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m蘭
【摘要】近年來,高考全國Ⅰ卷作文題堅持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特別強調(diào)考生的寫作主體意識,力主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考命題的材料也明顯體現(xiàn)了與時代的共振,主張彰顯時代精神。所以,在考場作文中寫出青春之“我”,體現(xiàn)新時代背景之下的青年身份與責任擔當至關重要。本論文從讀懂出卷人的心和抓住閱卷人的心兩方面闡述如何寫出青春之“我”。
【關鍵詞】高考全國卷;作文題;青春之“我”;觀點;辦法
在研讀2017年至2019年高考語文新課標全國Ⅰ卷作文題時筆者發(fā)現(xiàn),出卷人在高考作文的材料要求中設置了交際語境因素,并且都明確提到了一個“你”。那么,高考作文寫作題中提到的“你”究竟是指誰呢?顯而易見,這個“你”,應該指的是考場中的考生,即青春之“我”,是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fā)展時期的新時代的中國青年。
新一輪高考改革緊密圍繞“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高考核心功能,全面提高科學選才能力,助力實現(xiàn)國家人才強國戰(zhàn)略,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近年來,高考語文全國Ⅰ卷作文試題堅持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特別強調(diào)考生的寫作主體意識,力主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考命題的材料也明顯體現(xiàn)了與時代的共振,主張彰顯時代精神。習近平總書記也曾號召新時代青年“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為民族復興鋪路架橋,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所以,在考場作文中寫出青春之“我”,體現(xiàn)新時代背景之下的青年身份與責任擔當至關重要。
一、讀懂出卷人的心,提煉“我”的觀點
要想讀懂出卷人的心,讀懂材料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步。而讀材料的過程其實就是答卷人與出題人對話的過程。如何成功實現(xiàn)與出題人的有效對話?下面筆者以2019年高考語文全國Ⅰ卷作文題為例談談自己的看法。
2019年高考語文全國Ⅰ卷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百砼d夜寐,灑掃庭內(nèi)”,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綿延至今??墒乾F(xiàn)實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學不理解勞動,不愿意勞動。有的說:“我們學習這么忙,勞動太占時間了!”有的說:“科技進步這么快,勞動的事,以后可以交給人工智能??!”也有的說:“勞動這么苦,這么累,干嗎非得自己干?花點錢讓別人去做好了!”此外,我們身邊也還有著一些不尊重勞動的現(xiàn)象。
這引起了人們的深思。請結合材料內(nèi)容,面向本校(統(tǒng)稱“復興中學”)同學寫一篇演講稿,倡議大家“熱愛勞動,從我做起”,體現(xiàn)你的認識與思考,并提出希望與建議。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要準確解讀出卷人的心,需準確理解材料本身的內(nèi)容和含義,并準確把握材料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答卷人“我”,可以嘗試通過以下幾個步驟深入解讀出卷人的心:
(一)仔細審讀材料,劃出關鍵詞。比如,這個作文題,可以首先劃出“勞動”“財富”“幸?!薄皞鹘y(tǒng)”“至今”“可是”“不理解”“不愿意”“不尊重”等關鍵詞。
(二)反復推敲,讀出這些關鍵詞的內(nèi)涵或者寓意。本材料首先從物質財富到精神境界,從歷史到現(xiàn)實,闡述了勞動有價值、勞動有傳統(tǒng);而“可是”后面的三個“不”則從認知、態(tài)度、品格等三層面反映當前社會現(xiàn)實中少數(shù)同學認識有偏差或存在錯誤態(tài)度。
(三)找到材料的關聯(lián)點。假如材料有正反兩面的材料,就要在對比中找到材料的關聯(lián)點,從而提煉出“我”的觀點。比如,這則材料就含有正反兩面材料的對比,通過對比唱響了熱愛勞動的主旋律。
(四)認真審讀任務材料,標出任務要求。通過對以上材料的任務要求的解讀,發(fā)現(xiàn)出卷人設置了五個任務要求:一是對象要求,復興中學同學。二是體式要求,演講稿。三是內(nèi)容要求,倡議“熱愛勞動,從我做起”。四是思維要求,“我”的認識與思考。五是策略要求,提出希望與建議。
通過對材料的深入解讀筆者發(fā)現(xiàn),出卷人希望考生以青年之“我”的身份,通過演講稿的形式向復興中學的同學發(fā)出倡議;希望他們通過深挖勞動的價值與意義,批判“不理解、不愿意、不尊重勞動”的現(xiàn)象,倡議大家熱愛勞動、尊重勞動、參與勞動。其實,這在不知不覺中實現(xiàn)了答卷人成長道路上的自我教育。
二、凸顯青春之“我”,抓住閱卷人的心
在明確了出卷人的意圖、提煉出“我”的觀點后,問題的關鍵就落在了如何謀篇布局,以體現(xiàn)“我”對這個社會問題或現(xiàn)象的態(tài)度、觀點與看法,展現(xiàn)青春之“我”的精神風貌。而這個布局謀篇的過程,其實就是答卷人與閱卷人的對話過程。若能在這個過程中,抓住閱卷人的心,相信想獲得考場作文的高分就不是難事。
