的使用和維護,提高治療效果[3]。
我院研究得出,觀察組的總有效率較參照組有更高占比,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血清炎癥因子變化情況優(yōu)于參照組,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肺功能指標變化情況優(yōu)于參照組,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應用家庭無創(chuàng)呼吸機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急性加重患者進行治療,可改善患者肺功能以及炎癥反應,促進患者恢復,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