下面筆者以大旺中學高三(5)班學生寫2019年高考語文全國Ⅰ卷作文的習作為例,談談如何抓住閱卷人的心,給閱卷人給“我”高分的理由。
(一)有鮮明的“我”的觀點
如,高三(5)班朱洋陽的標題和開頭:
勞以立身,動以強國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的演講題目是《勞以立身,勞以強國》。不知何時,“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已成為青年人的通病,他們或以學習為借口逃避勞動,或以科技為助手代替勞動。而我認為,熱愛勞動是綿延至今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通過勞動,我們個人可以創(chuàng)造財富,贏得幸福生活,立身于世;國家要想繁榮富強、完成偉大復興的使命,也需要通過勞動來成就。
賞析:該學生的標題緊扣材料的關鍵詞“勞動”,并把握住了時代語境,有鮮明的“我”的觀點;而在文章的開頭段在擺出對勞動的認知偏差后,指出勞動對個人、對國家的意義。
(二)有別樣韻致“我”的分析
為走出說理平面化的困局,運用排比、對比、設問、反問等說理方式或獨特思維,多維度深入說理,可以讓“我”的分析有別樣的韻致。比如,讓“我”的分析根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聯(lián)系時代發(fā)展所需,體現(xiàn)青年之“我”的成長等。
如,高三(5)班劉媛《揚勞動之帆,圓復興之夢》的第2段: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這是先輩們給我們的溫情告誡;“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是陸游對我們殷殷囑托。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勞動的號子綿延至今??唇癯?,正因有了“人間蒸發(fā)30年”“老驥伏櫪不肯止”的黃旭華,才有了中國核潛艇的橫空出世;正因有了愿將一生獻宏謀的“天眼之父”南仁東,才有FAST的落成啟用;正因為有了精益求精、銳意創(chuàng)新的林鳴,才有了交通工程界的“珠穆朗瑪峰”港珠澳大橋的全線通車。正是這些臻于勞動的平凡人,用他們的辛勤與汗水,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的中國奇跡,正因有了他們讓我更堅信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不是夢。
賞析:本段文字學生既能“遠征”又能聯(lián)今,通過引用“民生在勤,勤則不匱”等詩句證明熱愛勞動有傳統(tǒng),給人以跨越時空的視野,讓“我”的觀點找到了傳統(tǒng)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根源,顯示了“我”的觀點具有普遍性和認同感;同時,能光照社會現(xiàn)實中的黃旭華、南仁東、林鳴等新時代的勞動者,通過對他們這一代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的勞動者的謳歌,充分肯定了勞動的價值與意義。
(三)有切實可行“我”的辦法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要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培養(yǎng)探究意識和發(fā)現(xiàn)問題的敏感性,探求解決問題和語言表達的創(chuàng)新路徑?!睋?jù)此,出卷人往往會在作文材料中設置一個兩難之境或者現(xiàn)實中的困境,希望答卷人能找到解決困境的切實可行的“我”的辦法,從而體現(xiàn)答卷人“我”的情感的生發(fā)和價值的判斷。如果答卷人“我”能找到解決實際問題的辦法,有理有據(jù)地表達“我”的觀點,闡釋“我”的發(fā)現(xiàn),相信定能贏得閱卷人的青睞。
如,高三(5)班陳文靜《勞動照亮新時代的追夢路》的第5段:
勞動,照亮新時代的追夢路,助力我們成就小夢,幫助我們實現(xiàn)偉大的中國夢。因此,作為復興學子,作為新時代風華正茂的青年,我們應摒棄不理解、不愿意、不尊重勞動的思想,從自身做起,面向實際,深入實踐,努力學習,從“要我勞動”變?yōu)椤拔乙獎趧印保覍Ψ椒?,把響亮的口號落到實處,把勞動變成習慣。愿我們都能用勞動照亮新時代的追夢路,讓奮斗成為青春最亮麗的底色,手揮“復興”大旗,共筑強國之夢。
賞析:該生圍繞“勞動照亮新時代的追夢路”的主題,闡明勞動的價值與意義,提出作為青年學子應摒棄不理解、不愿意、不尊重勞動的思想,發(fā)出“熱愛勞動,從我做起”的倡議,并指出了具體做法。
總之,文章合為時而著。近年來,高考作文題都緊扣時代脈搏,無一例外地都設置了時代語境。出卷人定想引導考生融入時代;希望看到具有時代感、能體現(xiàn)答卷人“我”的真切體驗和真實感受的好文章;希望看到答卷人“我”有理有據(jù)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闡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在細微處彰顯時代精神。所以,在高考作文里,答卷人“我”應積極響應時代召喚,唱響時代主旋律,寫出青春之“我”。
參考文獻:
[1]姜鋼.論高考“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核心功能[J].中國高等教育,2018(11).
[2]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